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不僅需要教師的悉心指導,還需要學生的積極學習態度,所以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會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文是一篇教學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財政學課程授課體會分析。
[摘要]非常贊同這句話:教師的“教學智慧”主要顯示為“上課”的智慧。合理的教學安排對于學生學習的提高一定是有幫助的。本文是我在《財政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總結的一些具體的教學體會,希望得到批評指正,同時也希望有助于《財政學》課程,甚至其他課程的講授。
[關鍵詞]教學體會,激發興趣,引入式教學,建立信任關系,學習思考和理解
韓愈在《師說》里說過:“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所謂“傳道”是指言傳身教,培養學生的人格。“授業”指傳授基礎知識,基礎技能。“解惑”指學生主動學習并提出自己的困惑。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我盡量像這個方向努力,總結了一些體會,希望得到指正,同時也希望有助于《財政學》課程,甚至其他課程的講授。
一、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程的興趣
(一)課程的引入我們說:“國有百政,財為之母。”財政從現象上看,實際上就是政府的資金收支活動或政府的理財活動。那么,財政學也就是了解政府理財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的學問。那么從理財主體如何理財這個角度引入課程,學生可能會更容易接受。比如,先讓大家思考一下當自己獨立后,自己將會如何理財?和學生互動,聽取學生的發言———引導學生要去思考自己一個月的收入是多少,都從哪里來?支出是多少,都會花在什么地方?總結學生發言,繼續發問:如果自己的收支狀況如下:每月固定收入:工資5000元,還有不連續收入:勞務報酬,稿酬,中彩收入;每月固定支出:衣食住行3000元,不連續支出:婚喪嫁娶等。自己將如何安排?和學生互動,聽取學生的發言———激發學生思考,除了知道自己的收支以及收支渠道,還應該做什么?總結學生發言。通過一系列發問與互動,學生很快就明確了個人理財其實就是這樣一個過程:明確收入總額以及收入渠道———確定支出總額以及支出渠道———跟自己的預期目標相比較———達到預期目標,下月繼續;未達預期目標,下月應如何彌補?明確個人也好,政府也好,都是微觀個體,他們的理財活動有共性,所以政府理財無非就是:明確政府的收入總額以及收入渠道———確定政府的支出總額以及支出渠道———跟自己的預期目標(財政平衡目標)相比較———達到預期目標,下年繼續;未達預期目標,應采取哪些政策來協調?其實,更白話的說就是四個字:收—支—平—管。這樣一來,讓學生以自己的經歷很輕松地就明白了財政學課程的精髓。接下來,可以再給學生介紹一下現實中的財政現象,拋磚引玉,讓學生思考,說出更多的身邊的財政現象。(二)建立信任關系通過課程的引入,有兩大目標:一是讓學生覺得這門課程不難,同時也了解課程的概況;二是在講解的過程中,和學生建立信任關系,讓學生信任這位老師,可以把這門課程教好,而且會非常有意思。為什么要建立信任關系呢?我們都有體會,如果學生愛一位老師,會努力將這位老師講授的課程學好,因為他要在老師的面前展示自己。那么一位老師怎樣得到學生的愛呢?就是讓他們為你的知識折服,讓他們為你的能力折服。能把一門深奧的理論課程上得讓學生覺得有意思,這就是老師學識和能力的體現,而這個過程中,學生早已經對老師信任有加啦。
二、引導學生在思考和理解中學習
(一)學習要思考,只有思考了,理解了,知識才能成為自己的學生把很多學過的知識遺忘了,甚至當時就沒學懂。比如在經濟學中會講到實證分析法和規范分析法,但是當在財政學里用到這些研究方法的時候,很多同學會說不上一二。再比如在經濟學中學生們都學過財政政策,可是,在課堂上,當你問同學們財政政策的目標是什么,有哪些手段,有哪些政策形式?學生們往往不能全面準確的回答,尤其是當你問:自動穩定的財政政策和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時,學生們更會感到生疏。為什么呢?為什么學過的知識學生們還是不能完整的說出答案呢?我覺得除了學生沒記之外,就是他們學的時候就根本沒有理解,所以,即使當時死記硬背記住了,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就說不清楚了。所以學習要思考,只有思考了,理解了,知識才能成為自己的。上面這兩個知識,如果學生學時,這樣理解,我想他們應該永遠也不會忘記。比如說實證分析法和規范分析法。理解實證分析法是把握這種方法就是描述事實的,沒有任何的個人感情,倫理道德或者理論標準。比如說我是一個學生。我今年18歲了。今年我國的財政收入20個億。而規范分析法則是帶有個人感情,倫理道德或者理論標準去判斷一個事物。比如說我是一個好學生。我老了。今年我國的財政收入太多了。等等。再比如自動穩定的財政政策和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理解自動穩定的財政政策,明白它是為解決某種問題已經在執行的財政政策,而且不是問題出現了,政府才采取的政策手段。比如說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當經濟上行,政府怕的是經濟增長過快,這時由于收入的提高能達到領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數自然會下降,從一定意義上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抑制了人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減少了社會總需求。