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由《世界建筑導報》發表的一篇建筑論文,創刊于1985年,在海內外讀者的關懷和支持下,已出版了74期,以及各種形式的??⒑嫌啽竞徒ㄖW鳛橐粋€學術刊物,我社始終站在學術的前沿陣地,通過向國內外著名建筑師事務所和教學研究機構直接采訪。
摘 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本文以地域文化研究為出發點,針對建筑設計中地域文化缺失所造成的各種問題,通過理論、實例分析等方法,提出了建筑設計應注重文化的地域性,同時,關注建筑的地域要素,注重與自然環境的協調和交流;注重民族、民間特色。最后試圖結合當前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并存現狀,總結出建筑創作的基本策略。
關鍵詞:建筑設計;全球化;地域文化
建筑是與人類文明史緊密相連的,并形象而具體地反映著人類的文明,代表了一個時代最高水平的建筑,實際上也表達了時代精神。人們正是通過建筑這面鏡子來認識歷史,了解歷史及其深層所蘊藏的內涵。著名的芬蘭建筑師與規劃學家伊里爾·沙里寧(Eliel Sarinen)曾說:“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在全球信息、物流迅速發達的今天;在世界民族文化日益頻繁交流的情況下,建筑師如何整合自然環境的建筑語匯,設計出能延續人文傳統特征的建筑空間,反映地域文化和特色的建筑尤為顯得突出和重要。
一、對地域文化與建筑的解讀
地域文化是指一個地域內文化的總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地域特征、歷史狀況等特殊性,形成了文化的地域特征,這些特征是動態的、發展的。每個地區是通過建筑藝術來表現該地區人們的文化水準、民族風情、價值取向和對建筑審美的追求。建筑是地域文化的主要載體,地域文化是建筑的靈魂,建筑這道門檻作為文明的標志比任何其他標志都鮮明,尤其象我國有著五千年燦爛文明的大國,有著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深厚的文化。不同的地域風格,不同的民族背景,不同的歷史傳統,熔鑄出不同品格的地域文化。如:位于我國西部的貴州省,除漢族外,世居的少數民族有15個,人口約1200多萬,占全省總人口的35%。貴州的地域文化特征就表現為多元、多樣、多層次的特點,這種多元、多樣、多層次的跨文化特征對民族文化心理的影響也很大,文化對抗與文化交流形成復雜的文化心理結構和復雜的地域文化特色,顯然有別于 “草原文化”、“雪域文化”之類。
地域文化從整體上決定一個地區人們的價值取向,具有導向作用。而人們的精神除了受到生活水平、社會環境、社會事件等因素的影響外,其主要還受地域環境因素的影響。而影響地域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這個地域的建筑,優秀的建筑可以代表一個地域的精神面貌,反映地域人群的特點及文化內涵、審美情趣以及價值取向等,是地域的靈魂,也是一個地域綜合竟爭力的重要體現,能夠形成良好的地域精神與道德風尚。比如:遵守秩序、講究公德、待人熱情友好、樂于助人、誠信友善等。任何一個民族、地域的文化必須是開放地與世界交流,不斷汲取營養而發展狀大,同時,又應發揚地域文化中的精髓,使地域特征更為明顯。例如,我國的哈爾濱市,它包容了不同地域的文化與風情,通過對歐式建筑的保留與修復,對重點地帶的建筑也做到盡量與周圍環境的一脈相承,形成了哈爾濱市自己獨特的韻味,體現了哈爾濱人的博大胸襟,并展示了哈爾濱“博大”的城市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二、全球化背景下建筑設計面臨的挑戰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建筑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西方古典主義首先登陸中國大陸,中國本土建筑師開始體驗東方形式與西方邏輯的融合。20世紀80年代后期,功能主義風行全國,否定大屋頂的民族形式而追求現代主義的功能蔚然成風,特別是中國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過程中,建筑文化正受到來自西方多元文化的沖擊。