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由《當代會計》發表的一篇會計論文,(月刊)創刊于2014年1月,是由江西省報刊出版有限責任公司主辦的一份集實用性、理論性于一體的會計專業期刊。主要欄目:名家觀察、案例庫、會計實務、審計園地、納稅與籌劃、國際視野、財務管理、工作交流、考試、法規。
摘要 文化資源創意產業化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創意經濟的演化歷程,這一歷程在演化動力上,表現為需求增長、消費轉型與技術革新;在演化路徑上,遵循了系統深化、系統廣化的規律;在演化趨勢上,反映出產業系統集成的組織特征,
關鍵詞 創意經濟 消費轉型 技術革新 產業系統集成
第四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于2009年11月29日圓滿落幕。文博會上,國家《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中重點發展的影視制作、出版發行、演藝娛樂、數字內容和動漫等重點行業以大量的創新成果。突出展現了強勁而蓬勃的發展勢頭,反映出中國文化創意產業進入加快發展期的新面貌、新商機、新趨勢,彰顯出文化創意產業正在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文化創意產業是全球化背景下,以消費時代的精神文化娛樂需求為基礎,以高科技技術手段為支撐,以網絡等新傳播方式為主導,以文化藝術與經濟的全面結合為特征的跨國、跨行業、跨部門、跨領域重組或創建的新型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是全球化過程中制造業充分發展、服務業不斷壯大及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結果,是繼技術、管理和資本后又一新的推動社會經濟增長的要素,被譽為“世界上最后一個產生經濟奇跡的機會”。
本文擬運用系統理論與方法,綜合產業經濟學、新聞傳播學、傳媒經濟學等多學科知識,剖析創意經濟的演化歷程,探討和揭示如何運用科學、合理和有效的舉措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從而促進國家和區域經濟增長。
一、創意經濟的演化動力
從創意經濟的演化歷程看,推進創意經濟發展的動力因素主要包括:需求增長、消費轉型與技術革新。
1 需求增長
文化消費需求的增長是推動創意經濟發展的原動力。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必然伴隨著文化消費的比重越來越大、精神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文化消費需求的增長通過催生文化產品的供給能力,不斷推動著創意經濟向更高階段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目前已進入文化消費的快速增長期,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旺盛,需求總量日益增大,需求質量不斷提高,消費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特征更加明顯,熱切呼喚更多高品位、高質量的優秀文化產品,期盼更加優質、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文化服務。
2008年,中國人均GDP為3266,8美元,突破3000美元大關。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后,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將加快,居民消費結構也將明顯變化,其中物質消費比重逐漸減少,精神文化消費比重逐漸增加。2007年,全國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總量為6325.34億元,人均文化消費478.72元,占收入比重5.65%,占總消費比重7.64%。據估算,2008年全國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總量突破7000億元。在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文化消費并沒有因為經濟下滑而萎縮,反而因為文化產品消費“不消耗物質形態”的特有優勢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
人們快速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為創意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強大的動力,同時也對文化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無論是文化產品的內容還是形式,都要求以新的內涵來提升、新的形式來表現、新的手段來傳播。
2,消費轉型
長久以來,農耕經濟和農耕文明潛移默化下的中國文化消費中,消費者呈現出順從、保守和趨同的特點。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消費理念逐步發生變化,消費的自主選擇意識增強,消費行為日趨個性化。美國學者戴維·劉易斯和達瑞恩,布里格在著作《新消費者理念》中指出,“舊消費者更可能成為追隨者而非領導者,他們會較晚地接受一種新產品或服務,因為他們覺得追隨市場主流購買比獨自做出購買決定更令人輕松和放心。”而新消費者則更傾向主動嘗試新產品和服務,他們會試著去發現。
文化消費向個性化趨勢轉型促進了創意經濟的涌現。文化創意產業的產生和推廣,則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社會發展特征和人們的個性化消費需求。
首先,表現在消費品——節目內容的個性化。人們能夠根據自身的興趣偏好對節目內容進行自主選擇、自由地發表意見且與傳者進行信息交流,必然要求相關文化業態具有龐大的節目內容庫,這一功能目前在手機電視、IPTV、網絡電視、移動電視等新興媒體中均已實現。
其次,表現在消費時機——時空的個性化。不僅能夠自主選擇節目內容,還能自由選擇消費的時間地點,是人們對文化消費提出的新要求。從目前涌現的業態看,手機電視將電視移動化,網絡電視將電視雙向化、智能化,移動電視也在無限地填塞人們消費中的時間與空間縫隙。
再次,表現在消費手段——媒介形式的個性化。人們能夠根據自身對媒體的熟悉程度和偏好選擇媒介形式,無疑將大大增加人們對文化消費的興趣。創意產業通常所具備的多媒體融合功能,即集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視頻于一體,則在很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這一需求。
3 技術革新
技術革新是推動創意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歷史上,造紙術與印刷術的發明、攝影照相技術的出現、廣播與電視的普及,都曾給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帶來深刻變化。而現代傳播科技如通訊衛星、激光技術、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等的采用,更使文化產業獲得空前廣闊的發展空間。進人2l世紀以來,數字信息技術與文化產業加快融合,新型創意業態不斷涌現。
回顧近現代文化產業的興起和發展,能夠清晰地看出技術革新對文化產業的推動作用。通過梳理出版業、音像業、電視業、電影業、網絡文化產業等發展過程中相關產品產生的時間脈絡,結合熊彼特等人的技術長波論,尤芬、胡惠林(2007)指出文化產業產品發明、創新涌現的幾個高峰:第一個高峰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類文化產業逐漸發端;第二個和第三個高峰是20世紀50年代及70~80年代,文化產業各行業出現關鍵性的技術、產品突破與創新。他們認為:“文化產業發展長波周期受經濟長波推動形成,從根本上來說,受科學技術的推動形成。也就是說,科技不僅推動經濟波動起伏發展,同時也推動了文化產業的波動起伏發展。”
創意經濟業態的培育和創新,主要依托技術革新,特別是先進適用性技術的普及。當前數字化技術創造了很多切合時代特征的新型創意業態,主要顯現為一系列頗具競爭力的網絡文化產品。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國網民規模達到2.98億人,普及率達到22.6%,超過全球平均水平;寬帶網民規模達到2.7億人,占網民總體的90.6%;手機上網網民規模達到11760萬人,較上年增長133%。調查顯示,2008年中國的網絡新聞得到快速發展,網絡新聞的使用率較上年提升近5個百分點,網絡新聞用戶達到23400萬人。互聯網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輿論宣傳陣地。
科學技術運用到文化生產的過程,是文化產品科技含量不斷提高的過程,也是科學技術不斷創新的過程。技術革新不僅改變文化產業的生產方式和傳播方式,而且帶來文化產品形式的不斷更新和豐富。毋庸置疑,隨著現代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新型創意業態還將不斷涌現。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