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隨著互聯網的逐漸興起,互聯網書店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對傳統的實體書店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和沖擊,因此,導致很多的實體書店逐漸倒閉,互聯網書店逐漸興起,這主要是什么原因引起呢?下面文章結合實體書店的經營方式及互聯網的優勢分析實體書店衰落的原因,并針對實體書店和互聯網書店的繼續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書店,傳統實體書店,市場調查
隨著IT產業的不斷發展,電腦逐漸走進千家萬戶,電子商務的崛起,使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消費。互聯網的普及使得網購成為大多數人生活中的一個主要消費部分,其中也包括書籍的網購。這也使得傳統實體書店和網上書店之間的競爭和矛盾不斷加劇。
1互聯網書店的內涵
互聯網,又稱網際網路或音譯因特網、英特網,是網絡與網絡之間所串連成的龐大網絡,這些網絡以一組通用的協定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巨大國際網絡。這種將計算機網絡互相聯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稱作“網絡互聯”,在這基礎上發展出覆蓋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聯網絡稱“互聯網”,即是“互相連接一起的網絡”。書店,古代的書店叫書肆。書肆一詞,最早始于漢代。此外各朝代還有書林、書鋪、書棚、書堂、書屋、書籍鋪、書經籍鋪等名稱,它即刻書又賣書,這些名號,除統稱書肆外,宋代以后統稱為書坊。書店一名,最早見于清明乾隆年間。在中國近代史上,書店也叫書局。書店是普及和推廣科學文化知識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
2互聯網時代實體書店的困局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對實體書店的沖擊是全球性的。第一大連鎖書店巴諾書店、第二大連鎖書店公司博德斯、紐約地標書店曼哈頓57街的rizzoli書店等均紛紛縮小規模或逐漸消失殆盡。英國全境僅有獨立書店987家。日本,實體書店的數量15年間減少了36%。中國實體書店收到新媒體環境的影響,逐漸被互聯網所取代。當當、京東、淘寶、百度等一大批讓讀者賞心悅目流連忘返的互聯網圖書館層出不窮,可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共享經濟、新媒體經濟這些新生名詞在實體書店面前顯示出務必強大的力量,正逐漸吞噬著實體書店。那么未來,實體書店會不會像當年馬云對王健林說的一樣,在未來20年后,就沒有實體書店了呢?就此我們做了一些調查。
3實體書店與互聯網書店
市場調查針對實體書店與互聯網書店讀者,我們進行了問卷走訪調查,訪問樣本量為500份,在沈陽地區進行,分別在商業街區、大學校園、住宅小區等地進行調研。主要調研結果如下。
(1)調研對象職業劃分:其中在校學生占81.82%,離退休人員占9.09%,私營業主個體戶占9.09%。
(2)購買書籍途徑:其中網購45.45%,到實體書店直接購買36.36%,網絡下載電子書9.09%,其他9.09%。
(3)去實體書店的頻率:其中半年左右45.45%,半個月左右27.27%,一個月左右18.18%,其他9.09%。
(4)去實體書店的原因:其中逛街時碰到了進去看看占54.55%,有明確書要買的36.36%,有定期書店的習慣9.09%。
(5)去實體書店買圖書的類別:其中文學類占45.45%,叫次啊教輔36.36%,工具書占18.18%。
(6)實體書店吸引人的原因很多。
(7)相對于網店,實體書店的缺陷:其中價格更高占81.82%,不易搜索63.64%,購買不方便,不能送貨上門占36.36%。
綜上所述,實體書店優勢是:市場情況良好,一般在學校附近,人流量大;進貨退貨比較方便,渠道多;可以讓顧客享受書店的優質服務,顧客可以真實的感受書架貨架,刺激購買欲望,讀者可以在書店直接了解書籍的質量和內容;售后服務好,可以給消費者一定的安全感,情感效應,店家自己的文化魅力帶給消費者一定的感染力。
其劣勢有:價格較貴;經營理念落后;存在時空局限,宣傳方式單一,存在互聯網威脅;運營方式單一,成本高,收益低。互聯網書店優勢是:書類品種繁多,消費者的選擇空間大;書目檢索方便;送貨上門,貨到付款的配送方式以及可在三天內退貨的售后服務;有各種促銷活動。劣勢是:專業性書籍短缺;網上支付存在安全隱患;網上書店配送服務滯后,運送范圍受地域局限不能普及,在比較偏遠的地方,網上書店的快速送書服務無法較好的實現;讀者不能第一時間查看書籍的裝幀質量。
參考文獻:
[1]周麗,王德福,吳學兵.傳統出版社如何應對實體書店式微[J].出版廣角,2011(9):62-63.
[2]劉錦宏,羅琳.我國書業電子商務的物流問題及發展前景[J].出版發行研究,2001(6):41-44.
[3]楊紅衛.網絡書店的前世今生[J].出版廣角,2011(3):8-12.
相關閱讀:中國電子商務雜志可以投稿的目錄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