20世紀90年代,改良的功能主義開始興起,推崇民族情調為時尚。正如日本著明建筑大師磯崎新所講:“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有種新自由主義經濟,象征主義的微風又吹遍大地”。“小資情調”的建筑不斷涌現。進入21世紀,中國本土建筑又悄然興起,建筑思想展開了全新的設計理念探索,如何在“意”的發展下激活思想,創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建筑風格,成為人們關注的核心內容。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除了具有巨大的建設量、驚世駭俗的地標建筑以及設計團隊風格的多樣化以外,建筑品質普遍滯后于外觀形象的創新。大型公共建筑方面,各大城市的國家級和城市級重點項目幾乎全都由處國建筑師包攬,新奇怪異的造型使中國建筑迅速擠進了國際建筑創意的第一方陣。如北京的“鳥巢”和廣州的“小蠻腰”等。但從地域文化的角度去分析,各城市自己本土風格的建筑還不很凸顯,追求奢華、光怪陸離、千篇一律、千城一面在不同程度上還表現在我國各大中城市。住宅地產開發方面,崇洋心態體現在西洋風格樓盤上,除了非洲以及南美洲,所有的西方建筑風格在中國樓市上都能找到復制品,各地都有羅馬家園、威尼斯花園、歐陸經典等這樣的樓盤,這些都反映出在文化上的不自信。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越是時髦的東西壽命越短,浮華如過眼云煙。建筑與城市的價值是需要文化的積淀以及前瞻性的眼光,一座城市的價值更多地是依靠技術品質和文化內涵來進一步提升。
三、全球化背景下建筑設計的對策
中國特色的文化土壤與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而中國的建筑藝術和建筑實踐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經歷了十分完善的發育過程,并承載著有著960萬km2的廣闊國土,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有著56個民族和超過3000年有文字記載歷史的厚重文化,使中國建筑藝術在整個中華文明之樹中獨放異彩。隨著時代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的進步,人們的審美心理發生了極大的改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當代西方現代建筑各種理論思潮、流派如洪水般的涌入,建筑創作思想空前活躍。如何繼承和汲取傳統建筑文化的精華并能充分體現時代的精神,反映地域風貌,通過建筑這一文化載體來具體體現地域文化,并表達一個地域人們的文化水準和對建筑審美的追求,是值得每一個建筑師去認真思考的。
(一)牢固樹立植入地域文化因子的理念
建筑師在建筑創作過程中,如何把當地人們的審美、價值取向、風俗、生活方式、心理需求、思維模式等因子,通過主動的創作構思過程,對地理環境、經濟基礎、民族風情等方面培育文化特質的土壤進行綜合分析,從根本上創建新的思路,并將環境問題和生態問題作為兩個重要設計因子著手進行綜合設計,再兼顧易維護性、和當地環境的親水性、適應性并注意與當地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等,最后在形象化、現實化的成果中得以表現,創造出與地域文化相結合,反映地域特色的建筑,應是當代建筑師共同追求的目標。
(二)全球化背景下關注建筑的地域要素
