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改增是指以前繳納營業稅的應稅項目改成繳納增值稅,增值稅只對產品或者服務的增值部分納稅,減少了重復納稅的環節,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從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出發做出的重要決策。本文主要針對“營改增”對建筑行業財務管理的影響進行了一些研究,文章是一篇經濟師論文范文。
摘 要 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的轉型,“十二五”期間,我國進行了一系列稅務改革,“營改增”就是最重要的一項改革,其根本目標是為了優化稅務結構與稅務體系,刺激社會需求。本文主要分析“營改增”政策實行后對建筑企業造成的影響,探討建筑企業在面對此次稅務改革時應當采取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 營業稅,增值稅,財務管理
目前,“營改增”是我國政府正在進行的一項改革。2011年,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方案,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這次改革首先以上海為全國進一步深化增值稅制度改革的試點城市。到2013年,改革的范圍已推廣至全國試行。2016年,我國將把“營改增”作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重頭戲,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展開,進一步加大減稅力度。
探討如何推廣“營改增”是現在的首要任務。在稅改過程中,我們要保護企業的合法利益,降低企業稅負,促進稅制的結構性改革。為了達成目標,國家只有不斷完善改革的內容,出臺相關政策進行配合,才能使我國經濟實現持續、快速、穩定的發展。
本文從建筑業這個角度來分析稅改的影響,試圖分析建筑業納入試點后,稅改度其產生的影響,進而提出一些相應的措施。這對建筑行業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
一、“營改增”對建筑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
2014年,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向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做報告時表示,要在恰當的時機將房地產業、建筑業、生活服務業和金融業加入“營改增”試點,加快稅制改革。由于建筑行業的特殊性,“營改增”將對建筑行業造成更加復雜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減少重復納稅。這是國家實行“營改增”改革最主要的目的,營業稅是價內稅,而增值稅是價外稅,建筑企業將增值稅銷項稅額減去進項稅額來確定應交稅金,那么購買材料、設備的進項稅額就可以抵扣,就避免了重復納稅,可以有效降低企業的稅負率。
(2)優化企業資產結構,提升企業競爭力。企業新購置的施工設備在“營改增”后,可以有更多的進項稅額來抵扣。更新施工設備對提高建筑企業的機械設備運作水平是有利的,同時也能優化企業資產結構,改善企業財務狀況,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通過引進新的流水線和機械設備,可以提高勞動效率,降低人工費用,在這一方面又降低了企業的稅負。
(3)有效規范企業行為。“營改增”之后,增值稅稅率變為11%。建筑企業要想取得更多的進項抵扣額,就必須取得正規的發票,這樣企業就會加強警戒去核實收到的發票是否真實,可以有效制止市場假發票的流通,規范企業的行為。
(二)消極影響
(1)可能出現納稅不減反增現象。建筑業“營改增”后稅率會大幅度提升。根據試點方案規定,建筑業“營改增”后稅率定為11%,比現行營業稅率增加8個百分點。另外,根據一般的改革經驗,“營改增”不會考慮期初存貨、固定資產等的進項稅額,造成有些進項稅額不能抵扣。總的來說,在改革初期,稅率提高,抵扣又不充分,企業的稅負有可能會提高。
(2)建筑勞務費可能增加。建筑行業中,人工成本約占工程結算成本的30%,勞務用工主要來自一些零散的農民工及建筑勞務公司。而作為建筑業的一部分,建筑勞務公司提供專業的建筑勞務給施工單位,取得的報酬按11%征收增值稅銷項稅,然而卻沒有可抵扣的進項稅額,與營業稅率的3%相比,稅負大幅度提高,這樣使得勞務公司很可能將稅負轉嫁到施工公司。[1]
(3)加大現金流周轉壓力。由于建筑企業普遍存在故意推遲驗收、缺乏驗收、超時驗收的情況。征收營業稅時,企業可以通過延緩付款的方法來減輕資金運動帶來的壓力。但是在征收增值稅時,因為在辦理檢驗工程結算時就已經開好了發票,在繳納稅款上已經確認了增值稅銷項稅額。另一方面,由于驗收的滯后將間接地促使建筑企業推遲付款給設備、材料供應商,進項稅抵扣憑證不能及時取得,導致建筑企業提前繳納稅款、延遲稅款的抵扣,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建筑企業前期的資金運作負擔加重。
(4)對建筑企業落后的制度帶來挑戰。當前,我國的建筑施工企業大都是以粗放式管理為主的管理模式,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寬松的模式使得企業對下屬部門無法進行全方位的、高效的控制管理。這種制度可能會造成進項稅的管理不到位。同時,與營業稅相比,增值稅有更復雜的繳納管理環節、更多的稅務籌劃空間,這就需要企業招聘較高素質的財務人員,企業自身也要有較強的自控能力、創新的商業模式。
二、對建筑企業財務管理的建議
在我國稅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建筑企業一定要對自身的財務管理進行相應的調整,采取積極有效的策略,來應對“營改增”變化。
(一)完善會計核算制度
要完善會計核算制度,建筑企業就應先建立一個完整的會計核算體系,充分利用先進技術,使得企業能夠結合網絡技術更準確、及時地開展會計核算工作。[2]第二就是要增強自身的財務處理能力,規范財務行為,對財務部門的工作職責進行明確的分工和安排,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會計核算。
(二)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加強對財務人員的技能培訓
建筑企業在面對此次改革大潮時,應加快轉變經營理念,加強對企業內部的管理,以此來降低經營管理成本,增強內部控制,強化各個部門的職能管理,增強財務部門的運作水平,高效地監督與管理企業的現金流量,減輕應對“營改增”帶來的支付壓力。
(三)加強增值稅發票管理,及時制止發票舞弊
開具、傳遞增值稅專用發票以及進項稅額抵扣這些方面都和普通發票有較大的不同,建筑企業的財務部門應該對增值稅專用發票處理的每個環節都給予高度重視,認真地進行開具、運用、傳遞和管理,絕不能忽視每個環節的重要性。
(四)增值稅信息化管理
做好“營改增”后信息化制度的準備,對相關信息系統的功能定位和需求要有充分的說明,這主要包括建立增值稅信息系統、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認證抵扣增值稅進項及銷項稅額、介紹納稅系統的功能。同時,還有其他配套系統,如會計核算系統、供應商系統以及成本管理系統的變化等,目的就在于能夠更高效地利用信息技術規劃業務流程,了解軟件系統的固化業務,漸漸完成企業的精細化管理。[3]
(作者單位為廈門理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 嚴雪梅.試論“營改增”對建筑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與應對措施[J].財經界(學術版),2015,774(06):255-257.
[2] 劉茹.探討營改增對建筑企業會計核算的影響[J].管理觀察,2015,283(01):72-73.
[3] 王建成.“營改增”背景下建筑施工企業面臨的問題及其應對措施[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13,661(13):67.
經濟師論文發表期刊推薦《商情》(周刊)1989年創刊,是由河北省消費時尚文化傳播中心主辦的專業性學術經濟期刊。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積極推動現代流通經濟的發展,繁榮現代流通業和市場為主導;依托大流通、大商業、大市場;面向社會、面向企業、面向現代商人、面向科研院所、面向高等院校;深入開展市場經濟理論、流通經濟與管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