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地方高校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存在的對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的重視度不夠、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對其他專業的支撐不足、師資不足、大學計算機教學水平的評價體系不足等主要問題,結合嶺南師范學院實際,提出了以基礎為本,計算思維為主,面向應用需求的“l+ l+x”的課程體系設置,為地方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提供一種新思路。
[關鍵詞]地方高校;計算機基礎;計算思維
《計算機應用》創刊于1981年,是中國計算機學會會刊。以介紹計算機應用技術為重點,以推動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為宗旨,以促進計算機開發應用創新為目標。
一、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現狀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是面向全體非計算機專業大學生提供計算機知識、能力、素質方面教育的公共基礎課程。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的一部分高校開設了這門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是計算機程序設計的基礎知識。到了20世紀90年代,教育部正式把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列為高校重要的必修課,在課程內容上有了較大的改動,提出了“文化基礎一技術基礎一應用基礎”三個層次的課程體系。在這個階段,全國大部分高校組建了教師隊伍,配備了計算機機房,在教學計劃中設置了相關的必修課程,全面深入地推動了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普及工作。進入21世紀,隨著計算機以及互聯網的發展,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移動通信等新概念和新技術不斷出現,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的思維和學習方式。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計算機課程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一部分原來在大學講授的計算機知識已經下放到中小學學習。面對新的局勢,原有的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內容和模式已經越來越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面臨新的問題,同時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在這樣的重要關口,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以下簡稱“教指委”)確立了推進課程教學改革的總體目標:明確以計算思維為導向的改革方向,探索多元化的教學方案、推動以在線開放課程為代表的教學模式改革、完善課程教學成效評測方式,從而建設適應時代要求的新的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體系。
基于以上認識,在廣泛總結各個高校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教指委經過多次修訂和完善,明確提出了新的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總體框架:“4個領域x3個層次”,并著重強調了要培養學生計算思維能力的要求。4個領域即系統平臺與計算環境、算法基礎與程序設計、數據管理與信息處理和系統開發與行業應用;3個層次是概念與基礎、技術與方法和綜合與應用。在這一總體框架下,高校根據白身人才培養定位與學科專業特色,形成了“I+X”的課程設置方案,即“大學計算機基礎+若干必修/選修課程”。
從以上描述中我們發現,作為一個改革目標,它并非強制性的,而是作為一種建議和參考,高校還須根據自身特色來完善和發展這一目標。在實際的教學中,無論是從教學課程的設計、教學內容的選擇以及教學模式的改革等形式上,高校本身都具有很大的自主權。對于雄厚實力的高校來說,這一改革目標已經基本完成或正處于實施過程當中。作為地方院校,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模式還主要停留在第二個階段,進行這樣的改革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和阻力。下面以筆者所在的嶺南師范學院為例,介紹分析地方高校在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二、地方高校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對于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
學校對于大學計算機的課程定位認識不足,將計算機僅僅當作一種工具,側重于軟件工具的操作培訓。目前針對全校學生僅開設了一門計算機文化基礎,主要培訓學生利用計算機操作文檔的技能。對于程序設計、數據管理等方面沒有涉及,學完之后學生僅能夠把計算機
當成一種“辦公用品”。隨著計算機的普及,中小學相繼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課程教授的大部分內容和計算機文化基礎相互現了重疊,高校開設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必要性受到了進一步質疑,出現了一些輕視大學計算機課程的觀點。
(二)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對其他專業的支撐不足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移動通信、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和新概念不斷出現,計算機技術也越來越廣泛地滲透到各行各業的各種應用當中。信息處理已經成為人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手段,普及計算機知識的任務也已經下放到中小學,大學本科的計算機課程要以復合型的研究和應用人才培養為目標。因此,本科計算機課程不能再以技能和操作入門,而應該以計算機學科的全面介紹為引導,使學生對學科概況、研究方法、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關系有一個科學、全面的認識,作為今后學習的引導與基礎。 從這個方面來看,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不僅僅是提升個人計算機能力的問題,也是各個專業發展的剛性需求。但目前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在課程內容上還不能滿足不同專業對計算機知識的需求。如何提高學生在學科專業層面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師資不足
師資不足包含兩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是教師人數不足。大學計算機文化基礎面向全校新生。近年來,本校每年的新生人數超過5000人,而大學計算機文化基礎的專任教師數量只有6-8人,教師數量嚴重不足。同時,基礎課教師的人才引進卻一直陷入停滯狀態,目前不足的部分由其他部門的人員兼任。師資隊伍的不足導致教學改革難以進行。
第二層含義是教師個人能力方面的不足。基礎課教師長年擔負著繁重的本課程教學工作,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在專業方面進行深入學習,長期重復單一的教學也使部分教師產生了職業倦怠感,降低了提升自身能力的意愿。同時,由于學院的忽視,對這些教師的能力培訓也缺乏相應的引導和渠道。這些情況導致了部分基礎課教師忽視了白身的發展,在計算機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對新知識和新技術的認知存在一些不足。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一些教師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存在一些擔心,對推動教學改革不夠積極。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