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多媒體已含蓄地呈現出向全媒體邁進的趨勢,以辦公室里的多媒體設備為例,這臺裝置上可插接計算機、擴音設備、投影設備等多種樣式類別的媒體組件,而全媒體則是在這個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其不再停留于在原有裝置基礎上組接,而是從本身出發,由外“疊加”式轉向融合,這無非是在完成一項“減法”操作,在設備性能上和帶來的社會收益上卻是在做“乘法”,真正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有效滿足消費者的各項需求。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消費者
“全媒體”劃分為媒體、媒介、渠道、體裁四部分,趙毅衡教授認為:“媒體是符號在意義傳達中的文化體制,媒介是承載符號的物質類別或技術構造,渠道是人類獲取符號意義的感官方式,體裁是符號文本的文化樣式。”[1]其中提到的體裁融合是指意義傳達的文化體制與承載符號的單元之間相互交融,比如電影頻道會播放各類影片資訊,這使百姓可以在自家電視機熒幕上觀看院線電影,而這是電視與電影一種最直觀的融合現象。
1 內容與形式走向融合
體裁融合相對更能彰顯文化類別的糅合,是全媒體的標志。消費者在體驗全媒體新時代帶來的改變過程中會無意識的進行篩選,片段化的信息流充斥著人們的眼球,手機承載著大量的訊息,在人類社會扮演者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仿佛是人與世界對接的窗口,衍生出的手機社交軟件智能地壓縮處理,最終整合出用戶“喜聞樂見”的數字文本,而它的承載者,一方小小的掌上屏幕就是數字化載體的濃縮。
1.1 手機的“進駐”
現代社會數字技術發展迅速,激發人們創作熱情的同時也降低了人們對于審美創造的門檻,只要手中有一臺智能手機,便可以隨時隨地拍攝相片、視頻,編輯文案,甚至可以下載剪輯軟件,將其發送到各種軟件平臺上,和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的陌生人一同觀看眼前此時此景,真正做到同步,手機用戶享有自主、自由的娛樂權利,這樣看來是有好處,但是也有隱患,一些不法分子借由網絡平臺享有給予的空間,不斷“打擦邊球”來謀取利益,造成極大的社會不良影響,網絡平臺這個自由空間享有的權利是網絡公民一起贏得的,一切危害社會公共秩序,蓄意抹黑良好網絡秩序的行為都將受到嚴懲。從另一個側面來看待問題,我們會發現是否隨著社會數字化進程不斷向前推進,手機等更先進的電子設備的發明創造進入我們的眼簾,走入我們的生活,它使得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但也逐漸駕馭我們的生活,像一只無形的手潛入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
手機已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文化現象,大多數人從早上起來睜開眼睛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翻開最新的狀態、新聞,在地鐵上、咖啡廳等公共場合,人們都習慣于重復一個相同的動作,低下頭手指滑動電子屏幕,手機作為數字傳媒的載體,其影響力不言而喻。這與它自身的優勢息息相關,這一特質便是其可移動的屬性。和前文提到的多媒體作為一個典型的終端一樣,手機也是信息接收終端,并且它輕巧、便攜,和大型計算機一樣功能齊全,猶如小型的掌上電腦,智能化的手機不僅能提供交流這一基礎功能,還能看電視、閱讀手機電子報,從能源環保角度來說也占有絕對的優勢,由此可推出手機在目前科技發展程度來看,屬于綜合了多項功能的產品,豐富了消費者多方面的實際需求。
從媒介傳播的角度來看,手機的出現和發展演變在一定程度上會危及傳統媒介的生存空間,傳統媒介包括報紙、廣播、電視、電腦等,其中爭議最多的是電腦,它具有強大的服務性,但它的短板卻恰好是手機的長處,那就是便攜性,前者是室內型的產品,而后者是室內室外任何場所都能切換自如,移動數據讓我們能在互聯網的世界暢游,解放了人類,不再是束縛于室內電腦桌前才能進入地球村,不再是多媒體盛行的時代那樣,數據傳輸只能在室內得以實現。手機數字化更新層出不窮,不斷有新的技能被發明,現在出現了用手機現場錄播視頻上傳網絡平臺,甚至直播現場出現的突發事件,全民目擊事發全過程,這樣一種新形式的新聞曝光,網友們可以在直播平臺下方留言,有的則是以屏幕彈幕的方式進行評論,借用手機克服空間上的距離,進行情感上的交流互動,就近期一條引起網民熱議的新聞為例:上海11歲男孩騎共享單車死亡,其家屬將ofo(共享單車所屬公司名稱)公司告上法庭,索賠700多萬元。