反之亦然。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整個經濟運行過程中完全自發發揮對經濟的調節作用,這就是自動穩定的財政政策。理解了自動穩定的財政政策,很容易就理解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了。它是政府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選擇在當時運用的財政政策。比如說當經濟上行,政府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社會總需求的擴大,這時,它一定不會擴大政府支出,不會大規模的搞各種建設工作。反之,當經濟下行,政府經常會提高社會總需求,這時,它就會適時的增加政府支出來擴大社會有效需求。政府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政府支出規模的財政政策就是一種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二)學習只思考了,理解了,知識不能永遠成為自己的學習只思考了,理解了,知識不能永遠成為自己的。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經過長期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遺忘曲線理論。該理論描述了人類大腦對新事物遺忘的規律。人們可以從遺忘曲線中掌握遺忘規律并加以利用,從而提升自我記憶能力。該曲線對人類記憶認知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所以學習知識不但要思考,理解,更要不斷的復習。在復習的時候,可以參照記憶周期,制定復習計劃,對于知識的鞏固一定會有很好的效果。
三、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能力
(一)培養建立宏觀觀察的能力
作為一名教師,我認為自己是一名認真負責的教師,雖然不是什么教學名師,但是我為我堅持堅定的教學理念上課而感到驕傲,是:認真備好每一節課,熱情洋溢的上好每一節課。但是即使這樣做了,我也清楚地知道,課堂上老師講的知識很有限,學生學到的知識很有限,大學畢業后,留在學生大腦里的知識更有限,所以我覺得作為老師,要教給學生一個本領,就是以有限來理解掌握無限。一門課程,比如《財政學》,專業學生的課時安排是54課時,非專業學生是36課時,這么少的課時量,要將整個政府的理財行為講的完完整整且通通透透,是不現實的,老師也總是根據學校的大綱要求,有選擇性的講解,所以學生往往對一門課程的宏觀把握不夠。但是,每個走出校門的學生,即使他從事的是財政專業的工作,也會發現,學校學到的很有限,因為更多的時候,學生在學校學到的是一個個概念,一個個理論,一個個公式,經常沒有將課程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而他的具體工作卻是財政方面的某一個具體的點,也許這個知識點,上學的時候,老師把它略掉了,也許,學生把它忘掉了。所以如果在校期間,課程的學習是一個個點,而且這些點也記得不大牢,怎么能確定將來自己走上工作崗位就正好是那些點中的一個呢?所以往往學生總結了那句話:學校學到的知識都沒用。因此,在教學中,除了重點難點知識的講解,我覺得更多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宏觀觀察能力。我認為,只要學生在宏觀上掌握了一門課程,又有一定的知識點的積累,這時,到了具體工作中,只要,從宏觀上首先把握現在的工作主要是在哪個環節上,然后,再找具體的書本去研究,會更快熟悉工作的。
(二)選擇輔導書的能力
如何尋找具體的書本去研究,以更快的熟悉工作呢?掌握選擇輔導書的能力也很重要。我是這樣做的:首先在講導論時,就告訴學生財政學有很多名字,如:《財政學》、《公共財政學》、《公共經濟學》、《公共部門經濟學》等等,同時,再介紹一些財政學方面權威的人士,比如:斯蒂格里茲,布坎南,馬斯格雷夫,張馨,陳共,高培勇,胡怡建,郭慶旺,安體富,馬海濤等等,這些名人的這些名字的財政學書可以讀一讀。在不知道這個領域的權威人物時,可以考慮財政學是經濟學科的二級學科,所以可以選擇經濟類高檔的出版社出版的書。比如: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中國稅務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等等。最后,如果以上都不是很清楚,那么看看書的版本也能選擇一本較好的書。一般而言,再版很多次的書,應該有值得一讀的地方;理論類的書時間久一點,沒有關系,而實務類的書最好找最新的。這樣找到一本質量較高的書,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以上是我在講授《財政學》課程的過程中,其實不止該課程,所有課程的講授中,包括《稅收學》、《稅收經濟學》、《中國稅制》、《國家稅收》、《稅收管理》等等,摸索的一些經驗和體會,把它們總結出來,希望得到更多同行的指點,也希望引起同行們的一點思考。
教學論文發表期刊推薦:《小學教學設計》創刊于2000年,由山西教育報刊社主辦。本刊自創辦以來,得到了廣大教研員的大力支持。為了進一步加強與廣大教研員的聯系,及時反映或推廣他們的教研心得和教研成果,充分發揮他們引領課改、參與課改、評價課改、建言課改的核心作。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