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是我國交通運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國家現在也正在加大對高速公路工程的建設。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在山區中修建的高速公路數量越來越多。本文是一篇工程師職稱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高速公路交通安全保障措施。
【摘要】現在山區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本文主要分析了某山區營運高速公路交通具體情況,綜合分析了事故多發段事故多發的根本原因。最后幾何實際情況提出交通安全保障措施,主要就是對交通標志、護欄、標線以及防眩設施等進行優化設計,以期能夠確保山區高速公路行車安全。
【關鍵詞】山區,高速公路,交通安全,保障措施
引言
山區高速公路其線形條件一般比較復雜,和平原區的公路相比事故率普遍偏高,山區高速公路最大的特點就是存在急彎、長大縱坡、連續隧道等危險路段[1~2],這些路段的存在使得交通事故頻發,并且都是重、特大交通事故,嚴重危害了公眾生命財產安全[3]。本文針對山區高速公路交通安全保障措施進行分析探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交通事故分析
1.1交通事故分布
本文主要分析了某山區營運高速公路交通具體情況,對從公安交通管理部門以及路政管理部門得到的交通事故數據以及路產損失數據信息進行了深入分析。事故統計具體時間為2012年1月~2016年4月。如圖1所示為2012~2015年本路段具體的交通事故數量分布情況。
1.2運行速度調查與分析
調查中發現,對于設計速度為100km/h的路段,實際調查中發現大貨車的平均運行速度約為68km/h,小客車的平均運行速度約105km/h;和設計時速相比較而言,大貨車運行速度較低,而小客車運行速度則高出一點。對于設計速度為80km/h的路段,大貨車的平均速度約為47km/h,小客車的平均運行速度約為98km/h;同樣是大貨車運行速度和設計速度相比較低,而小客車運行速度比設計速度稍高。對相鄰路段線形一致性進行了分析,發現小客車右線速度差超過20km/h的路段一處,速度差在10~20km/h范圍內的路段存在5處;左線沒有速度差超過20km/h的路段,速度差在10~20km/h范圍內的路段存在3處。針對大貨車來說,相鄰路段線形協調性不是非常好,容易引起交通事故。本文從3個方面來探討速度一致性不良路段,分別為相鄰路段小客車運行速度差以及相鄰路段大貨車加速度、相鄰路段大小車速度差,所得結果如表1所示。
2事故成因分析
引起交通事故的因素是多尺度的,主要包括人、車、路以及環境等方面。根據相關統計表明,由于車輛自身問題引起的交通事故數量大約占全部交通事故量的25%,由于道路因素引起的交通事故數量占到全部交通事故量的38%,而由于人自身因素引起的交通事故數量占全部交通事故量的44%。本文主要從道路方面因素進行分析。(1)在整個系統當中“人”與“車”是引起山區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最關鍵的因素。調查表明,該路段有兩個時間段是事故高發時段,分別為凌晨1:00~7:00和下午12:00~17:00,而死亡事故絕大所數出現在凌晨2:00~7:00以及下午14:00~19:00這兩個時間段。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原因在于這2個時段都是人正常生理上較為疲勞的時間段,由于駕駛人員的疲勞駕駛引起重大事故;另外,凌晨2:00~7:00視線非常不好,疲勞極限和視距不足的交叉點,非常容易出現重大交通事故。(2)對事故進行分類發現主要有四類事故類型,分別為多車碰撞占13%、側翻占16%、追尾占20%、碰撞護欄占32%,總共約占總事故次數的90%。而在每年的4、5、9、12月是事故多發月份。分析原因認為本地區4、5月份氣候較為潮濕,導致路面濕滑,出現霧天導致能見度將低;另一方面,這幾個月一般交通量和其他月份相比較大,這也是引起交通事故的關鍵原因。(3)上文中已經分析,貨車與小轎車速度差相對較大。根據對車輛的統計數據分析表明,在總車型中火車所占比例是59.15%。由此可見火車在本路段的比例很高,超載甚至是嚴重超載問題較為普遍,這是導致事故頻發的一個核心因素。大小車行駛速度差異引起的頻繁變道以及超車是引起交通事故另外一個重要原因。(4)線形設計指標不好,有急彎陡坡以及連續上下坡路段。分析可知,連續下坡路段所發生的事故和其他路段相比明顯較多,這和路段貨車比例大以及車輛超載問題嚴重存在較直接的聯系。在連續下坡路段車輛制動性能會明顯下降甚至喪失,最終引起追尾或者碰撞護欄事故。此外,小客車超速問題較為普遍,外地駕駛員不熟悉路況也是引起事故的重要原因。
3交通安全改善措施分析
3.1交通標線改善