這個案件從發布在網絡上開始至近日于上海靜安區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一直備受關注,即使是遠在其他省份的百姓也能通過各大新聞網站搜索跟進案件的發展,以頭版頭條這一手機軟件上發布的相關信息可以了解到最新進展,手機版新聞專欄劃分成幾個部分,編輯羅列出案件相關的關鍵詞,熱點詞匯,人們可以點擊相關詞匯,直接查閱其他鏈接。還有當下時興的“點贊”和“不喜歡”,這些細節方面的操作讓人覺得充滿人性,并且是人參與進來的態度。網民通過評論留言,可以查閱不同的人對同一事件的態度,同樣留言區是可以相互交流并能點贊,這就近似人與人之間心靈上的溝通,手機作為這之間的橋梁功不可沒,設想一下如果我們是通過電腦或者電視,想要了解最新的進展,就得回到室內,需要一臺有網絡連接的電腦,等待它開機再搜索,這時如果身邊沒有電腦或者沒有網絡,就無法實現更新,電視亦然。
1.2 新興媒體對受眾的影響
當我們看到一個新型傳播媒介出現為我們帶來豐富多彩的體驗時,切記潘多拉魔盒的底面可能帶來的隱患也不容小覷,正如麥克盧漢在1966年在一次演講中提出的:“媒介即是按摩,它給我們沉重的打擊,實際上它抓住了所有的人,以野蠻的方式給我們大家按摩。”[2]手機確是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漸漸對其產生依賴,過度的使用智能產品使我們悄悄喪失了自己處理一些事務的能力,當我們出門沒有帶手機時甚至會揣揣不安之感,這種惶恐的心理正好解釋了人們是出于害怕被日常社交排除在外或是其他,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對前者的擔憂,手機的存在給予個體獲取社會、文化的身份上得到自我認同。
在手機成為人類親密的電子產品之前,社會上曾相繼出現過“電視迷”“電腦迷”這兩個名詞,并將兩者作為綜合病癥進行大量研究分析,通俗意義上來說就是長時間花費在電視、電腦屏幕前,形成一種病態現象,這在當時是一種典型的現象,癥狀分布范圍廣小到兒童,大到老年人,隨著時代的變遷,全媒體演進,這些年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之前提到的“電視迷”“電影迷”現象也就漸漸鮮有人提及。電視受眾較多的集中于家庭結構中較長的一輩,而電視為搶占人們的注意力也在不惜血本的研發新的欄目,大量綜藝節目播放,為電視的回暖立下不少功勞。相對電視、電腦而言,手機更傾向個人產品,手機用戶享有絕對的自由去處置它,譬如怎么用?何時用?集撥通電話、查閱新聞、觀看視頻、購物分享等,手機就是全媒體時代最好的代表,最重要的是智能化手機可以重屬于用戶自己的私人定制產品。
用戶可以將自己喜愛的電影緩存在手機里,并且不需要考慮內存的問題,各網絡平臺相繼推出云端存儲功能,用戶可以保存到云盤里,隨時查找出來反復觀看影片,不僅可以在手機上看,云盤可以在電腦、平板上打開,登陸后自動加載到上次觀看進程繼續播放。即使不斷有人就手機對人的影響提出質疑,給出許多負面的論證,但我們沒有充足的理由去全盤推翻和否定、抵制手機,手機在媒介傳播歷史上帶來的一場革命性的改變,它對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帶來方便與福祉。
2 傳統媒體與手機的言和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淞博士曾提到:“傳統電視的敵人不是各兄弟臺,而是微信、游戲、電影、網綜、旅游。現在需要做的就是移動先行。要考慮的不一定是融媒體,而是傳統電視的新媒體化,就是如何讓電視和手機握手言和。”結合近年來總有人說傳統媒介中的電視已經開始走下坡路,而“電視人”應該意識并覺醒到一點:電視業真正的核心是人,電視面向廣大觀眾,其內容當然是以人為主體,做好一檔電視節目是任何一個時期的“電視人”該遵守的職業操守。當下電視行業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人才的流失,唯有改革才能吸引人才的注意力。如何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這里有幾點需要注意和堅持,從現下熱門的新媒介的特征入手。
2.1 從被動接受到主動選擇