建筑的地域性是指建筑的生產與消費總是處于一定環境和場所中,形成相對穩定的居住環境,同時它也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從哲學的角度看,地理、歷史、人文都可以看作整體中的一部分,它們相互關聯,進而形成了地域特征和地域氣質。地質條件和氣候、人文因素決定地域中建筑的地理位置,如地域輪廓、制高點的建筑、地域景觀的設計、植物配置等,這些都賦予一個地域建筑的靈魂。因此,綜合考慮這些要素可以使建筑設計變得簡單而明了。具體來講,在設計中要重視:①整體環境;②群體布局、建筑層次;③空間序列,院落空間,室內外結合;④因地制宜,就地取材;⑤自然通風、采光;⑥當地風俗習慣;⑦當地文化特征;⑧地方建筑造型與色彩。例如,貴州侗族的鼓樓、風雨橋就頗具特色。侗族鼓樓所承載的文化使命,使其成為遠離實用層面卻又不可或缺的侗寨標志性建筑,從而實現了它作為侗寨可識別代碼的形而下功能的價值轉換。它外形像個多面體的寶塔,一般高20多米,11層至頂,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撐。鼓樓為木質結構,以榫頭穿合,不用鐵釘。樓心寬闊平整,約10平方米,中間用石頭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欄桿,設有長條木凳,供歇息使用。樓的尖頂處,筑有寶葫蘆或千年鶴,象征侗寨吉祥平安。樓檐角突出翹起,給人以玲瓏雅致,飛閣重檐,形如寶塔,巍峨壯觀,是族姓或村寨標志,也是公眾集會的議事場所。侗族風雨橋是石墩木橋,因橋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風雨,故稱風雨橋。整座建筑不用一釘一鉚和其它鐵件,皆以質地耐力的杉木鑿榫銜接,長廊橋道,橋亭重瓴聯閣,逶迤交錯,雄偉壯麗。這些興時于漢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民族氣質,從而形成了該民族獨特的建筑文化審美特征,展現了侗族建筑文化審美之精神風貌。
建筑師應當像一位好的裁縫或藝術家,無論采用什么簡陋的材料,都能創造出與地域文化相結合,反映地域特色的建筑。
把因地、因時、因事制宜的思想運用到設計中去,把客觀條件對設計的約束看成是制約又是很大的挑戰,同時,從建筑本身性質以及所在地點的物質與人文環境中,找出其蘊含著的“特色”與“地域文化”,設法從空間或形象上若隱若現地表現出來,讓神居于形。古人云:精神居于形,猶火之燃燭矣。具體用什么手法表達這種意境,風格上是老一點或新一點,或兼而有之,視環境而定,以用得“切題”、“得體”與“適宜”為準則,創作出風格獨特的建筑。
誠然,改革開放30年來,全球化現象在各個領域里不同程度地表現,對于建筑的影響尤為明顯。不少西方先進的建筑理念涌入我國,給我國的建筑藝術帶來了多元文化的元素。但是也出現了一些粗制濫造,不講建筑美基本原理的建筑垃圾,到處仿效紐約、香港等地的建筑,千城一面。呈現了面貌相似、場所感喪失等諸多問題,同時還日益成為人們所反感的城市趨同現象的主導因素之一。作為當代建筑師有責任探索現代建筑與地域文化的結合點,它是建立在當代文化、經濟與科學技術基礎之上的,同時,還應與地域傳統建筑、傳統文化保持著文脈關系,創造出符合時代特色,反應地域文化的建筑。
(三)全球化背景下汲取地域文化的方法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各種文化對中國文化也不斷地進行影響、滲透、以致產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兩種現象:一是大量地吸收各種各樣的外部文化。就當代中國建筑文化而言,西方古典樣式、歐陸風、東洋風、后現代的建筑思潮吹遍了祖國大地。然而,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又都出現了類似城隍廟、明代一條街等仿古的中國傳統建筑。這兩種現象反映了文化在演變中的一種規律,即文化像一個海綿體,一方面需要吸收外來的文化,另一方面它又需要反彈,充分表現本民族的特點。目前,中國出現的多元文化,正是這一規律的反映。因此,作為建筑師應多積累設計的具體方法,重要的是將地域性和全球化結合起來為我所用。在繼承與創新的對立統一中,不斷更新、變異自已的內涵和形式,既有一個繼承——反思——綜合創造的過程。對外來文化,有一個吸收——消化——創造的多次重復過程,如研究場地地理環境,包括人文、氣候等;研究地方社會意識和民俗風情;研究原有城鎮建筑空間的類型。對傳統建筑進行分析歸類,充分發揮因地、因時、因事制宜的設計理念,把客觀條件對設計的約束看成是制約,同時又是很大的挑戰。從建筑本身的性質、所在的地理位置及人文環境中,尋求其蘊含著的“特色”與“地域文化”,設法從空間或形象上若隱若現地表現出來。如果建筑師能夠自覺地認識這一過程,并將重點罷在注意創造、注意思考、注意學習,就能保持它的活力和創造力,創作出獨具地域特色的建筑。
(四)全球化背景下地域特色的表達
