2021-4-9 | 農業
1水產養殖業發展與貢獻
1.1發展狀況
自1990年以來,中國成為世界第一漁業大國,第一水產養殖大國,與世界相比,近年的發展速度有所減緩。2011年,中國漁業總產量為5603萬噸,占世界漁業總產量的36%;中國水產養殖產量為4023萬噸,占中國漁業總產量的72%,占世界漁業總產量的26%,占世界水產養殖產量的63%。中國是世界上唯一養殖產量超過捕撈產量的漁業大國。1950年我國漁業產量約100萬噸,1980年約為500萬噸,2010年為5373萬噸。
1.2中國水產養殖業快速發展的原因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對“以養為主”發展方針的充分爭論、長期堅持、正確決策和有效政策的結果!“養捕”之爭始于上世紀50年代末,改革開放后,對“以養為主”的方針迅速作出正確決策,提出了有效政策措施。另外,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也是構成中國特色水產養殖的重要因素:相當一部分養殖種類不需投放餌料;即使投放餌料,食物轉換效率也非常高。2010年水產養殖投餌與不投餌種類產量比見圖1。不投餌總養殖產量為2259.13萬噸,其中海水養殖產量為1259.37萬噸,淡水養殖產量為963.76萬噸;投餌總養殖產量為1569.71萬噸,其中海水養殖產量為186.93萬噸,淡水養殖產量為1382.78萬噸。不投餌占比為:總產量不投餌量占59.0%,其中海水養殖不投餌量占87.4%,淡水養殖不投餌量占41.1%。魚蝦產/投為1/1~1.2;
1.3對中國水產養殖業發展貢獻的認識及其意義
1.3.1對中國水產養殖業發展貢獻的認識
①解決吃魚難,活躍市場經濟,水產品出口額連續12年居大宗農產品出口首位,連續10年居全球首位;②促進農民增收,漁民人均純收入1985年為626元,2011年為10011元;③改善膳食結構,保障食物安全,水產養殖產品在動物優質蛋白供給中占1/5;④中國特色的水產養殖業發展,不僅引導了中國漁業生產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轉變,同時也促進了世界漁業生產增長方式和結構的轉變;⑤中國漁業有顯著的碳匯功能,在減排二氧化碳和緩解水域富營養化方面發揮了良好的作用。
1.3.2新認識的意義
中國水產養殖業促進漁業生產增長方式轉變的經驗,為解決世界上所謂“現代漁業是不可持續的”疑惑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板。即水產養殖彌補了因捕撈過度造成的“不可逆”的產量缺失,漁業仍然可以為人類提供又好又多的優質動物蛋白。研究表明,2010年中國海水貝藻養殖從近海海洋移出138萬噸碳,淡水濾食性魚類等養殖從內陸水域移出130多萬噸碳,兩者合計對減少大氣CO2的貢獻相當于每年義務造林100多萬公頃。顯然,漁業特別是水產養殖,不僅具有重要的食物供給功能,還有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含文化服務)。
2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理念與模式
2030年我國人口接近高峰時,水產品的供給量需要增加近2000萬噸,并將主要通過水產養殖的方式獲得。
2.1水生生物資源可持續發展戰略
水生生物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發展戰略產生于《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戰略研究(2003~2004),它促成了《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頒布(國務院,2006)。本課題及有關戰略研究接受和深化了這一戰略,即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為:養護戰略(基礎)、拓展戰略(核心)與高技術戰略(動力)。養護戰略是養護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資源及其環境;拓展戰略是多層面開發利用水生生物的群體、遺傳和產物資源,大力發展水產養殖,積極開發利用大洋深海新資源;高技術戰略是促進發展戰略的技術升級,深化開發利用層次。
2.2新的發展理念與模式
2.2.1碳匯漁業和漁業碳匯的定義
碳匯漁業是綠色低碳發展新理念在漁業領域的具體體現,是實現水產養殖“高效、優質、健康、安全”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有效途徑,有望成為推動水產養殖和現代漁業新一輪發展的驅動力,成為發展綠色低碳新興產業的示范。它將更好地彰顯漁業的食物供給和生態服務兩大功能,產生一舉多贏的效應。漁業碳匯定義:根據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對碳源和碳匯的解釋以及水生生物固碳的特點,通過漁業生產活動促進水生生物吸收水體中的CO2,并通過收獲把這些已經轉化為生物產品的碳移出水體的過程和機制。由于通過收獲被移出了水體的這些碳產品,或被再利用或被儲存,因此,這個過程、機制和結果,實際上提高了水域生態系統吸收大氣二氧化碳的能力,生物的碳匯功能得到了較好的發揮。漁業碳匯也被稱之為“可移出的碳匯”和藍碳。碳匯漁業定義:簡而言之,凡不需投餌的漁業生產活動,就具有碳匯功能,可能形成生物碳匯,相應地亦可稱之為碳匯漁業。如藻類養殖、貝類養殖、濾食性魚類養殖、增殖放流、人工魚礁以及捕撈漁業等。
2.2.2發展碳匯漁業的主要途徑與模式
建設資源養護型捕撈業,科學開展資源增殖放流活動,發展多功能多效應漁業,實施生態系統水平的管理。建設環境友好型水產養殖業、發展多營養層次的新生產模式,實施養殖容量規劃管理。
2.2.3發展重點與現行養殖方式
大力推進傳統養殖方式的標準化、規模化發展,提升現代機械化、自動化技術水平和防災減災能力。大力推進工廠化養殖發展規模,提高設施養殖現代工程裝備水平,縮小產出差距(與發達國家比1∶5),不同養殖方式海水及淡水養殖產量見圖2、3。
3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措施與建議
為了推動水產養殖業和現代漁業新一輪的發展,實現“水產養殖業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30年后建成現代化水產養殖強國”的預期戰略目標,需要:①充分認識水產養殖兩大功能,明確其戰略產業地位。②加強水產養殖貢獻與功能宣傳,明確其戰略產業地位,出臺加快現代養殖業發展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或相應的中央指導性文件;③重視水產養殖對發展空間的需求,確保養殖生產水域使用面積。需采取“像重視耕地一樣”設置最小使用面積保障線、積極挖掘水體開發利用潛力(如較深海域和內陸鹽堿地)等措施,防止隨意擠壓水產養殖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