對于磨損較為嚴重無法符合使用要求的區段需要對車道邊緣線及車道分界線進行重新施畫,車道邊緣線的寬度為15cm,為白色實線,在劃線的時候在路側邊緣線上面每間隔15m就預留一個3~5cm的缺口,方便排水。主線車道的分界線寬度為15cm,長度為6m,間距為9m,為白色虛線。利用振動帶能夠有效避免車輛駛出路外,一旦車輛駛過的時候產生的振動效果以及噪聲以提醒司機,尤其是在視線不清楚或者是容易出現駕駛員疲勞的路段,達到的效果最為突出。本實例中,在隧道洞口前、長下坡區段及其它需要減速的路段都設立了橫向減速震動標線,振動標線采取的是塊狀突起振動標線,其中塊狀規格為35mm×35mm,突起部分其厚度為4.2mm,標線基底厚度范圍為1.8±0.2mm。在路側橫向減速振動標線每間隔大約1.1m、邊緣線每間隔大約10m就需要預留3cm的缺口,方便排水。對于一些事故頻發的隧道出洞口可以增加設置彩色防滑薄層,采取條形鋪設的方式,可以提升防滑以及警示的效果;在隧道入口之前的100m以及出口之后的50m范圍內不允許變換車道,車道分界線采取白色實線的方式;此外,在隧道入口以及出口50m范圍內的右側硬路肩應該設立斜向行車方向的斑馬線,其中線之間的間距為1m,線的寬度為45cm;對于主線小轉彎半徑區段的車道分界線應該采取實線,以避免車輛發生變道;在護欄迎車面端頭、跨線橋中墩以及隧道洞口端墻都應該設置黃黑相間的立面標記;如果路段中的反光突起路標損毀較為嚴重,則需要在車道邊緣線外側增加設置單面反光突起路標,設置主線之間的為15m,匝道中線間距在6~15m范圍內,隧道內線間距為10m。
3.2護欄改善
在以往的數據可知,出現過多起車輛失控之后與路側護欄或中央分隔帶發生碰撞并穿過護欄的事故,這說明本路段中路側護欄以及中央分隔帶的設計防撞等級偏低,尤其是位于連續下坡以及長直線路段,這些路段中車輛比較容易出現超速行駛,當遇到雨天時路面較為濕滑,非常容易碰撞固定物或者發生側翻事故。本實例中,在挖方路段路側是矩形邊溝并且沒有蓋板,車輛不能穿越,有較大的安全隱患。根據相關安全評價研究表明,對于縱坡超過4%的下坡挖方路段應該增加設置普通波形梁護欄。對于較小半徑曲線、路線起伏較大的急彎或長下坡路段的填方路段、擋墻路段、路側填方邊坡較高路段,都應該設立加強型雙波護欄。另外,波形梁護欄起點端頭全部采取地錨式端頭,并且沒有外展,有較大的安全隱患,針對該問題進行了外展式端頭改造。原來的中央分隔帶開口處護欄全部采取的是插拔式或者水馬進行隔離,其防撞能力無法達到相關要求,必須要進行強化處理。綜合考慮改造成本問題,使用組合式波形梁護欄進行改造,改造之后能夠達到A級防撞要求。全線橋梁內外側所有的混凝土高度都只有大約75~80cm,防撞能力無法達到要求,應該對其進行改造。
3.3防眩設施改善
全線結合夜間事故類型以及路線線形,對防眩板或植物防眩的有效高度以及遮光角進行核查,尤其是對于豎曲線半徑不超過一般最小半徑的區段要進行重點核查,檢查中如果發現存在不滿足遮光要求的必須進行整改。本實例中經過核查之后發現發生過多起由于對向車輛眩光而導致的交通事故,應該增加設置中央分隔帶植物防眩高度以及密度。對于沒有設置防眩板或者防眩板損失的,應該及時予以恢復或者增設。
3.4其他交通安全設施改善
增加設置老化或者損毀輪廓標。主線輪廓標之間的間距全設置為24m,互通匝道輪廓標之間的間距全部設置為8m。本實例中建議檢修道側壁、隧道內側墻全都設置輪廓標。對于小半徑路段可以采取新型可以反彈的輪廓標。隧道緊急停車帶迎車面端頭、隧道入口處、主線與匝道分流的三角端頭都應該設置防撞緩沖吸能裝置,常用主要有防撞筒、防撞墊等。本路段中已經設置防撞桶作為緩沖吸能裝置,但是很多已經老化或者損毀嚴重,應該及時進行更換。建議在隧道入口處、匝道分流處以及互通立交出口三角端設置防撞筒,每處設置1組,每組3個。防撞桶由黃色玻璃鋼來進行制作,向內部填充砂子,外面貼上紅白相間反光膜。
4結束語
對事故多發段進行綜合分析,可以為后續的交通安全改造打下基礎。本文結合實際工程實例,系統的提出了一些交通安全改善措施,主要就是對護欄、標線以及防眩設施等實施優化改善。實際結果表明,按照本文提出的措施對山區高速公路相關設施進行改造之后交通事故率明顯降低,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李旭,單鵬.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交通安全保障措施研究[J].華東科技:學術版,2015(5):155.
[2]王晨.山區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分析與設施保障技術研究[D].長安大學,2013.
[3]杜殿虎.山區高速公路交通安全保障理論與方法[D].長安大學,2011.
工程師職稱論文發表期刊推薦《西部交通科技》(月刊)創刊于2006年,由廣西壯族自治區交通科學研究所主辦。始終堅持以科技為支撐,以科學的態度,反映和宣傳交通行業的建設成果以及新技術、新經驗。為適應市場的需要,更是確立了“精品期刊,服務社會”的經營理念,在期刊的裝幀設計、選題組稿等方面狠下功夫,促使期刊上質量、上檔次,走特色辦刊的道路:封面特色:版面配以全新巧妙的構思、簡約的形式以及美學多項綜合因素,構成了點、線、面與氣派不凡的精美圖片的最佳組合,在作者、編者和讀者之間架起一座理解、溝通的橋梁。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