建筑設計的含義就是根據建筑物的使用性質、所處環境和相應標準,運用物質技術手段和建筑美學原理,創造功能合理、舒適優美,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環境。這一含義,明確地把“創造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環境”作為建筑設計的目的。當然,在建筑設計中,研究地方意識和民俗風情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在研究傳統建筑設計時,我們并不只是研究它的具體做法,重要的是,研究建筑空間的組織和功能分布,以及它們是如何被優勝劣汰的。因為任何建筑在歷史潮流中都只是一個片段,真正有價值和生命力的建筑才能經受時間的考驗而被傳承下來。只有用動態的方法研究,才能將傳統與現實聯系起來。在全球化這個動態的過程中,融入地域風格才不會顯得生硬和牽強。
1、注重民族、民間特色
全球化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全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波及到了無數大、中、小城市。特別是在中國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各城市的基本建設速度之快讓人來不及思考。在如此的背景下,歐陸式、法國式、美國式、現代式、古典式等等的設計如法炮制般地在不同建筑設計中表現出來。這些只注重表面形式而忽略建筑內涵和地域文化的設計是經不起時間考驗的,是沒有生命力的。讓我們橫向看國外,如日本、印度、俄國等,都曾受到過外來文化的影響,但最終還是本民族的文化成了主流文化。誠然,中國當前所呈現的文化是多元的,與傳統的文化形態有很大的區別,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繁榮,筆者相信,發揚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精髓,開放地與世界文化交流,不斷汲取營養而發展狀大,這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在經濟、人文環境、思想、價值取向及審美觀等方面發生很大變化的今天,現代中式風格的建筑設計,應是傳統的中國建筑空間與現代建筑空間的整合,與現代美學觀和地域文化的統一。建筑師如果不想隨波逐流,照搬或千篇一律,就必須在地域文化、民族、民間特色中汲取靈感。民間文化是一切藝術之根;是母體的藝術、本元的藝術,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每個地區和民族都有獨特的文化特點和建筑風格。例如:上海世博會貴州館的建筑設計,它匯集了貴州侗族的風雨橋、鼓樓,苗寨的銀飾和貴州自然的山水瀑布等貴州特有的視覺因子,在建筑形態上將貴州少數民族少女的銀質頭飾做了大膽的夸張,充分展示了貴州的自然民俗特色,代表著人文與自然在貴州城市發展中的和諧融合。
再如:成都拉薩大酒店的設計,建筑師針對西藏獨特的民族特色,創造了一個富有藏族文化韻味的中庭空間。其入口處是非常醒目的兩根西藏風味的立柱,上部連接形成一個大拱門。這個符號色彩鮮明(大紅,大綠),造型樸實、沉穩,木雕構件繁多,工藝精致。中庭上部的銀色球形鉸,鋼網架上方架起的八張由白色細帆布鋪底的藍色“八寶圖”(西藏著名的吉祥圖),樸素別致,界定了向空中延伸的空間。在回廊上空一圈白色乳膠漆的墻面上,掛了一圈醒目的幡布,色彩鮮艷,再配上西藏特有的花布,使稍顯沉靜的室內一下子“活躍”起來,充滿動感,并賦予民族特色。
2、注重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建筑設計好壞的評定,除了滿足其功能要求外,更注重以人為本的生態設計理念,注重建筑空間與自然環境的交融,滿足情感的需求。在不同地域文化、傳統文化、民族特色表達的基礎上,創造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既富有神韻和內涵,又富有情感的建筑空間,以滿足人們對建筑設計的更高要求,應是當代建筑師追求的目標。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