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溶對隧道工程的施工帶來很大威脅。為了避免這種危害,要求施工時必須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保障隧道施工的順利進行,本文主要探討巖溶對隧道工程的危害及施工技術。
《現代隧道技術》(雙月刊)創刊于1964年,由中鐵西南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和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及地下工程分會共同主辦。創刊40多年來,《現代隧道技術》雜志緊緊圍繞辦刊宗旨,積極推動我國隧道及地下工程專業技術進步,深受國內隧道及地下工程專業人員的喜愛,是國內影響最大的隧道及地下工程專業期刊之一。
巖溶是由于石灰巖等可溶性巖層在地表水和地下水不斷的侵蝕、溶蝕、遷移、堆積作用下形成的產物。由于水的流通循環與巖溶相生相伴、發生發展、密不可分,因此,巖溶給人類的建筑工程,尤其是地下工程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1、巖溶對隧道工程的危害
巖溶對隧道工程的危害主要體現在施工及使用兩方面。就巖溶對隧道施工的影響來說,溶洞的存在會使得圍巖應力不均勻分布,并且這種不均勻分布通常無規律可循,這會使得隧道支護結構發生開裂,甚至引起隧道塌方,尤其是大型溶洞,不但會延誤工期,造成工程投資的增加,甚至還會危及施工人員的人身安全。并且,溶洞周圍的巖質脆性很大,,因此,在隧道施工過程中,極容易發生塌方,由于巖溶的發生、發展與水密不可分,因此一旦發生塌方,通常會伴隨著突泥、突水,大量的泥沙夾水涌入隧道,不僅會淹沒隧道,沖毀施工臺車,造成施工中斷,甚至會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更為嚴重的是,當含水填充物不斷涌入隧道,會造成隧道周邊位移的擴大,導致地表開裂下沉,引發山體滑坡,使得整個工程建設毀于一旦。
即便隧道在施工中一切順利,沒有發生任何對施工不利的狀況,由于巖溶的存在,隧道使用的可靠性也會大大降低。在地震作用下或車輛、采礦爆破等引起的震動下,隧道上方或下方的巖溶洞穴極容易發生塌陷,造成隧道不能繼續使用,并且這些潛在的危險也威脅著使用者的生命財產安全。與此同時,巖溶的產生、發展與地下水密不可分,而巖溶地下水的活動,在加重巖體質量和重量的同時,也在減小巖體之間的摩擦阻力,這樣,也會導致巖溶塌陷,毀壞地表建筑物,造成隧道停工、停用、甚至造成人員傷亡。
2、隧道巖溶超前預測預報
巖溶隧道的超前預測預報對于隧道工程建設尤為重要,據此,我們可以提前預知地質狀況,采取更具有針對性的措施防范巖溶給隧道帶來的各項風險。根據前面的分析,隧道巖溶超前預測主要集中在兩方面,其一是準確確定巖溶的位置及程度,其二是準確預測可能發生的突突泥或突水。就預報方法而言,目前主要有兩種方法,即,地面預報與掌子面預報。其中地面預報方法主要地質調查法、高密度電阻率法、電磁法、重力勘探遙感信息技術等,它由于預報精度非常有限,因此,在埋深較淺的隧道工程中應用的較多。對于埋深較深的隧道工程,只能采取掌子面預報。
所謂掌子面預報指的是以已開挖段地質變化規律為基礎,借助于高端探測設備進行探測,并參考設計時的勘測資料,對探測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從而對掌子面前方的地質情況作出科學的預測分析,用以指導隧道的施工建設。相對來說,這種預測方法由于已知信息較多,并對大量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因此,可靠度較高,精度也符合要求,因此,在實際工程中,應用得也最為廣泛。
就當前來說,掌子面預報方法也多種多樣,如地質法、鉆探法、物探和地質綜合判定法等,每種方法都各有優點和缺點。其中,由于科技的進步,各種探測設備向小型化、便攜化方向發展,加之計算機硬件和軟件業的飛速發展,物探法這些年發展很快,逐漸成為了掌子面預報法的主流方法,不僅大大提高了探測的效率,也使得探測的準確性大為提高。
