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稅收是一國政府最有效的經濟來源。古往今來,為維持一國政府正常履行其職能,稅收一直延續了下來。我國進行稅改的主要目的是在維持宏觀稅負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合理優化稅制,降低重復征稅概率,促進經濟發展。稅改減輕了我國絕大多數企業的稅務壓力,但是一定程度上還是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本文意在找出解決此類問題的解決方案并以此來推動我國經濟發展。
本文源自今日財富,2020(20):114-115.《今日財富》雜志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是財經管理、金融研究、教育科研和相關經濟科研類的綜合性學術期刊。本刊主要介紹、探討和研究財經管理、金融研究、教育科研等問題,推進經濟、教育、科技理論建設和實際應用水平,加強經濟教育科研管理,為我國的經濟教育和科技事業服務。
一、理論上稅收與經濟的關系
(一)稅收與財政政策
財政是指一個國家的收入與支出情況。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境:收支平衡,財政盈余和財政赤字。收支平衡是指政府一年的收入與支出大抵相同;財政盈余是收入大于支出,這是各國政府所希望的;而財政赤字是指當年政府的支出大于收入的部分,當一國政府長期處于財政赤字的時候,便需要政府做一些調整來改善其情境。財政政策的執行需要有各個部門的配合和幫助。稅收是財政政策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它的作用形式主要有兩種。其一,他可以影響人們手中的可支配收入,當一國加大征稅時,人民的消費能力無疑是下降的。其二,它可以影響原材料和生產要素,即PPI指數。因此,也會產生影響激勵機制。
圖1-1展示了我國2018年財政收入與各類稅款收入的關系。其中,2018年財政收入183359.84億元,而國家稅收收入為156402.86億元,占財政收入近九成。通過此圖,足以證明我國稅收在財政收入中的絕對優勢。
圖1-12018年我國財政收入與各類稅收數據
(二)稅收是如何影響經濟發展?
在凱恩斯的貨幣理論中,我們可以知道,當一個國家稅收減少時,會給企業和個人帶來一定的變化,他們手中的可支配資金變多。這樣,就可以將手中盈余資金或者放入再生產中、或者放入投資中,或者保存以備不時之需。在一個經濟體由欠發達轉向發達的過程中,稅收的職能會發生變化。隨著貧困陷阱的消除,稅收的主要職能會變成引導宏觀經濟。這也就是現在最主流的凱恩斯主義下的稅收作用,通過稅收來刺激內需促進消費。在這種情況下,稅收沒有消除貧困陷阱的作用,也沒有刺激內需的作用。那么稅收影響到資本的邊際收益,主要是規模效應的縮減,這也會影響到企業創造價值的積極性,從而影響宏觀經濟。同時,每個國家需要根據自己國家的情況來選取各國不同的稅收原則,具體原則如下。
表1-2國際上現有的稅收原則
(三)稅收到底阻礙了經濟發展了嗎
我們把1978—2018年我國40年稅收收入設定為X,國內生產總值總量設定為Y。
表2-140年間國內生產總值與稅收合計
以此兩組資料簡歷一元回歸模型如下,Y=β0+β1X,其中β0為常數,β1為參數,及回歸系數,利用EXCEL可以得到其回歸函數
根據分析結果,我們得到樣本回歸方程為:y=0.18x-2420.19,對回歸方程進行結構分析,β1=0.18是樣本回歸方程的斜率,說明GDP每增加1億元,稅收收入平均增加0.18億元,即在新增的GDP中有18%的部分通過再分配的方式集中到政府手中。對回歸方程進行統計檢驗,得出R2=0.9962,說明總離差平方和的99.62%被樣本回歸直線方程解釋,僅有0.38%未被揭示,樣本回歸直線對樣本點的擬合優度很好,說明稅收收入與經濟總量之間存在高度正相關關系。
