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
高密度、集約化養殖是提高水產養殖產量與效益的有效方式,但該方式以人工投餌為主,易產生并積累大量的殘餌和糞便,這些物質在長期厭氧的養殖水體下層將分解產生氨態氮、亞硝酸氮、硫化氫、有機酸、胺類、低級脂肪酸和甲烷等對養殖動物有毒有害物質(Funge-Smith&Briggs,1998;俞勇等,2003),引起病原微生物的大量滋生,水體的微生態平衡被打破,病害頻繁發生,繼而嚴重制約了集約化、規模化養殖的發展。因此,改善水質、修復和維持養殖水體的微生態平衡,已成為水產養殖防病的關鍵技術。微生態制劑是人工分離正常菌群并通過特殊工藝制成的生物制劑。世界上已有許多國家正在大量使用微生態制劑,日本1989年的益生素用量就在1000t以上。在我國,微生態制劑在改善水質和維持微生態平衡等方面的功能也受到廣泛關注(馮俊榮等,2005;王篤彩等,2011);人們利用有益微生物菌群等微生態制劑的各種生理生化作用,分解、合成或轉化水中的有害物質,調節和凈化水質。目前,水產養殖業應用的凈水微生物主要有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硝化細菌、酵母菌、放線菌等,但由于各種菌劑的性質不同、產品質量存在差異,對水產養殖水體的調節效果并不一致。本試驗比較研究了復合芽孢桿菌、EM菌、類球紅細菌、光合細菌對雜交青蝦“太湖1號”養殖池水質及其生長性能的影響,以期為青蝦標準化養殖過程中的水質調控提供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菌種
本試驗選擇生產上常用的復合芽孢桿菌、EM原露、類球紅細菌和超濃縮光合細菌共4種微生態制劑,按生產廠家推薦用量全池潑灑。試驗菌均購于蘇州相城區某漁藥店,其中,復合芽孢桿菌(活菌數為2.2×109CFU/g)潑灑后養殖水體含菌量為6.6×107CFU/m3;EM原露(活菌數不少于1.0×108CFU/mL)內含光合細菌、乳酸菌、酵母菌、芽孢桿菌、醋酸菌、雙歧桿菌和放線菌,潑灑后養殖水體含菌量為1.5×108CFU/m3;類球紅細菌(活菌數為5.0×109CFU/mL)潑灑后養殖水體含菌量為1.5×1010CFU/m3;超濃縮光合細菌(活菌數為1.0×1010CFU/mL)主要為沼澤紅假單胞菌,潑灑后養殖水體含菌量為2.5×109CFU/m3。
1.2試驗設計
試驗在江蘇省蘇州市陽澄湖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雜交青蝦“太湖1號”養殖示范區進行,池塘面積為0.44~0.57hm2,平均水深1.2m。隨機選擇20個標準養殖池,每種微生態制劑重復使用4個池,另4個作為對照池,不用微生態試劑。池底種植伊樂藻、輪葉黑藻等沉水植物作為蝦的隱蔽場所,沉水植物覆蓋率在30%~40%。試驗青蝦是蘇州市陽澄湖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引進的雜交青蝦“太湖1號”(品種登記號:GS-02-002-2008),經繁殖后的F1代苗,于2011年7月31日放蝦苗,放養密度為120萬尾/hm2,初始平均體長(1.5±0.3)cm,平均體重(0.11±0.02)g。從8月15日開始用微生態制劑調節水質,每隔10~15d全池潑灑1次,至11月21日,共潑灑8次。
1.3飼養管理
試驗時間為150d。由于是室外池塘養殖,試驗期間水溫從8月的32℃逐漸下降至8℃。每日8∶00~9∶00、15∶00~16∶00投喂,投喂量為青蝦總重的3%~4%,并根據試驗蝦采食情況靈活調整,記錄投喂量。高溫季節,每天14∶30打開增氧機增氧1h。放養后20d,用廣州精博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纖蟲凈6kg/hm2全池潑灑,每月1次。9月開始出現藍藻,在9月25日用6kg/hm2纖蟲凈加1.5kg/hm2硫酸銅全池潑灑,使用后的第4天潑灑微生態制劑。
1.4測量指標
試驗期間,每隔20d測定池塘底層水質1次,采樣時間為9∶00~11∶00,檢測離池底15~20cm處的pH值、溶氧(DO)、氨態氮(NH+4-N)和亞硝酸鹽(NO-2-N)含量。pH值用EC10便攜式pH計測定,碘量法(GB7489-89)測定溶氧(DO),水楊酸分光光度法(GB7481-87)測定氨態氮(NH+4-N),重氮偶合比色法測定亞硝態氮(NO-2-N);同時,每池抽取150尾左右的青蝦檢查其生長情況,分別用電子天平(精確度為0.01g)和游標卡尺測量體重與體長。2011年12月底收獲,統計產量、規格、飼料系數等指標。
1.5數據分析
采用Excel2003和SPSS16.0軟件輔助進行統計分析,數據取平均值±標準誤差(X±SD),統計顯著水平設定為P<0.05。
2結果與分析
2.1微生態制劑對養殖水質的影響
本試驗在7月31日統一放養蝦苗,當蝦苗生長15d(8月15日)后使用微生態制劑,在9月25日用6kg/hm2纖蟲凈加1.5kg/hm2硫酸銅殺滅藍藻;間隔20d測定池塘底層的主要水質指標pH值、DO、NH+4-N、NO-2-N,結果見圖1。圖1-A顯示,養蝦池中的pH值始終在7.5以上,隨著青蝦的不斷長大及投餌量的增加,水體的pH值不斷升高。雖然在9月25日使用纖蟲凈和硫酸銅后水體pH值有所回落,但在10月中下旬再一次升高,對照池的pH值高達9.3,此現象在蝦、蟹養殖水體較為常見,這可能與養殖水體栽培大量的水生植物,在溫度適宜、陽光充足時產氧高而消耗過多CO2有關,但高pH值對青蝦及水體微小生物的成長有較大的影響。整個養殖過程中,使用類球紅細菌和EM菌的水體pH值升幅小于其它養殖水體,起到較好的穩定水質作用。圖1-B顯示了微生態制劑對水體DO的影響。在8~10月青蝦快速生長的高溫季節,隨著青蝦的長大,因水體生物量和池塘殘餌量的增加引起池塘需氧量快速增加,顯示水體的DO不斷下降。在使用硫酸銅等藥物后,潑灑類球紅細菌與EM菌的水體DO基本保持穩定,其它3組均有所下降,下降幅度由大到小排列為:對照組>超濃縮光合細菌組>復合芽孢桿菌組,對照組下降到5.34mg/L,一定程度上對蝦的生長產生了影響。圖1-C顯示了微生態制劑對水體NO-2-N的影響。在8~10月青蝦快速生長的高溫季節,有機物分解后,水體的NO-2-N含量不斷升高。定期使用微生態制劑后,水體NO-2-N含量均比對照組低;其中,潑灑芽孢桿菌與EM菌的水體NO-2-N含量控制在0.06mg/L以下,類球紅細菌組稍高于這兩組但低于光合細菌組和對照組。說明芽孢桿菌與EM菌具有較強的降NO-2-N功能。圖1-D顯示了微生態制劑對水體NH+4-N的影響。在高溫季節,隨著養殖水體有機物的增加,NH+4-N也會增加,但隨著4種微生態制劑使用次數的增加,水體NH+4-N均低于對照組;其中,使用類球紅細菌的水體NH+4-N降幅最大,EM菌組次之。說明類球紅細菌和EM菌具有較強的降NH+4-N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