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論文主要介紹的是如何提高大學生暑假社會實踐的有效性的相關內容,本文就是通過以大學生實踐為主、怎么樣加強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有效性做出了詳細的闡述與介紹,且本文僅供相關人士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研究
一、研究的意義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以實踐為主的有別于課堂教學的教育形式。它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通過使學生了解社會對知識和人才的需求,增強勤奮學習、奮發成才的責任感,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為了能夠詳細了解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互動的情況,整合大學生們反饋的信息,達到高校和學生能夠更好的認識社會實踐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并以改進的目的,筆者在廣東白云學院開展了“大學生暑假社會實踐的有效性調研”。
二、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本次調查采取問卷調查,在廣東白云學院100名在讀本科生中共發出調查問卷100份,收回85份,回收率達85%;其中有效問卷85份,有效率達100%。其中男生48人,占56.5%;女生37人,占43.5%;大一25人,約占29.4%;大二23人,約占27.1%;大三20人,約占23.5%;大四12人,約占14.1%。問卷根據實際調查需要,就暑期社會實踐對參與學生的個人發展的有效性、對學校育人制度延伸的有效性、對社會建設發展的有效性等方面進行調研。
三、調研結果及分析
(1)動機與認知。社會實踐活動的成功與否,在于它的動機與認知。只有端正了動機,明確了認知,才能繼續制定下一步計劃,使整個活動項目有序且有效地進行。因此,首先要分析的是被調查者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動機與認知。調查結果顯示,50.6%的學生認為很有必要參加社會實踐,參加社會實踐的總人次隨年級升高而相應增加;約八成的調查者更加希望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來關注民生熱點、增長才干或結交朋友,而以掙錢為目的、為了完成學校任務而參加社會實踐的學生總占比約一成。這說明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目的趨向于鍛煉自己,提高自身競爭力與適應社會的能力,有利于社會精英人才的培養。在大學生對暑期實踐的認知方面:約有一半的參與調查者表示愿意主動了解并十分關注暑期實踐活動中的各項要求、注意事項以及考評過程,并會認真完成社會實踐;越有6成人愿意參與實踐,并會盡力完成實踐報告;但仍有少數人表示參與暑期實踐是為了完勝任務,迫于壓力,實際并不感興趣。(2)社會實踐活動有效性的探討。調查問卷中有五項分別從學生、學校、社會等三個方面展示了社會實踐活動是否有效以及有效程度。調查結果反映,在被調查者中,有近一半的學生表明參加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對個人發展很有用,可以增長見識,鍛煉自己,體現個人價值;而近四分之一的學生認為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是自己獲得勞動報酬的途徑之一;一部分學生則表示,參加相應專業的實踐活動可以讓自己更加了解專業知識,有利于學習;比較少的學生表示基本沒有收獲。同時,他們也認為學校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學校均衡課堂和實踐教育,對加強學生的技能培訓和完善校企合作有積極影響。再往上層次而言,他們認為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利于社會建設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給社會帶去了勞動力。這表明當今大學生不僅注重自身素養的提高,對認識、了解社會有極大的興趣,并且開始學會擔負起社會責任。(3)困難與需求。分析整理發現,有15%的學生遇到社會實踐資金不足、得不到社會關注與支持這兩方面的困難,有30%的學生感覺很難聯系上實踐單位,而近40%的同學表示經驗不足,有力不從心的感覺。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生參加暑期社會實踐所遇到的困難就是“沒人,沒錢。沒經驗”。希望獲得的幫助主要從這幾個方面出發。希望學校提供課題、老師提供幫助與指導的學生占了近60%,還有近40%的學生希望得到更多的資金支持。可見,學生們在暑期社會實踐方面希望外界給予“人力、物力、財力”各方面的支持。(4)收獲與反思。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好處是無需置疑的。它能教授給學生課本上所學不到的知識技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讓課堂所學理論得到實踐。通過參與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學生能夠零距離結束社會,為以后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目前暑期實踐活動仍不成熟,存在著各種問題,導致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效性不高,社會實踐的重要性仍然沒有被廣泛認同。這些問題需要社會、學校以及學生個人等各方面的努力,除了學生要提高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外,學校和企業要多提供實踐機會和平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政府也可以出臺相應政策,鼓勵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共同將暑期實踐發展起來。
四、加強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有效性的建議
(1)高校應更加重視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要加強對暑期社會實踐的宣傳力度,通過線上網站、公眾號等方式,結合線下在校園內、社區、校企合作企業等區域推廣,積極鼓勵大學生參與到這項活動中去。精心策劃和組織,通過召開動員會、總結大會,做到有計劃有總結,且應為大學生搭建展示成果的舞臺,樹立先進典型,端正學生的動機。此外,高校也需要通過開發校企合作企業,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真正發揮社會實踐的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的功能。(2)高校應不斷創新暑期社會實踐的內容和形式。社會在不斷進步,知識在不斷更新。“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高校的暑期實踐的內容和形式也應該與時俱進,開發新的領域,采用新的形式,豐富實踐內容。而就學生而言,更應該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用自己的智慧創新實踐。(3)高校應與社會加強合作,共同為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提供更優的環境。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是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場所,是大學生走向社會、認識社會、服務社會的橋梁。高校與社會都要充分認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發揮社會實踐的橋梁作用,將高校對人才的培養與社會的發展需要聯合起來,為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創建更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石婷,謝曉麗.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意義和途徑方式調查研究[J].學理論,2009(29).
[2]馬增.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問題研究[J].文教資料,2009(35).
作者:林雯婷 陳曼嫻 肖華 唐佳佳 宋希 單位:廣東白云學院會計學院
推薦閱讀:《江蘇教育》雜志以智者的眼光觀照教育現象,以仁者的胸襟關懷教育民生。本刊職務:一是教育行政的思想庫--致力為教育行政和學校管理提供政策資訊、科學理論、典型經驗和參考消息;二是教育教學的大參考--致力為教師的教育教學提供前沿理論、思想方法、教學輔導和參考資料;三是教育民生的代言人--致力真實再現學校、教師的生存狀態,傳達教師心聲。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