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的生態問題已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大問題。本文闡述了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的重要意義,指出了我國城市園林建設的現狀,提出了建設生態園林的措施。
關鍵詞:城市生態,園林建設,管理職稱論文發表,可持續發展
引言: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 農村人口城市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規模擴大;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氣人們對健康的要求進一步提高, 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增強。城市生態園林建設與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1 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的重要性
1)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城市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是生態園林城市的核心問題。生態園林城市建設能有效提升人居環境,且城市綠化對改善城市小氣候、環境衛生、美化景觀,維持城市生態平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城市綠化是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的基礎,城市綠化覆蓋率是衡量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的基礎。因此,建設生態園林城市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
2)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一方面城市更具活力、更具現代性的;另一方面激增的人口,林立的高樓,增多的工廠、車輛等,形成了交通擁擠以及環境污染,嚴重威脅到了城市的進一步發展,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嚴重危機。建設生態園林城市,已成為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要求。
3)服務市民,滿足人們對自然的需求:完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與建設,最大限度的提高城市綠地率、城市綠化覆蓋率,讓人們可以在更美,更舒適的城市里生活。真正體驗到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2 生態園林城市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變化是日新月異。人均綠化面積、城市綠地率、城市綠化覆蓋率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近年來,我國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盡管
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仍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有:一是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與建設不夠完善,城市園林規劃相對滯后;二是對城市綠化與生態環園林建設、與人類生存環境之間的
關系及重要性的認識不高;三是片面追求綠地指標且園林綠化發展存在不均的現象,致使城市綠化的過程中出現即使城市園林綠地在面積上達到了一定的數量,總體綠量不足且綠地分布不均;四是綠化建設養護管理資金短缺,缺少高水平的園林綠化設計人員,建設設計水平較低。
3 科學構建城市生態園林應遵循的原則
1)重生態功能:城市綠化建設不應局限于滿足人們視覺欣賞需要, 而應作為城市城市生態支持系統的核心。因此, 生態綠化應貫徹生態優先準則, 同步參與城建項目規劃和建設過程, 而不是工程建設的最后補漏和修飾。生態綠化在追求健全生態效應的同時, 對綠地整體空間進行合理規劃, 構建多種多樣的生態景觀, 形成社會、經濟、文化和自然高度協同和諧的復合生態系統。綠量是城市綠地生態功能的基礎, 生態綠化不僅要提高綠地率, 也要通過喬、灌、草和藤的復合群落結構, 提高葉面積指數。盡量選用闊葉常綠樹種,提高群落制氧能力, 同時注意選擇對消除不同的環境污染有不同特殊功效, 且對人體有益無害的植物。
2)持物種多樣:物種多樣性是促進城市綠地自然化的基礎, 也是提高綠地生態系統功能的前提。生態系統對環境的保護作用主要取決于其復雜性和穩定性。凡是占有生態空間愈大, 組成結構愈復雜, 生物種類多樣,食物鏈關系復雜, 內在的調節機制完整有效的, 它的
穩定性也愈大。所以建立物種多樣性和結構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 是城市園林建設的主要任務。在保持物種多樣性時要注意提高品種意識, 加強地帶性植物生態型和變種的篩選和馴化, 構筑具有區域特色和城市個性的綠色景觀; 同時, 慎重而節制地引進國外特色物種。借鑒地帶性植物植被類型, 按照生態規律與原理, 根據植物的結構特點和演替規律, 形成與本地區氣候相適應、相對穩定、結構合理、以森林植被為核心的城市綠地系統。
3)持因地制宜:在城市生態園林建設中, 應根據土壤、環境、位置及建成群落與城市環境的適應性和穩定性, 因地制宜, 創造適生生境, 提高綠地自維持機制。重視植物與建筑物的協調、遮擋、修飾和彌補功能, 將建筑物空間和綠地景觀融為有機整體; 街頭綠地應四季有景、活潑明快, 植物配置除基調樹種外, 應選用觀賞花木、宿根花卉和草坪等, 創造豐富的景觀空間。針對植物生長發育規律, 因時制宜, 保持綠地景觀的相對穩定和季相變化。
避免盲目照搬異地和他國綠化模式。盡量選用當地的地帶性植物, 由于這些植物是在當地氣候條件下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因而具有最大的適應性和最大的相對穩定性。總之, 植物的選擇必須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適應當地的土壤、氣候, 不需要高代價的特殊維護; 物種間協同共生, 而不是相互抑制; 對消除不同的環境污染有不同特殊功效, 且對人體有益無害。
4 園林城市建設的對策和措施
1)持可持續發展觀:完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與建設,提高規劃建設水平,規劃建設時要有前瞻性。注入歷史文化的理念,遵循城市機理,保護好具有歷史和紀念價值的建筑、古樹名木及獨特的民俗風情,讓歷史與現代完美結合,實現人文景觀與環境的和諧。進行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時,應貫徹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規劃建設時,要充分考慮植物的習性,生命周期以及土壤環境等綜合條件,將植物合理搭配,增加綠量,增加園林生物的層次,有利于豐富城市景觀提高生態效益,使植被具有天然的更新能力。維護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
2)宣傳,增強人民的保護城市生態環境的意識提高人們識對城市綠化與生態環園林建設、與人類生存環境之間的關系及重要性的認識,制定并完善相應的政策法規,加強宣傳普及工作。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城市綠化對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減少污染、美化環境、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做好宣傳工作,增強對搞好城市綠化工作的緊迫感和使命感,采取有力措施,加強城市綠化建設,提高城市綠化的整體水平。
3)規劃,全面發展:在生態園林城市規劃設計中避免出現片面追求綠地指標的現象,而是建設具有生態、健身、娛樂等為一體的城市綠地系統,實現城市綠地功能的綜合發展。此外在規劃建設時特別需要注意要有大局觀,統籌規劃城市園林綠化,在大力發展新城區園林綠化工作的同時兼顧老城區和傳統景區,使城市園林綠化均衡發展。
4)大資金投入,提高工作人員素質:建立穩定的多元化的資金渠道,以財政資金投入為主,其他方式為輔,內容包括:捐款捐建,引導部分有經濟實力的部門和企業,投資進行綠地的建設,并對綠地擁有命名權、廣告使用權等;合作建設,由政府部門和企業、個人合作建設開發,互惠互利;獨資建設,由出資者按照規劃進行建設和管理,并受益等方式。加大對園林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增強業務素質。引進高端人才,提升規劃設計水平。
結語: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城市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人們環境保護意識增強,生態園林城市建設將會出現更多的新要求、新問題和新變化。所以在規劃設計時更應該具有前瞻性,創新我們的管理,保證生態園林建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福忠.城市園林綠化建設探究[J].科技創新導報,2009(27)
[2]王克勤,樊國盛.園林生態城市--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理想模式.浙江林學院學報,2002,19
[3]王愛蓮.淺談城市園林綠化建設[J].科技信息,2009(6)
[4]舒惠國, 孫家駒. 生態城市的概念與實踐〔N〕. 中國環境報,2005.2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