而就物探法本身來說,目前研究及應用比較廣泛的是各類波的反射法,這種方法的理論基礎為彈性波理論。各種波,如聲波、地震波及電磁波均會在介質中傳播并反射,反射的信號被采集解譯后,可以判斷掌子面前方的基本情況以為隧道施工提供參考依據。這種方法理論成熟,占用施工時間短,費用低、預報距離長短均可,因此在實際工程中應用比較廣泛,目前常用的這類方法有HSP、TSP、紅外線探測、電磁波反射和層析反射等。
3隧道巖溶處理措施
3.1、巖溶段的超前加固處理。在隧道施工過程中,如果能夠事先掌握巖溶狀況,并采取超前加固處理,提高圍巖的自穩能力,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施工時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而現在的巖溶的超前預報技術以及帷幕灌漿技術、支護技術的發展,為巖溶段的超前加固處理提供了現實保障。當我們采用物探或鉆探等方法探明前方所存在的隱患時,就可以注漿或超前強度支護來提高圍巖的穩定性,以便于隧道的開挖。
目前常見的預加固措施主要有錨桿、導管超前支護法及注漿或冷凍超前加固法。兩種方法在工程實際中,經常交錯綜合使用。就目前常用的加固方案來說,主要有超前小導管支護、超前大管棚、超前大管棚+超前預注漿、冷凍法等方案。每種方案的適用性各有不同:超前小導管支護用于巖溶裂隙、充填粉質粘性土型溶洞的情況,超前大管棚+超前預注漿主要應用于充填泥砂型的巖溶管道及洞穴、充填淤泥型的大溶洞、充填粉細砂型溶洞以及富水型的巖溶管道的情況;冷凍法主要應用于含水砂層、富水粘土充填巖溶段圍巖的情況。
3.2施工地質災害處治措施。超前加固只是確保隧道能夠順利開挖,但是為了確保隧道的后續施工及投入運行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還需要在隧道開挖過程中,對巖溶段進行全面的處治。這就要求既要減少對掌子面的擾動,也要對不穩定體進行永久加固處理。
巖溶段開挖施工的危險性高,出現重大安全事故也數不勝數,為了減少對擾動,開挖的時候要縮小開挖斷面、預留核心土。具體方法主要有臺階法和斷面分部開挖法。其中臺階法顧名思義就是按照臺階的形狀向前推進施工,它又分為長、短及超短三種方案,其中長臺階方案中,上下臺階之間相距較遠,上臺階要比下臺階超過0.5m,或5被的洞跨,短臺階法的上臺階長度在1~5倍的洞跨之間,這兩種方案的基本做法均為上部臺階開挖后,進行支護,再進行下臺階的開挖,不影響施工進度。超短臺階從穩定性上來說是最好的,但是速度慢,在實際工程中很少使用。臺階法通常用于極破碎圍巖段的開挖,一般用于較軟而節理發育的圍巖中。
當開挖遇到容易坍塌的軟弱圍巖或破碎嚴重的時候,就不能采用臺階法了,就只能采用斷面分部開挖法。它是把設計的巷(隧)道斷面劃分成若干部分,進行二次及其以上開挖,最后達到巷(隧)道設計開挖斷面的一種施工方法。它又分為臺階分部開挖法(預留核心土法)、單側壁導坑法(CD法)和雙側壁導坑法。
臺階分部開挖法又稱環形開挖留核心土法,顧名思義,先開挖上部導坑成環形,并進行支護,再分部開挖中部核心土、兩側邊墻的施工方法。核心土起雙重作用,其一是支擋開挖工作面,其二是利于施作拱部作初期支護,施工相對比較安全。單側壁導坑法又叫CD法,它是將斷面橫向分成側壁導坑、上臺階和下臺階,每步開挖的寬度較小,但是施工自由度較大。雙側壁導坑法一般將工作面分成四塊,先開挖一側,再開挖另一側,然后開挖上部核心土,再開挖下部臺階。這種方法能夠較好控制隧道變形,但速度慢,造價高。在實際開挖過程中,應根據巖溶的具體況選取合適的施工方法,以便有效控制變形和坍塌。
3、結束語
巖溶對隧道施工及后續運營都會帶來很大威脅。在施工中必須要通過超前預報技術,提前掌握巖溶發育的詳細信息,并評估其可能帶來的危害,然后根據工程實際采取相應的措施,只有這樣才能保障施工的順利進行,也有利于后期的運行。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