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鑄魂育人、立德樹人的關鍵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內容、教育方向、教育方式等直接關乎教育的效果呈現。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內容、明確教育方向,創新教育方式是高校思政課程教育需要重點思考的內容。而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當中能夠極大推動教育實踐的開展,能夠幫助學生鑄魂塑“三觀”,能夠調動學生學習內在的積極性,更能夠滿足學生未來發展的內在需求。面對文化傳承與發展沖擊重重的當下社會,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追求、精神基因與精神標識,才能夠最大程度實現立德樹人,培育最為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形成最具高度的文化自信,展現“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的時代目標。以此為研究基礎,文章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研究切入點,秉承以中華優秀文化傳承與發展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發展的目標,提出現實性的思考。
本文源自高教學刊,2020(32):185-188.《高教學刊》(半月刊)創刊于2015年2月,雜志是經中國新聞出版總署備案的學術期刊。《高教學刊》辦刊宗旨:刊發高等教育教學與高教理論研究成果,交流高校教學與建設的改革措施和實踐經驗,探索高等教育管理創新思路,為高校和教學管理人員提供學術交流平臺。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時代進步與發展的包容性,讓多元文化呈現大發展大繁榮的局面,文化的發展為當代青年人認識文明、認識歷史、認識社會、認識自我提供重要的契機,更讓青年人的思想價值認知出現了多種新的特征。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必須要充分認識文化發展繁榮下,大學生教育的新任務,必須要適應當前文化發展的新變化,尤其要抓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合的關鍵點,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中實現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課堂的現實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傳統文化中所蘊含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是經過勞動人民長期奮斗所創造出的文化成果,反映著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基因,由古至今都有著重要的傳統價值,反映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精神追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實文化相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仁愛、民本、誠信、正義、和合、大同的時代價值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民族的文化價值觀有著高度的契合,并且同樣承擔著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而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目的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目的相同,也是為了實現立德樹人,將二者相結合能夠發揮教育的最佳效能,發揮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有助于幫助學生鑄魂塑“三觀”
大學階段是青年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塑造的重要時期,習近平同志五四青年講話中多次提到,青年的價值觀決定著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抓好這一關鍵的教育階段十分重要。而且中國傳統文化根植于中華文明發展的沃土中,從幼兒時期,人們已經開始接觸,并且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這是一種貫穿教育成長道路始終的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能夠做好充分地教育銜接,并且發揮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延續,不斷深化對大學生“三觀”的教育實踐。不僅如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并且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高度的契合,是傳統和現代的融合。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設計要不斷的更新和豐富,但是要秉持教育的原則,要明確教育的育人根本。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門類豐富,能夠科學的設計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始終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生動性,讓學生能夠從多種價值層面感受文化的影響力,對于塑造“三觀”有著最為全面的影響。所以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相融合是能夠直接產生對大學生的認知影響,幫助大學生堅定信念,樹立崇高理想價值,從而始終保持正確的認知判斷和選擇。
(二)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內在的積極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吸引力,五千年的文化發展的深厚積淀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化支撐,是中華民族最為強大的精神動力。“四個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根本,是體現了中華民族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向世界展現中國風貌的重要決心。文化自信也就是民族自信,就是要凝聚全國各族人民力量,將中華文化進行批判性地創新與發展,使中華優秀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1]
