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內自同城化發展在國家及區域戰略層面都有明確表達,它是川南經濟區實現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一環。將通道經濟作為內自同城化戰略的突破口,遵循“設施先行、沿線布局、對向輻射、多元融合”的原則,以自貢為地理中心點,向內江、宜賓和瀘州進行三向拓展,構建“3+1”通道經濟模式,將是川南經濟區一體化實踐的有效助力。
關鍵詞:內自同城化;通道經濟;“3+1”模式
一、內自同城化的戰略背景
在我國經濟布局“帶”轉“塊”的過程中,城市群建設成為關鍵形式和重要外顯標志[1]。代表性城市群建設更營造著積極的示范效應,發揮著激勵效果,引領著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2016年,成渝城市群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重慶和成都先后被確定為國家中心城市。在兩大核心城市的引領下,響應西部大開發中期加速發展、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協同發展、“一帶一路”縱深發展的戰略訴求,成渝城市群迎來重大發展機遇,在謀求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同時,致力于建成優化全國經濟發展布局的戰略高地。
2018年,四川省委第十一屆三次會議在成都通過了“一干多支,五區協同”的戰略部署,形成了立體全面開放的新戰略態勢,構建了包括成都平原經濟區、川南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攀西經濟區和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在內的區域性戰略新格局,以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為戰略指導思想,謀求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基于城市群發展的水平、經濟地理區位的比較優勢、歷史文化淵源與一體化因素積累等條件,川南經濟區在“一干多支,五區協同”戰略中定位于建成“四川省經濟副中心”“四川省第二經濟增長極”“四川省南向開放的重要門戶”。川南經濟區以城市群建設為基礎,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戰略步入快車道,內自同城化的戰略思想應運而生。
二、內自同城化戰略的歷史演進
(一)區域背景的歷史演進過程
歷史的政策規劃與理論研究對目標區域有過不同的“表達”或“界定”,譬如“川南行署”(1950)、“川南經濟區”(2006)、“川南城市群”(2014)、“川南城鎮密集區”(2016)和“川南經濟區”(2016)等。
1.川南行署又稱川南人民行政公署,是1950—1952年存在于中國西南地區的一個省級行政區,行署政府駐地為瀘州市,隸屬于中共中央西南局。川南行署區下轄1個地級市(自貢市)、4個專區(瀘州專區、宜賓專區、樂山專區、內江專區),共5個地級行政單位和5市轄區、4個縣級市、33個縣,共42個縣級行政單位。1952年,川南行署區撤銷,與川北行署區、川東行署區、川西行署區合并為四川省。
2.川南經濟區(2006)。2006年1月,《四川省“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出臺,提出“五大經濟區+四大主體功能區”的區域發展新格局。本著加快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絕不走工業遍地開花、城鎮盲目布局、土地無限開發、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則,《綱要(草案)》提出了構建成都、川南、攀西、川東北和川西北五大區,以及按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構建四川省未來區域發展新格局的設想。規劃中的川南經濟區包括內江、自貢、宜賓、瀘州和樂山(犍為縣、井研縣、沐川縣、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以其機械、化工等制造類產業優勢突出,逐步建成一個“引擎”型區域經濟中心。2011年《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提出,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基礎,統籌區域發展空間布局,依托中心城市和長江黃金水道、主要陸路交通干線,形成以重慶、成都為核心,沿江、沿線為發展帶的“雙核五帶”空間格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并將川南四地市主要納入了“沿長江發展帶”和“成內渝發展帶”,大力促進包括宜賓、瀘州、自貢、內江、樂山的經濟區南部城市群發展。
3.川南城市群。2014年,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成都城市群發展規劃和南部城市群發展規劃的復函》(發改辦地區[2014]1036號)要求,四川省政府同意印發《成渝經濟區南部城市群發展規劃(2014—2020年)》。成渝經濟區南部城市群的規劃范圍包括川南自貢、瀘州、內江、宜賓四市全域以及樂山市犍為、沐川、井研、峨邊、馬邊五縣,國土面積4.36萬平方公里,2013年末常住人口1 642.5萬人,地區生產總值4 845億元,分別占四川省的20.3%和17.6%,占成渝經濟區的17.7%和13.6%。
4.川南城鎮密集區暨川南經濟區(2016)。2016年,《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提出“川南城鎮密集區”,該規劃在涵蓋的地理區域上與川南經濟區有所不同,但卻為川南經濟區建設提供了國家戰略背景。在此戰略基礎上,四川省于2016年在《川南經濟區“十三五”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明確了包括四地市28縣(區)的川南經濟區格局。2018年,又進一步將其納入了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區協同”的戰略框架。2019年,修訂后的《川南經濟區“十三五”發展規劃(2018年修訂)》發布,制定了川南經濟區“十三五”發展的新藍圖。
內自同城化區域背景的歷史演進呈現出幾大趨勢:一是更加關照區域一體化的地緣基礎,區域范圍更加精煉,更易于識別。二是發展內涵大于地域內涵,不再從單純以地理空間視角進行命名,命名中直接表達了區域的經濟功能。三是承載的戰略層次更加豐富,既有國家戰略背景,又有區域性一體化發展的戰略訴求。
(二)川南經濟區一體化實踐中的內自同城化經驗
2011年3月,川南經濟區商務合作與發展研討會在自貢召開。川南5市商務部門簽署《川南經濟區商務發展與合作框架協議》,提出以開放合作、商貿流動、服務業合作為切入點,推進川南經濟區5市開展同城化發展。根據框架協議,5市將優勢互補,抱團發展,打造成渝經濟區的重點示范區,建設四川南部獨具特色的商務與現代服務業新高地。
推薦閱讀:經濟學怎么投稿ssci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