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根據物理學特點,充分挖掘教材素質教育的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關鍵詞:素質教育 課堂教學 學科特點 全面發展
物理學科是一門實用性較強的基礎學科,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與其它學科相比,有優勢也有難處。優勢是物理比其它學科更貼近生活,更貼近科學技術、社會、市場經濟和信息時代的步伐,因此,學生在素質教育中感覺不是抽象的;難處是義務教材的內容涉及廣泛,活度大,在教學大綱規定的有限教學時間內,如何把握好基礎知識教學與素質教育的適度和適量關系,較難掌握。根據這一特點,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充分利用學科優勢,避免劣勢,從學生實際和現有條件出發,運用各種科學方法和手段,充分挖掘學生自身的內在潛能,努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創造能力和自學能力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體做法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質。
高素質人才,應具有優秀的思想品德素質。因此,在進行素質教育的時候,首先把思想品德素質放在第一位。
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物理現象的產生,規律的形成都充分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在教學中深入挖掘教材,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使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首先使學生懂得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是運動的。物理中的光、聲、熱、磁和電、物質和運動,都表明世界的物質性;物質是由分子、原子到電子、原子核、質子、中子等基本組成,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物質;物體的運動和靜止,光、聲的傳播等,表明物體是運動的。通過講授,使學生形成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是運動的唯物觀點。
其次使學生懂得事物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發展變化的。例如,杠桿和滑輪,它們的形狀用途不一,但實質一樣,滑輪是杠桿的形變;磨擦起電說明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系的;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磁鐵吸引鐵釘,鐵釘吸引磁鐵,說明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之間存在著聯系和制約關系。第三使學懂得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例如,熱機既能創造生產力,但又給人類帶來污染,所以在發展熱機同時,要注意環境保護;導體能導電,但又對電流有阻礙作用;物體熱膨脹既有有利一面,也有有害一面,利用有利一面為我們服務,防止有害一面造成的危害等,使學生認識到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
教材中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內容很多,在教學中只要充分挖掘這些內容的素質教育功能,加強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就能使學生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培養學生愛國的感情。愛國主義教育是一永恒的主題,培養學生熱愛我們的民族,熱愛我們的國家,從而自覺地為祖國的騰飛而發奮學習,是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任務。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主要從兩方面入手:
一是介紹我國古代科學成就以及對世界文明拭貢獻,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例如,在講授磁現象內容時,介紹我國很早就發明的指南針和羅盤;學習聲音知識時,介紹我國勞動人民利用回音知識,設計建造了北京回音壁等許多回音建筑;學習光的知識時,介紹戰國時期墨家經典著作《墨經》關于影子形成、小孔成像等的記錄,比古希臘歐幾里德光學著作早、科學性強等等,說明我國是文明古國,勞動人民為科學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能生長在這樣的祖國,能有這樣的祖先,應感到驕傲和自豪。
二是宣傳現代科學技術中物理方面的成就,使學生增強民族自信心,更加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制度。例如,在學習無線電通訊內容時,介紹我國廣播電視的發展;學習能源內容時,介紹我國原子彈、氫彈成功爆炸,泰山、大亞灣核電站成功運行發電,還有火箭的發展等,使學生懂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是改革開放政策的結果,激發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
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創造能力是各種能力的綜合,它包括兩方面的要素:一是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實際操作能力等因素;二是事業心、興趣、志向、干勁、意志、恒心等非智力因素。在教學中通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質,使學生具有遠大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和科學的世界觀,從而促使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發展。而智能因素在教學中則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去進行培養和開發。
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科學方法是進行一切創造的基礎,因此必須加強尋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在教學中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注意采取啟發式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指導學生自己觀摩、思考、操作、解決實際問題,掌握科學的方法。例如,力的概念,它是從推、拉提、壓等現象中歸納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電磁感應教學中,通過幾個物理實驗總結出電磁感應現象,這些都是從個別實驗中總結歸納出概念或定律的方法,特點是實驗在前,結論在后,這種探索方法在物理教學中經常使用。牛頓第一定律就是在實驗基礎上,通過推理和判斷,最后得出在一定條件(理想條件)下的物理規律。這種方法排除了無關因素,把事物聯系和本質特征提示出來。充分利用這些內容的教學,使學生學會觀察測量、條件控制、數據記錄、分析處理跟物理有聯系的各種科學方法,學會運用分析,比較、綜合、抽象、歸納、推理等解釋現象和分析結論的方法。
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中學物理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正確使用基本儀器進行觀察、測量、讀取數據,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處理數據和歸納結論的方法,還要初步會設計實驗方案,具有一定的設計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參與實驗。課本中凡是要求讓學生做實驗,都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只要求教師做的實驗,也創造條件讓學生動手實驗,以培養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同時還注意加強學生設計實驗和研究實驗的能力的培養。例如,做用電流表和電壓表同時測電阻的實驗時,先按要求測電阻,然后改成當只有電壓表而電流表,或只有電流表而無電壓表,其它儀器任意選擇時,怎樣測出待測電阻,要求學生設計一個方案,并測出數值。通過實驗,加深了學生對知識和理解,提高了設計實驗、動手實驗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現在的中學生就是未來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僅有書本上有限的或局部性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會學”知識,具有自學能力。這樣才能適應知識是遠遠不斷更新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擔當起建設祖國的重任。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十分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使他們由“學會”逐步到“會學”。對于初中學生來說,自學能力的培養,關鍵在于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具體做法是:
分階段擬提綱,由淺入深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需要經過長期的培養,由淺入深地加強訓練,貫穿整個物理教學提綱,引導學生自學。開始先列出詳細的、具體的、能從課本上直接找到答案的提綱,學生通過自學,直接找到答案,達到教學目的。如學習《質量》內容時,列出下面提綱:( 1)什么叫質量?( 2)國際測量工具有哪些?他們關系怎樣?( 3)質量的測量工具有哪些?實驗室常用什么工具?等,讓學生對照提綱,學習課文,從中找到答案。這種簡單容易的閱讀訓練到一個段落后,再給出一些較難提綱,學生通過認真學習,反復思考或經教師啟發后,解答問題,理解概念,解釋現象,完成學習任務。例如,學習《比熱容》內容時,給出下面提綱:( 1)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升高相同溫度時,吸收熱量相同嗎?( 2)什么叫比熱?單位是什么?( 3)為什么沿海地區氣溫比內地變化小?學生通過自學思考,再經老師的教學引導,弄通弄懂要學的內容。通過這樣訓練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自學能力。
小編推薦優秀教育期刊 成人職業教育雜志 成人教育
成人職業教育雜志 成人教育雜志創刊于1981年,本刊為月刊,主編:李金龍。國內統一刊號:CN23-1067/G4,國際刊號:ISSN1001-8794。宣傳黨和國家的成職教育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報道國內外成職教育動態,交流成職教育理論,工作經驗、學術成果,堅持立足本省,面向全國。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