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
水庫網箱養殖是充分利用大水體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水體空間,讓魚類生活在干凈衛生和充分交換的高溶氧水體里,是發展綠色無公害水產品的一種投資小、生長快、便于管理的常規養殖模式。這種養殖模式既不污染自然水體和環境,又保障了商品魚品質和質量安全,能切實發揮水庫水體潛能,提高水體的綜合效益。筆者在總結過去經驗的基礎上,本著“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健康養殖原則,在謝灣水庫指導了水庫網箱養殖鳙魚試驗,將體重500克左右的鳙魚種養成3千克左右的商品魚,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現將試驗情況和結果報告如下:
一、材料與方法
1.水域環境條件
養殖庫區選擇在洛南縣謝灣水庫,該庫區交通方便,水域較寬闊,水庫周邊植被覆蓋率高,光照充足,平均水深12米,水源充沛,水質清新、無污染,符合《漁業水質標準》(GB11607-89)和《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NY5051-2001)的要求,且水庫水體呈微流水狀態,水體交換條件好,溶氧高,浮游動物豐富,屬富營養型水庫,適合網箱養殖濾食性魚類。養殖網箱設置在水深5~8米,浮游生物豐富的水庫中上游較開闊的庫灣。該區域背風向陽,環境安靜,無雜草、污物,風浪較小,水流緩慢(流速為5厘米/秒),水域表層溶解氧含量為6~10毫克/升。養殖期間,水域表層水溫在13~29.5℃之間,水體透明度在40~60厘米之間,pH值為7.0~8.3。
2.網箱的制作與設置
①網箱的制作。網箱材料選用3×3聚乙烯線編織的單層結節網片,網片結節為雙死結,網目尺寸為5厘米;網箱采用單層六面體封閉式結構,規格為6米×6米×3米,箱體用直徑10~15厘米的毛竹做支架。
②網箱的設置。網箱上沿露出水面約50厘米,網箱四角用直徑50厘米、高100厘米的圓柱形密封的塑料桶做浮子,磚塊做沉子,放置網箱50個,按“品”字形交錯排列。每排網箱用聚乙烯繩相連,箱與箱間距為4米,成“一”字形排列,兩端用重約20千克有孔的長方形石頭當沉子,拉直錨繩并固定箱體,用以防止大風大浪;排與排之間間隔15米,與水流方向垂直連行排列,以便于水體交換和生產操作。
③網箱的放置。放置網箱前,要仔細檢查箱體,查看網箱是否有破洞和結節松動。魚種入箱前十天網箱下水,浸除網衣中的有毒物質,同時使網衣上著生生物膜,以免擦傷魚種。在魚種入箱前一天再次對網箱進行1次全面檢查,查看四周是否拴牢,網衣有無破損。
3.節能燈的安裝
在每只網箱中間的水面上架設1只10瓦的防水節能燈,每晚通電照明,誘集浮游動物和飛蛾入箱,這樣既為魚類提供活體餌料,又方便生產管理。
4.科學放養
①放養品種。主要放養鳙魚種,為了減少青苔等藻類附著網箱,搭養少量刮食性魚類———武昌魚。②魚種來源。投放的魚種由洛南縣魚種場培育,選擇體色正常、體質健壯、鱗鰭完整、規格整齊、無傷無病的優質大規格鳙魚種進行放養。③放養規格與放養密度。鳙魚種放養規格為450~520克/尾,每箱放養150尾。同時,每個網箱搭配放養180~200克/尾的武昌魚50尾。④魚種消毒。魚種在捕撈、篩選、運輸、計數等操作環節中,應做到輕、快、穩,盡量減少機械損傷,降低魚病感染機會。在魚種入網箱前,用3%食鹽溶液對魚種浸洗消毒約10分鐘,殺滅體表各類病原菌,然后將魚種緩慢倒入網箱中,盡量減少因溫差而引起的應激反應。⑤投放時間。由于冬季魚體活動能力差,在操作過程中可減少魚體損傷,提高魚種成活率,選擇在2009年12月15日中午(晴天)將魚種投放入箱。
5.日常管理
①開燈誘餌。每天(雨天除外)天黑開燈,天明關燈。開燈時間一般控制在夏季19~20時,春、秋季17~18時;關燈時間控制在7~8時。②經常巡箱。每天堅持早、中、晚巡查,觀察水色、魚的攝食與活動情況,檢查網箱有無破損,發現破損及時修補。③網箱清洗。要經常清洗、翻曬網箱,及時清理網體,保證箱內外水體正常對流交換。清箱從一邊開始,提起網衣,用竹條抽打,用長柄尼龍刷在網衣上來回洗刷或用手揉搓并在水中擺動以疏通網目。操作時要細致,不要損壞網衣。一般10~15天清洗1次,洪水季節若水體渾濁,應適當增加清箱次數,并及時撈取網箱內的死魚。④防逃防洪。經常檢查網箱有無破洞,防止逃魚損失。洪水季節要及時清理網箱周圍的垃圾,并及時調整錨繩的長度,確保網箱底部距水體底部至少2米以上。⑤適時施肥。根據網箱周邊的水質與水體中的浮游動物含量、魚的生長情況,分3次(6月10日、8月5日和9月28日)給網箱設置區周邊補施化肥共23千克(尿素6千克、過磷酸鈣15千克、氯化鉀2千克),以促進水體中浮游生物的生長。所施化肥必須用水充分溶解,均勻潑灑于網箱設置區周圍,而且在施肥時必須先施磷肥和鉀肥,后施氮肥,次序不得顛倒,也不能同時混合施用。⑥數據記錄。認真仔細地做好日常管理記錄,內容包括每天的氣溫、水溫、水位變化,每箱魚的放養日期、放養數量和放養規格,魚的活動、攝食、防病治病以及死魚情況,網箱清洗、翻曬日期等,為分析養殖生產總體情況提供依據。
6.病害防治
堅持“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無病早防,有病早治”的病害防治方針,在用藥防病時,嚴格按照《無公害食品漁用藥物使用準則》(NY5071—2002)的規定進行。除了在魚種放養時給魚體進行徹底消毒外,養殖過程中還須注意以下幾點:①開春3~4月份做好水霉病的預防工作,每個網箱第一天用2~2.5千克食鹽對水潑灑,第二天用0.5毫克/升水霉凈全箱潑灑,第三天用同樣濃度的食鹽溶液全箱潑灑,以徹底殺滅水霉病菌。②定期使用漂白粉等消毒藥物吊袋、掛簍進行疾病預防,每只網箱用4只袋子,每袋裝漂白粉100克,連續3天。因為藥物隨著水體對流損失較多,所以使用的劑量可適當大一點。③在魚類生長旺盛的6~9月份,每月對養殖網箱水域以及周邊2米以內的水域用生石灰潑灑1次,每次用量為15~25克/米3,以調節凈化水質。④在7~8月份用氯制劑與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5∶2)交替掛袋,用于防治寄生蟲性疾病。在整個養殖生產過程中,由于科學管理、預防及時、用藥方法得當,魚種未發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