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費者對于通脹的厭惡,對于GDP的冷漠,以及對于投資的擔憂,與企業界的態度差別很大。通過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同比增長率和GDP同比增長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占GDP的比例與名義GDP同比增長率、住戶可支配收入占名義GDP的比例和名義GDP增長率、儲蓄存款通脹損失調整后居民收入實際增長率與GDP實際增長率的比較分析,認為持續的高增長可能帶來通脹的上升,導致居民收入增長率的下降,引起公眾情緒和對宏觀政策的負面評價,進而導致宏觀政策調整滯后于經濟信號。而逆周期只是在短期波動劇烈的時候才存在,如果低增長、低通脹持續一段時間,居民收入增長率也會降下來。所以從較長的時間段來看,居民收入仍然是順周期的。
關鍵詞:居民收入逆周期;高增長導致低通脹;反通脹
中圖分類號:F124
近兩年在較高通貨膨脹的宏觀背景下,消費者對于通脹的厭惡,對于GDP的冷漠,以及對于投資的擔憂,與企業界的態度差別很大。這一態度差異具有國民收入統計方面的依據。從收入分配看,居民收入逆周期,企業利潤份額順周期。即持續一段時間的高增長可能帶來通脹的上升,導致居民收入增長率的下降,引起公眾的情緒和對宏觀政策的負面評價,進而導致宏觀政策調整滯后于經濟信號。然而逆周期只是在短期波動劇烈的時候才存在,如果低增長低通脹持續一段時間,居民收入增長率也會降下來。所以從較長的時間段來看,居民收入仍然是順周期的。
一、居民收入逆周期
從圖1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實際同比增長率和GDP的同比增長率在2008年以來顯著反向變化。由于GDP和居民收入調查的口徑差別,這兩個指標本身不是在包含的意義上嚴格對應的。例如,居民收入包括股票交易損益,而GDP則不包括此類財產價格變化的結果。2007上半年居民收入增長率很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股市大漲。除了這種定義上的差別之外,統計中存在這樣那樣的誤差,特別是高收入家庭的調查收入傾向于偏低,會影響居民收入增長率和GDP增長率的可比性。不過誤差的比例在短期沒有太大變化的話,增長率的變化就不受影響。當然這一點也不是很可靠的,還是應當盡可能從其他數據中進一步確定。
圖2顯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占名義GDP的比例與名義GDP的增長率有非常強的正相關性,簡單說就是利潤份額是順周期的。這里考慮名義GDP,包含了通脹率順周期的情況。在不考慮滯后等細節的時候,說到一個變量順周期可以理解為與真實GDP正相關,也可以理解為與名義GDP正相關。名義的勞動收入、利潤和財政收入都是順周期的,這一點沒有問題,但是利潤份額順周期有更強的意思。財政收入份額也是順周期的,只有勞動份額是逆周期的。再分配中的變化對這樣的周期性沒有大的影響。
利潤份額順周期的情況在其他經濟中也存在。由于給定的固定資產折舊率和一般的工資粘性,以及借貸利率的事先決定,企業利潤對于經濟景氣的彈性一般來說都比較大。中國的情況更進一步加強了利潤的彈性。一是很大的國有部門包括政府和企業的就業和工資對于短期經濟景氣的反應很差,再是利率顯著缺乏彈性。后者在企業負債率比較高的情況下影響更大。
修訂后的資金流量表提供了可支配收入分配的一些情況。圖3顯示,住戶可支配收入的份額在2000-2009年的10年里總的來說在顯著下降,但也包含與名義GDP反向變化的短期波動。特別在2009年,當名義GDP達到多年最低增長率的時候,住戶收入的份額反而上升。在2010年和2011年,由于企業利潤和財政收入的高增長,住戶收入的份額應當顯著下降。[論文網]
不過,居民收入份額與名義GDP的短期反向變化并不必然導致居民實際收入增長率與實際GDP增長率的反向變化。后者比前者更強。從前者到后者,需要幾個有關的彈性達到一定的量值。這包括通脹率對GDP增長或缺口的彈性,利潤和勞動收入對于名義GDP的彈性以及再分配中的一些情況。主要參考工業利潤和名義GDP的關系,再考慮通脹率對GDP的彈性,可以認為圖1中的情況是可能的。
但是考慮到通脹的滯后,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與GDP的同期反向變化關系仍然難以成立。在需求擴張引起高增長的早期,通脹還沒有起來,居民收入份額雖然下降,但絕對的增長率仍然上升,這導致了真實收入增長率上升。在晚些時候,CPI通脹率上升,居民真實收入增長率才開始下降。所以應當存在一個滯后的負相關關系。這里,CPI通脹率特別是食品通脹率的變化,與更多的變量有關,難說有一個確定的滯后時間,在一些情況下,就可能出現同期負相關的結果。
