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教學論文
孔子曰:“知者不惑”(《論語•子罕》),即個體只有在認識與掌握德育道德規范之后,其言行才不致被外物所迷惑。德育指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需求和受教育者的個體需要及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積極主動的內化和外化,促進其養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動。中學地理新課程教學堅持文化知識學習與思想品質修養的統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身體、心理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中學地理教學中德育目標
地理學是研究“人地關系”的科學,依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地理德育的目標可分為國情、鄉情教育、科學的地理思維方法教育、多元化智能培養和創新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目標等。通過設置多樣化、選擇性的地理課程,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和思維品質,形成學生必備的地理素養。
1、國情、鄉情教育。以人地關系為主線進行國情、鄉情教育,是向學生傳授有關自己國家和民族的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最基本情況,并由此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促使其樹立建設祖國的堅定信念。地理教學以人地關系為主線,堅持愛國、愛鄉為德育目標,認清我國國情的優勢:如遼闊的國土、多樣的氣候,日新月異的經濟建設等。同時又要讓學生意識到:我國人多地少,人均資源量少等國情劣勢,激發他們的憂患意識和責任心。2011年9月21日21時16分,“天宮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學生通過分析“天宮一號”作為中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對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增強了其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2、科學的地理思維方法教育。地理學科的理性思維能力,既需要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識,又需要發揮空間想象能力。地理教學應逐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思維能力的發展使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更透徹,應用更靈活,聯系更廣泛。例如,宇宙的物質性和運動性;工業、農業、交通區位選擇的聯系性;地表形態變化的發展性等。在地理思維發展過程中,德育是個強有力的影響因素。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研究自然科學的理論依據,也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礎。
3、多元化智能培養和創新教育。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的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Gardner)在1983年提出。加德納認為:人的智能包括語言、邏輯、空間、內省、自然探索、生存智慧等。如分析2011年四川山區泥石流的災害產生的原因,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以及災難發生時的逃生措施,利用生活中的案例,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增強了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同時在地理德育教育過程中,我們還應該尊重個體差異,充分認識到不同學生的智能特點,設置多元化地理課程、多元化的學習評價,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提高地理教學的實際效果。
4、可持續發展教育。地球是我們人類唯一的家園,但是由于人類不合理的活動,地球正面臨著全球氣候變暖、荒漠化等環境問題。在地理新課程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素質,增強其社會的責任感。
二、中學地理新課程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策略
德育的最終目的不只是知識的積累,而是行為的改善和地理素養的形成。中學地理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應該切實掌握地理學科的基本特點,尤其是新課程改革實施以后,教師要把握時代的脈搏,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在知識教育的同時做好德育教育工作。
1、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全面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呈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中強調,“教育應當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即身心、智力、審美意識、精神價值等全面發展”。地理教學要求改變傳統教育理念,以人為本,立德樹人,全面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
2、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基本理念,培養學生必備的地理素養。中學地理教學應該關注我國的基本國情,關注環境與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引導者的老師通過德育滲透使學生深刻理解地球物質資源的稀缺性,環境承載的有限性,地理景觀的多樣性、環境變遷的有序性以及保護人類家園的終身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地理教學應加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愛國主義是一個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凝聚力和推動力。地理學科豐富多彩的國情國策知識以及寬廣的國際視野是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生動教材。要讓學生從地理德育的角度理解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性,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價值觀。
4、培養學生的生態道德觀念。近年來人類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和生態危機,為了構建和諧的人地關系,人們提出生態道德觀念,從道德的角度探究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的發展不僅要重視經濟數量的增長,更追求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生存狀態的改善。要使學生有一顆對道德的敬重心,促使其善待自然,保護生態,并且把這種情感上升到生命美的層次,從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角度去把握人生、創造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