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的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本文是一篇網絡工程論文投稿范文,主要論述了“互聯網+”圖書館信息服務模式研究。
【摘 要】201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互聯網+”行動計劃,推進“互聯網+”傳統行業融合發展,是圖書館提升信息服務的新起點。本文論述“互聯網+”圖書館信息服務模式建設的重要因素,提出大數據時代圖書館信息服務的4A模型,并從建立機制、規范標準、搭建平臺以及培養專業隊伍等方面研究“互聯網+”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新模式。
【關鍵詞】互聯網+,大數據,智慧圖書館,信息服務
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的“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是競爭高地”的部分提到:“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1]。圖書館要提升信息服務,需做到要以讀者為本,提供個性化服務,必須引用“互聯網+”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模式,以求得更好的發展。
1 “互聯網+”圖書館信息服務的四點要素
提升信息服務要以互聯網為基礎,創新2.0模式圖書館全面實現計算機網絡化管理、開發移動圖書館、提供個性化服務,以用戶為中心,將互聯網與圖書館信息服務完美融合需要做到以下四點:
1.1更新觀念
引入創新2.0模式,利用“互聯網+”圖書館信息服務,關鍵在于更新觀念,把圖書館從單一的藏書和借閱模式中脫離出來,建立圖書館云平臺,為讀者提供智能化服務。
1.2轉變模式
“互聯網+”信息服務的實現需要將互聯網技術滲透到圖書館信息服務的各個環節,并善于利用互聯網技術改變其傳統的工作模式。利用圖書館云平臺向讀者發送消息通知其還書期限、知識信息講座等內容,形成泛在圖書館,使得圖書館的服務泛在化,切實做到以用戶為中心,將圖書館的服務延伸到圖書館的圍墻以外[2]。
1.3革新技術
“互聯網+”信息服務關鍵之一在于大數據的成功應用,除了數據量要足夠“大”,還有三個必要條件:實時性、全面性、差異化分析。云平臺的建立使得這三個必要條件得以滿足,圖書館利用云計算可以實現即時存儲、數據的分布式處理、集中存儲和異構分析平臺。
1.4提升服務
利用大數據統計讀者數據經異構式分析處理產生多維數據表,進而建立準確可靠的信息推送方案,使得用戶體驗度大幅度提升。真正的“互聯網+”信息服務不應該是圖書館吸引讀者的噱頭或手段,而是互聯網工具化后的全景滲透和讀者引導服務的全新模式。
2 大數據時代圖書館信息服務的建設方向
于圖書館而言,大數據應該是“互聯網+”信息服務的基礎,建立數據量大、種類繁多、真實性高、及時反饋的圖書館云中心,為圖書館未來的發展鋪平的道路。
2.1 圖書館大數據的4A模型
大數據是智慧圖書館建設與運營服務的重要支撐技術,具有4V+1C的特點。分別是數據體量巨大(Volume)、數據類型繁多(Variety)、價值密度低(Value)、處理速度快(Velocity)和具有較大的復雜性(Complexity)[3]。對于圖書館而言,這只是大數據帶給我們的表面現象,我們需要建立契合圖書館發展的4A模型,即數據采集、數據訪問、數據可用性和數據分析。
(1)數據采集(Acquisition):涵蓋從圖書館機房到借還書等各個環節的讀者數據,這里面既包括圖書借還數據,也包括讀者的上機行為,無線網絡接入情況,信息咨詢內容,甚至還包括圖書館監聽系統中的讀者用館行為習慣等各種非結構化數據,既有文本數據又有圖像數據還兼顧了音視頻數據。
(2)數據訪問(Access):涵蓋實時地通過各種信息化系統采集上來的數據,保證這些數據在“及時響應”、“全面覆蓋”和“多樣性”這三個維度上的更新與增長。為此圖書館應加大對圖書館網絡中心的建設力度,采用網絡中心整體解決方案,提升圖書館網絡中心的硬件配置,優化存儲結構,可采用虛擬化技術以便節省硬件投入成本,大力發展虛擬化建設,建立虛擬化服務器、虛擬化存儲以及虛擬化桌面。
(3)數據可用性(Availablity):涵蓋基于圖書館云的數據存儲內容,保證數據的采集、存儲和組織過程科學合理,剔除無用數據,保留有效數據,再將這部分數據進行分類整合,配置數據備份以及災難恢復方案。
(4)數據分析(Analysis):對圖書館所采集的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全面挖掘,涵蓋通過智能計算等系統對讀者行為進行關聯分析,智能計算訪問流量,采集讀者行為,建立讀者行為模型,為讀者提供個性化服務。
2.2專家系統助力大數據提升圖書館信息服務
大數據不是萬能,不是有了大數據就有了一切,專家系統、領袖意見無法完全被大數據所替代,信息服務離不開館員決策,而服務模式也不能單靠大數據來決定,智慧圖書館的建立仍然需要專家意見、團隊合作才能完成。魏群義老師認為,當今的圖書館信息管理存在以下幾點問題:①圖書館資源與服務的相對隔離與獨立;②無法全面集成圖書館的業務和管理工作;③信息孤島現象日益嚴重④難以體現以讀者為中心的信息服務[4]。如果要解決上述問題將圖書館的信息數據整合并加以利用,不僅僅需要技術支持更需要領導決策以及各部門的配合。
3 結語
“互聯網+” 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圖書館是知識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2.0改變了圖書館的信息服務方式,也引領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常態”。圖書館應以此為契機、利用大數據技術大力推進圖書館云平臺的建立,根據用戶需求的變化調整信息服務模式,引用更多的先進互聯網技術、科學分析和挖掘大數據體系,建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提升自身的信息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李克強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摘要)[N].人民日報,2015-03-06002.
[2]劉姝.泛在圖書館環境下學科館員泛在化服務的實踐[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2,02:74-76+113.
[3]陳臣.基于大數據的圖書館個性化智慧服務體系構建[J].情報資料工作,2013,06:75-79.
[4]魏群義,彭曉東.淺談圖書館管理系統的發展趨勢[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1,05:38-40+108.
網絡工程論文投稿期刊推薦《計算機與網絡》(半月刊)創刊于1975年,由信息產業部電子無線通信專業情報網主辦。本刊辦刊宗旨為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對科技期刊制定的有關政策和法規,堅持本刊的電子技術類科技期刊屬性,充分發揮本刊科技信息載體的作用,堅持立足IT業,以信息網絡為中心,計算機與通信相結合;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與市信息相結合,面向大眾,著眼實用;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報道內容既要以普及為主,又要有一定的有技術含量的論文,以滿足各層次讀者的需要,以提高其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