最近幾年勞動年齡人口增長率下降,這早晚會導致利潤率的下降,但是否會影響到利潤和勞動收入的份額并不很確定。從其他同類型經濟的情況看,經濟增長率顯著下降的過程確實伴隨著勞動報酬份額的上升。這是一個比較長時期的變化趨勢,在短期內難以產生很顯著的影響以至達到使居民收入和GDP增長率反向變化的結果。最近兩年的情況,可能仍然是以周期性變化的影響為主,但勞動收入份額的長期趨勢可能已經發生并產生了一定的效果。
二、通脹對金融資產本金的影響
在簡單的收入會計方法中,金融資產收益的計算可能產生歪曲。將表面收益計為金融資產的收益,在通貨膨脹情況下對于本金的損失沒有考慮。在1988年和1994年兩次高通脹中,居民金融資產遭受了很大的損失,住戶收入調查數據沒有反映這方面的情況。過去10年的通脹率平均水平顯著低于早先,但是居民金融資產與收入的比例顯著上升了。1987年,年末居民儲蓄為當年GDP的25.5%,到2010年,這個比例上升到了77.2%。所以,盡管2011年的5.4%的CPI通脹率大幅度低于1988年的18.8%,儲蓄存款因通脹導致的損失相對于收入水平卻是接近的。在金融資產迅速增長的情況下,居民對通脹越來越敏感。
圖4顯示了一個很簡單的估計結果。首先根據城鄉人口和住戶調查的人均收入計算居民總收入,其中城鎮為可支配收入,農村為純收入。這樣計算的總量是有一定誤差的。不僅可支配收入和純收入口徑上不完全可比,而且推算中城鄉人口數也存在問題,還有城鄉收入的可加性也不盡然(考慮購買力評價問題)。限于數據問題,這里只考慮了居民的儲蓄存款,用上年末的儲蓄存款和當年的CPI通貨膨脹率計算儲蓄存款的本金損失,按當年價格計算。這里只考慮本金的損益,因為利息收入已經計算了。最后再將這一項從前面計算的居民總收入中減掉,對結果按CPI做調整。如此估計肯定有多方面的漏洞,只能作為一個參考。不過在通脹率變化很大的年份,存款損益的變化很大,各種誤差會相對變小。特別應當注意的是,跨度很大的對比誤差比較大,近年來居民金融資產多樣化,儲蓄存款的重要性相對下降了。
圖4中的結果是,用年度數據如此調整的居民收入增長率和GDP增長率在同期是輕微負相關,當年收入增長率和上年GDP增長率的負相關更強一些。由于年度數據樣本小,不確定性是比較大的。從圖中可以看出,負的相關性主要來自GDP增長率波動大的時候,在1997-2002年的通貨緊縮期間,GDP增長率持續偏低,情況就不一樣了。就最近幾年的情況來說,2009年是居民收入增長率最高的,2010年最差(2012年是估計數)。由于是增長率,2009年的收入增長率高部分是由于上年通脹高而存款損失大,12年的情況也是這樣。
需要強調的是,逆周期只是在短期波動劇烈的時候才存在,如果低增長低通脹甚至通縮持續一段時間,居民收入增長率也會下來。所以從較長的時間段來看,居民收入仍然是順周期的。
三、反通脹輿論的影響
在過去兩年,基于較高的通脹,對于宏觀政策上刺激需求的傾向或者可能性有不少批評,而本來就存在的對投資高增長的擔憂進一步增強,對2008年底的“4萬億”政策的負面評價也在增加。這樣的輿論可能對今年以來的宏觀政策產生了相當的影響。盡管很多企業感受到了嚴重的困難,盼望政策寬松,但消費者更擔心政策寬松引起通脹回頭。回顧過去,同樣的情況在1988年前后和1994年前后的高通脹時期也出現過。
這里的分析是希望從收入分配的角度來理解企業界和消費者群體的不同感受。消費者對于通脹的厭惡,對于GDP的冷漠,對于投資的擔憂,與企業界的態度差別巨大。考慮到居民收入逆周期的情況,對問題的理解也許有助益。當然,與總量上收入份額波動相關的,還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問題以及其他一些問題。居民收入逆周期只是很多問題中的一個。
這樣來理解,過去治理通脹有時候在一定程度上“矯枉過正”是有基礎的。持續一段時間的高增長可能帶來通脹的上升,導致居民收入增長率的下降,引起公眾的情緒和對宏觀政策的負面評價。如果沒有收入分配方面的積極調整,可能性很大的政策選擇就是保持一段時間的緊縮,直到有所過度。這或許就是一種被動調整。
在被動調整開始的一段時間,居民收入增長率比較高。但是,如果在GDP增長率比較低情況下,調整持續時間太長,對企業和財政收入擠壓太過,就可能導致內生的通貨緊縮。1996-1999年,在主動緊縮和被動緊縮中,調整后居民收入增長率顯著高于GDP增長率,導致了企業的很多困難,最后產生了大規模的下崗和銀行壞賬,居民收入增長率隨之降下去了。
參考文獻:
[1]宋國青.通貨膨脹:貨幣決定與國際傳導[J] .中國市場,2012,(24).
[2]宋國青.中國經濟的周期性正在消失[J] .中國市場,2012(33).
[3]范劍平.消費市場形勢分析與擴大消費的政策取向[J] .中國市場,2012,(37).
[4]宋國青.CPI與PPI不同變化帶來的難題[J] .中國市場,2012,(42).
[5]王一鳴.2012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盤點與調整策略[J] .中國市場,2012,(50).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