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高等教育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舉措,作為生活在知識經濟時代的大學生,肩負著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重任,他們的生態文明素質和觀念直接影響著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進程。
一、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現狀及原因分析
不容忽視的是,大學生對生態保護的理解和認識并不深刻,在一些知識性、常識性的問題上還有所欠缺,對重大生態問題存在冷漠意識;大學生中生態責任意識淡薄,“知行背離”現象嚴重,生態道德失范的案例時有發生。綜合分析,出現這些現象,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生態知識膚淺。當代大學生對人類與自然的關系還缺乏深刻的認識,相當一部分學生有著人類中心主義傾向,認為“人類是地球的主人”“、人是自然的征服者和統治者”、“自然資源是取之不盡的”;有些學生則對生態知識掌握的基礎不牢固、不扎實。
2.社會急功近利思潮的影響。目前,人類所面臨的生態環境危機實質是人類在功利主義價值觀指導下造成的。在這種社會環境的影響下,一部分大學生便產生了一種只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整體利益;只作當下的算計,無視以后的發展的功利思潮,對生態道德觀漠然置之。
3.學校生態道德教育的失衡。我國的生態文明教育較之于發達國家起步較晚,目前的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在推崇專業教育和專門人才培養,而沒有把生態文明素質作為21世紀大學生必備的素質列入培養目標,未將生態保護列為專門的課程。
二、培養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的實踐探索
當前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的欠缺,使得生態文明教育的緊迫性日益增強。以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為例,學校利用理論教育、環境熏陶、公眾參與、實踐養成等正規和非正規的教育手段,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
1.開展生態文明觀教育,倡導生態文明的價值體系。借助“地球日”“、環保日”“、母親節”“、感恩節”等節日,在校內外舉辦“綠色•親情”等系列主題節日活動,由學生主動向社會宣傳環保知識、倡導低碳生活,幫助學生樹立生態文明觀,感受和豐富生態文化。通過舉辦“愛鳥周”活動,開展“植物識別大賽”等知識競賽,舉辦“生態文明校園”主題班會、生態道德主題論壇等,宣傳弘揚生態文化,積極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2.開展生態科普教育,構建生態文明的社會形態。在全校開設《生態文明》必修課程,以此將普及生態知識常態化。校內建有生態科教館和生態文化展館,并對外開放,學生通過參觀學習,接受生態科普教育。利用校園即樹木園進行生態科普教育。學校整個校園已形成集教學、科研、參觀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樹木園。
3.開展生態道德教育,形成生態文明的道德標準。制定綠色管理制度,如積極推進低碳校園建設、建立綠色辦公制度、制定并實施“無煙校園計劃”等。通過制度約束,逐步形成生態文明的道德標準。將生態文明融入教學中。幫助學生全面、科學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樹立尊重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觀念,形成生態文明的道德理念和標準。
4.開展生態法制教育,養成生態文明的行為習慣。在全校普及大學生安全教育讀本———《生態道德教育讀本》;組織學生深入監獄開展警示教育活動;組織學生開展“生態法制”知識專題講座、主題征文活動等大力開展生態法制教育活動。讓學生了解保護自然的相關法律法規,從而自覺地遵循自然生態法則,自覺養成生態文明的行為規范。
5.開展生態審美教育,提高生態文明的審美素養。利用校園內集觀賞、科學、文化價值于一體的生態景觀,如于學生宿舍、教學樓樓宇間栩栩如生的生態畫、生態小故事和生態圖片,校園內的生態主題雕塑,植物造型景觀,植物與動物的古詩詞燈箱等開展生態審美教育。組織學生學習“馬克思、恩格斯與生態審美觀”及《生態審美學》、《生態視域中的比較美學》、《民族生態審美》等生態美學著作,通過對生態審美的學習,喚醒學生對生態環境的關注,提高愛護、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
近年來,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通過對大學生實施全方位的生態文明素質教育,著力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全的生態思維方式,使這些即將步入社會的人群具備了較高的生態文明素養。一是確立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的價值觀。二是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樹立起科學的社會價值觀。三是在人與自我方面確立起崇高的“知行合一”精神價值觀。四是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自信心不斷增強,就業競爭力顯著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