對于大學生而言,文化自信、文化強國是其能夠立足社會、投身社會建設最為重要的精神支撐。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是將這一種對于文化的信念不斷深化,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手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國家形象最為有力的名片,文化自信更是大學生明心立志的充分體現。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滲透,用文化去指引大學生自信前行,將這份愛國情懷、強國情懷和報國情懷融入到夢想的實現在征程中。大學生樂于去接受和感受,更樂于思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精髓,這種自信所驅使的文化吸引力,讓大學生能夠更好的認識社會文明發展的規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融合更是增強課程的思想性、針對性和親和力,激發大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三)有助于滿足學生未來發展的內在需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知行合一,高校課堂教育重視的是對學生理論內容的是滲透和講解,在接受知識教育的過程中大學生需要有不斷理解和消化的過程,但學生最為強烈的意愿就是投身到實踐中,想要更早的融入到社會環境中,滿足職業成長的發展需求。從學習、生活到就業,大學生對于未來始終充滿美好的期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恰到好處的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課程與實踐項目的融合,讓大學生能夠實現全面的發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重視學生的認識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呈現是直接深入生活的,實踐課程項目帶領學生深入到社區、基層、文化館等場所,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了解到文化傳統。如感受家風、榜樣模范進社區,讓大學生能夠懂得感恩、用親身的體驗來深化課堂的認知,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滲透于大學生的生活中,從而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課程面臨的新變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已經逐步展開,但是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并非一帆風順,機遇與挑戰并存,教育效果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一直受到外在環境的沖擊。
(一)文化現象的現實沖擊
習近平同志在多次講話中提到“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1之所以提出傳承中華文化的要求,是因為目前中華傳統文化面臨著多元文化現象的現實沖擊。
從傳播主體來看,目前“文化名人”成為了追名逐利的代名詞,年輕人極易受到該文化現象的影響。網紅背后的巨大的經濟利益讓部分年輕人爭相效仿,忽視文化理論學習,以博取眼球的行為獲取經濟利益,甚至違背了道德法規的約束,陷入無法自拔的深淵。不僅如此,快餐化偶像的現象,通過選秀、包裝炒作等行為,讓年輕人快速的走紅,成為大眾的偶像,而且由于年輕化、流量化的造星模式,偶像明星的職業素養存在缺失現象,對年輕大學生會造成行為上的誤導,高投入追星讓沒有經濟獨立能力的年輕人陷入其中,讓生活、學習和工作都受到極大影響。一味追求新鮮事物,追求名利,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極大沖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滲透也會受到阻礙。
(二)媒體傳播的創新發展
隨著網絡媒體的迅速發展,大學生接收到的文化信息更為豐富,媒體傳播讓多元文化的呈現方式和表現力更加多樣化。但是媒體的傳播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傳播影響大等特征,如果沒有充分的媒體監管能力,媒體渠道的文化傳播很可能出現兩級分化的情況。如網絡短視頻現象,之前也出現過很多視頻亂象,短視頻內容缺乏嚴格審核,不良信息的傳播充斥網絡,無營養式的視頻內容、宣揚色情、暴力、賭博等視頻信息,讓缺乏自制能力的大學生迷失自我。效仿、打賞、盲目交友甚至讓大學生生活受到影響、人身受到威脅。但是不可否認網絡媒體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異彩紛呈的文化傳播形式,極具吸引力的文化表現方式,如《中華詩詞大會》《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大國工匠》等優秀的媒體節目,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較為生動的方式實現傳播,更是通過這種文化的傳播方式讓大眾的文化自豪、文化自信、文化參與的積極性都被充分調動起來。可見,媒體傳播利大于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設計,要善于發揮媒體傳播長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創新發展。
如果能夠借助媒體傳播渠道,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新呈現,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中,不僅僅可以在實現媒體宣傳教育與課堂教育的融合,還能夠為大學生傳播積極的價值觀念,讓大學生形成理性的判斷能力,培養一批具有高素質的理論傳播者,讓媒體教育空間成為清靜之地。
(三)青年社會參與、認識表達力的增強
當前高校教育面對的是一群具有獨立個性、充滿青春活力的年輕人,大學生彰顯個性的最顯著的特征就是認知能力較強,參與和表達的欲望不斷增強。對于任何事物都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都善于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既是年輕人的性格優勢,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契機。準確把握90后大學生這一群體的思想特點和性格特征,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仁愛、民本、誠信、正義、和合、大同的時代價值都需要年輕人用自己的理解去表達,去加深其深刻的時代意蘊,年輕人以富有張力和開闊的視野表現能夠推動社會主義和諧價值觀的時代解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為大學生創造機會,鼓勵大學生去表達,在教育實踐中教師與學生相互磨合,教學內容和生動的文化理念相互結合,推動教育的革新和發展。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教育是一個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過程,尊重學生的表達,引導學生去表達,通過教育實踐活動高校也可以不斷豐富教育素材,教育積累,不斷更新對于優秀文化內容、價值理念的闡釋,以最新、最全面、最具吸引力的教育方式,呈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面性。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課堂教學融合創新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創新是一個具有長期性的實踐項目,并且需要科學的規劃設計,結合不同階段教育對象進行教育內容的更新、教育方式的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要始終保持教育的吸引力、生動性,圍繞大學生這一教育主體,激發主體參與的積極性,讓教育的效果得到深化和鞏固,發揮持續性的教育作用。