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給與了納稅人物質支持,當國家的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時,人們的收入遠遠高于稅收,同時,國家也會合理的安排和監管稅務方面的問題,因此良性循環。沒有稅收,就沒有公共設施支持,沒有國家基礎建設,一國經濟也永遠不能快速發展。但是,當一國稅收過于嚴苛,會造成人民心中的不滿,偷稅漏稅嚴重,會滋生行賄行為。因此,稅收是隨著經濟增長而增長,并不會阻礙經濟發展,反而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
二、我國現行減稅所面臨的的問題
(一)財政稅收制度的完善性較差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得到了較大提升,且建設內容也在不斷增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財政稅收項目。不過由于我國在財政稅收管理制度的建立上存在不完善性,無法對各項目開展針對性的管理活動,再加上傳統管理理念的影響,對于地方財政稅收的重視力度不足,使得財政稅收制度無法有效落實到實際工作中來,導致財政稅收開展中存在較多問題,不僅影響了財政稅收工作的質量和效率,也為各行業以及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阻礙。
(二)政府部門權責劃分不清晰,監管力度尚未達到應有水平
在財政稅收工作中,權責劃分不明是目前較為普遍的一個問題,尤其是在地方財政稅收工作中尤為明顯。由于權責劃分不明確,相關法律條文的缺失,使得財政稅收工作無法有效落實到實處,嚴重影響了財政稅收工作功效的發揮,為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帶來了阻礙。另外,在財政稅收工作開展過程中,由于監督力度的不足,使得偷稅漏稅現象越發嚴重,如不開發票或者弄虛作假等,就會為我國財政稅收帶來的嚴重損失,阻礙國家建設的開展。
三、我國稅法應何去何從?
對于我國來說,影響稅收收入規模的,主要是三個因素:稅制設計、稅收征管、經濟狀況。當前我國一直減費降稅,對于企業和個人來說,可以提高可支配資金,為實現全體小康提供可靠支撐。現如今,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中小型企業的數量和規模也逐漸變大。對于許多小企業來說,充裕的現金流可以決定企業的生死。然而,目前中小型企業融資困難的現象仍然存在。減稅可以從另一方面改善中小型企業的資金流,改善小微企業創業現金短缺的問題。具體有以下措施:
(一)強化調節稅收能力
眾所周知,各國經濟環境不同,每個時代的經濟特性也并不相同,因此,我們應該找尋自己最適應的稅務政策來進行稅收。例如,根據每個國家的GDP和工作特性來決定。首先,應把握好我國甚至整個世界的經濟大環境及其特點,對我國的稅收政策進行調整,防止其產生負面影響。其次,盡量減少稅收與政策的時間差距,盡量使轉換做到迅速、有效。
(二)堅持公平、區別對待
稅收是發展的支撐性要素,稅收的兩大屬性為公平、效率。同時,我們要時刻注意,做到公平的同時還要有所區分,要實現兩者的辯證統一。在經濟發達地區,可以適當加強一些稅負進行公共設施建設;在欠發達地區,需要盡量寬稅負,鼓勵創新創業,扶持當地特色企業,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
(三)推進稅收與地區、產業經濟協調發展
由于地區特點的差異性,各個地方也會有不同類型的產業結構,在鼓勵創新創造的同時,政府不應該忘記地方特點的優勢產業。應該對我國所有類別城市,無論是發達地區還是偏遠鄉村,都應選取地區導向與產業導向的政策。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中國東西部進行聯動共同進步與發展。另一方面,這同時降低了風險,讓各個地區的優勢互補,在不確定因素和風險重重的現在,我們需要盡量降低風險來迎接挑戰。
(四)積極利用稅收調節作用,合理利用國內外資源發展經濟的能力
由于我國的國情較為特殊,雖然勞動力較為豐富,但生產素質卻整體偏低,需要國家采取引積極引進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同時,要保護我國自身就業水平,這就導致不能完全放開。以上等因素的影響需要我國政府采取適當的稅收政策來引導市場方向。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