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再加上國家加大了對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在某種程度上極大的推動了當前建筑行業的發展,而混凝土結構作為當前工程建筑中的主要結構形式,其自身質量的好壞對整個工程建筑的質量優劣都有著直接影響,本文結合在混凝土結構設計施工中存在問題與現狀,對如何做好后澆帶設計工作進行詳細的探究與討論。
關鍵詞:工程建筑,后澆帶設計,混凝土結構,工程技術論文發表
在工程建筑施工作業過程中,后澆帶一般分為沉降后澆帶以及收縮后澆帶還有溫度后澆帶三種形式,主要應用于超長潔凈廠房、高層主樓以及低層裙房之間的因沉降而導致的混凝土收縮變形以及降低溫度應力等兩個環節當中。由于后澆帶自身具備多種變形縫等性能,因此在設計施工作業過程中,應重點考慮這一功能特性。本文結合在混凝土結構設計施工中存在問題與現狀,對如何做好后澆帶設計工作進行詳細的探究與討論。
一、后澆帶設計
在現階段的施工作業過程中,當工程建筑內部結構的實際平面尺寸超出了混凝土作業時所規定和允許的伸縮縫最大間距值時,可以通過采用后澆帶作業來適當的去增加當前的伸縮縫間距。由于地上結構在施工時,受外界氣溫以及環境的影響較大,因此伸縮縫之間的最大間距不能超過所規定的的規范限制,另外在作時,也需要加強建筑屋面內部的保溫隔熱功能,盡量選擇使用穩定性高的外墻外保溫,同時,也需要依據施工標準,適當的去提高當前外縱墻以及山墻還有屋面等一些重點施工環節中的鋼筋配筋率。在工程施工時,基于建筑物其自身的抗震需要,在進行抗震設計時,需要根據工程特點來設置防震縫,并確保其自身的伸縮縫寬度能夠滿足當前的防震縫要求。對于我們常見的地下室結構超長問題時,除了地下室內內部的頂板以及處于室外的外墻受外界溫度的影響較大之外,其它區域以及自身的基礎結構所受到的外界影響都相對較小,因此在這個階段的施工作業過程中,需要解決和處理的重點就是混凝土內部所產生的收縮應力對整個結構的所帶來的影響。因此除了在施工作業時設置相應的后澆帶之外,還應去進一步提高地下室頂板位置以及地下室外墻的整體配筋率。其配筋率不應低于0.6%,而且做好選擇使用直徑相對較小的鋼筋。一般控制在11—17范圍之內即可,此外在間距的選擇之上,盡量選擇較密的,但最大不應超過152mm。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項目工程施工作業過程中,后澆帶施工作業只能有效的解決和緩解混凝土自收縮問題,它無法真正意義上的處理混凝土內部因自身溫度發生變化而導致的結構應力集中問題,更無法去替代伸縮縫。因此當前一些結構設計人員在施工設計時,將伸縮縫以及后澆帶這兩者等而視之,是錯誤的。
當地下室結構整體超長許多時,如果只是單純的依靠設置后澆帶是無法有效的解決和處理混凝土收縮以及溫度變化等問題的,因此可以選擇使用補償性混凝土,并在其適其適當的區域,安設相應的加強帶。通過利用這種作業方法,不僅能夠增大當前伸縮縫之間的最大間距,同時也能夠利用膨脹加強帶來代替施工作業之后的后澆帶,進而實現施工作業過程中連續澆筑作業。不過在這個環節中,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在設置膨脹加強帶時,應將其設置在混凝土內部溫度應力相對集中的部位,并依據相關標準和流程來嚴格有效的制定和采取相應的技術保障措施。以確保在該環節的施工作業過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質量同當前微膨脹劑的實際配合率。
對于現階段高層建筑主體作業時,同裙房之間是應該設置相應的永久型變形縫,還是在施工作業過程中設置相應的沉降后澆帶,應該依據當前建筑施工現場地基持力層的實際土質情況以及相關的基礎形式還有上部結構具體布置等來綜合確定。當所處的施工場地其自身的地基持力層的實際土質質量相對較好時,可以選擇設置相應的施工后澆帶,而不是安設永久變形縫。例如在基巖層或者是卵石層上進行地基作業時,就可以選擇設置后澆帶。而當地基持力層之上的壓縮性能開住逐漸增大以及厚度不斷增加之后,各高層主體以及裙房之間存在的差異就會不斷的增大,在這種前提之下,應在高層筑同裙房之間設立相應的永久性變形縫。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作業過程中,高層建筑所進行的基礎埋深應大于當時的裙房基礎埋深,且確保其深度不會低于2.5m。
近幾年,復合地基已經在工程施工作業過程中廣泛的應用和推廣起來,這種地基能夠有夠能有效的提高當前持力層的承載力,并從一定程度上增強土體自身的實際彈性模量,進而對建筑物自身的沉降進行有效控制。如果在作業過程中,選擇使用后澆帶而不是永久性變形縫,那么就需要根據現階段的計算標準與計算規范來合理有效的計算當前高層建筑同裙房之間的整體傾斜度。
在設置后澆帶時,一般都會依據當前基礎同上部結構的實際布置情況來設計。簡單來說,在設置后澆帶時,大都將其安設在結構內部受力相對較小的位置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在板以梁的1/3處,由于所受的剪力以及結構彎矩相對較小,因此可以選擇自上而下的方式進行對齊作業,而在其豎向之上最好不要錯開,并確保后澆帶之間的間距控制在35——55m。另外在設計中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在高層建筑主體和裙房之間安設相應的后澆帶時,應將后澆帶安設在裙房一側,并在其內部結構中提高縱向鋼筋的實際配筋率。
總結:
在當前工程建筑施工作業過程中,后澆帶一般分為沉降后澆帶以及收縮后澆帶還有溫度后澆帶三種形式,主要應用于高層主樓以及低層裙房之間的因沉降而導致的混凝土收縮變形以及降低溫度應力等兩個環節當中。由于后澆帶自身具備多種變形縫等性能,因此在設計施工作業過程中,應重點考慮這一功能特性。
參考文獻:
[1] 孫耿茂. 淺析鋼筋混凝土后澆帶的設計與施工[J]. 中國科技信息. 2009(18)
[2] 田志勇. 淺談混凝土結構后澆帶的設計與施工[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2009(11)
[3] 張輝,宣紅梅,譚慧光. 混凝土結構后澆帶法的設計與施工[J]. 科技資訊. 2009(16)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