受眾的自主性高。在以往人們所熟知的傳播活動中,受眾常常處于被動地接受大眾傳播的信息,服從于“傳播者”的安排,沒有自主選取觀看內容的能力,電視臺播放什么我們就看什么,電臺主持播放什么我們就收聽什么,報紙上印刷什么我們就閱讀什么,被動接受的僵局難以打破,以前文中提到的手機為例,它的整個傳播者系統都是依照用戶的意圖來制定的,這樣兩相比較起來,誰占優勢一目了然,雖然電視、報紙等傳統媒介不斷擴充版面、電視臺增添頻道來迎合觀眾娛樂、文化、運動等方面的趣味要求,但歸根結底是治標不治本收效甚微,就根據受眾自主選擇性而言,這是目前傳統媒介少有涉及到的領域,在新媒介時代,媒體的主導地位將被受眾替代。
反觀這一點,可以以此切入,比如報紙和手機結合,產生的電子報,各大報社推出自己的網絡閱讀平臺,通過網絡終端加載報紙原有排版、內容、高清圖片甚至可以增加相關內容的重點詞解析鏈接,如一則新聞中提到二戰中某次戰役,就可以將戰役中的相關將領、前線戰事圖片、爆發戰爭的起因等添加鏈接,這是紙上難以達成的新標準和新高度。
2.2 新舊媒體的“握手”
新媒介提供服務擁有現成條件。新媒介可利用現代家庭已普及的電話、電腦等作為配合對象加以研發的,在這一點上傳統媒體已經開始試水,比如網臺同播的電視劇當中演員所穿的服裝、道具等會在旁邊出現二維碼供觀眾掃碼,這樣可以直接彈出明星同款商品方便喜愛的觀眾購買,這樣一來也為電商和電視臺建立起共贏機制,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有更大膽的想法,例如我們可以反向操作,翻看手機軟件進行購物時,我們有時會遇到心儀的產品,但是網購的限制在于看不到實物,如果電視或電腦作為與手機匹配的信息終端,雙方形成雙向聯通,我們可以在家里電視或電腦屏幕前能足不出戶的試穿購物車里的服裝,再結合現在熱門的VR眼鏡,這將解決很多用戶的困擾。前文中還有提到全媒體時代下網絡傳播具有極強的時效性,廣播電視雖然能采取現場直播,但各電視臺往往有固定的新聞播放時間段,這就限制了其靈活度,而且多數突發事件中能及時排除拍攝組的媒體不占多數,其中還要考慮到記者臨場應變能力、現場把控能力等諸多因素。
報紙的出版周期長,與其他新媒體從傳播速度上來講失去競爭力。相比較之下網絡使得每個人都能充當起新聞發布者的身份,例如九寨溝地震事件中,首先錄下受災現場視頻并發布到網絡上的是當地人利用手機拍攝的。有人會對網絡新媒體傳播內容的真實性和內容的質量產生顧慮,這一點確是值得注意和深思,網絡信息都是片段化的呈現一個事件,而且現在正逐漸開始規范網絡發布言論實名制,需要每個人自覺、客觀、理性的對待網絡傳播。如果能讓電視臺與手機終端聯手,將現場采集的視頻、圖片等訊息進行整合、篩選,合理利用有效訊息就能使消息的公信力得到認可,同時為電視臺注入能量,開拓視野。前文中還提到過全媒體利用網絡實現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如何實現廣播電視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呢?在播放電視節目時如果可以連接網絡后臺終端,開啟彈幕或滾動評論功能,設置想屏蔽的詞匯,如果是錄播的節目可以跳過不喜歡的環節或直接挑切到網友投票選出的精彩片段,電視臺根據收視率數據進行分析評估,對往后的播放內容采取調整。
3 結論
每一位電視人都應認真思考如何編排受眾喜聞樂見的、符合主流社會價值觀的節目,為大家認可和接受,這才是廣播電視的核心競爭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新潮或以抄襲前者的模式來生搬硬套到今天的節目中導致收視慘淡的局面。手機使得文化生產到傳播趨于平民化,為媒體傳播帶來新氣象,每一個手機用戶都是其傳播出去的信息的創造者,其中包含了個人的審美情趣。既然手機已經達到大規模的普及,那么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怎么能“坐視不管”呢?
參考文獻
[1]趙毅衡.符號學原理與推演[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馬歇爾·麥克盧漢.麥克盧漢如是說:理解我[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麥冬.廣電獨家:電視會衰敗?唱衰電視是中國傳媒業目前最大的陰謀[EB/OL].[2017-04-26].
推薦閱讀:廣播電視信息國家級論文發表期刊
.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