(一)深化教師思想政治教育思考,明確教育方向重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課程的融入需要教師加強自身的文化積淀,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有深度與廣度的認知。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研討必不可少,教師們要對當前思想政治課程教育的教育方向要有準確的把握。
一要明確教育對象的訴求,了解當代大學生在思想價值認知、理論認知等方面的掌握程度,有針對性的進行課程設計,把握課程教育的整體方向。90后、00后大學生是時代發展的新生力量,具備活躍的思維和超前的意識,對于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也較高。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師必須要深入學生中,基于學生的興趣點和個性化特點進行課程設計,與學生建立密切的聯系,為教學做好溝通鋪墊。教師要善于聆聽學生的聲音,善于總結和發現,以學生視角去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吸引力,進而進行思想政治課程教學設計。
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要對教育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對于傳統文化與思想課程體系設計的融合切入點進行討論,形成具體的課程設計方案。課程體系內容要保持實時更新,教學素材的融入也要保持亮點的更新。這就需要教師有新思考和新解讀,新在于將優秀傳統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之間的契合點進行整合,更在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入。思政教學教師之間可以分工合作,對模塊內容進行磨課設計,并且錄制示范課程視頻,形成教師內部的資源共享。并且積極的向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師學習,注重交流,不斷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設計體系。如“五老精神”所呈現的精神內涵就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忠誠、奉獻、創新等精神品質與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十分契合,都是需要現代人去傳承和發揚。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融入不是簡單的內容搬運,而是需要巧妙的融合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明確教育的方向、重點才能夠更好的開展教育實踐,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為此,教師素質提升為先,才能夠保證教育方向和重點的科學選擇。
(二)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內涵,科學設計教育內容
教育不能脫離實際,教育內容更不能空談理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豐富,且貫穿教育始終,超出教育空間的限制。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滲透的載體。為此,高校要注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挖掘,以最貼近學生生活、學習以及未來求職訴求的教育融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感染力。
一是明確以“三觀”教育為主題的教育內容,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成功范例,以不同歷史環境下,優秀文化的傳承路徑探索與思考,深化對于優秀傳統價值內涵的思考,讓學生能夠認可、并且有高度的自信去思考學習。如“五老精神”的最佳詮釋者們,老一輩的革命先烈,時代先鋒楷模,他們身上所體現的正直、奉獻、無私、忠誠、創新等優秀品質就是最佳的課程素材內容,鼓勵引導學生去收集和講述這些故事,增加學生的共情能力,以情感滲透的力量去鞏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影響力。
二是明確家庭觀教育。將習近平對家風的理解融入到課堂教育中,讓家風的理解更加深刻,讓榜樣模范發揮教育示范作用。大學生多為離家求學,對家風的感悟會更加深刻,教師可通過“寫一封家書”、“你想成為怎樣的家人”等課程思考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家庭責任,從而樹立積極的家庭觀念,營造優良家風。
三是融入從業觀教育。明確大學生在社會人際交往當中應該掌握的基本禮儀規范,待人接物處理事情應該秉承的原則。遴選先秦諸子百家思想和國畫、民樂、戲曲、書法、武術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開設選修課。[3]豐富學生的認知范疇,提升學生減壓降壓的能力,從而實現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補充。通過教育內容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呈現,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更具實用價值。不僅如此,職場行為準則更應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教育中,優秀傳統文化中所呈現的忠誠、仁義都是優良從業觀的體現。在社會各種誘惑之下,大學生面對各種職業選擇所應該堅守的原則,所應該秉承的職業道德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可以有很好的體現,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設計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對自身職業行為有理性的思考和判斷。
(三)開拓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創新教育方式
思政教育活動是由教育主客體、教育介體和教育環境等要素相互聯系和作用構成的復雜運動過程。[4]教育環境的創設十分重要,高校要圍繞網絡化、立體化、協同化等要點方向。[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開展要充分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呈現方式是多樣的,課程表現方式、社會實踐方式、媒體呈現方式、社會活動方式等,每一個能夠利用的教育空間和教育資源都應該作為高校思想教育課程創新的切入點。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設計要建立完善的教育體系,在有限的教育實踐內增加教育方式的創新性和吸引力。
一要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為教學主要依托,通過教學內容的科學設計,結合學生不同階段學習特點,分階段的逐步滲透。
二要注重校內和校外的實踐陣地的建設,在學校社會活動中融入民俗文化、國學文化等活動,讓學生去設計、展示、分享學習成果,增加活動的參與性和趣味性。在高校校訓、規章制度等中納入有關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使得學生在謹記高校校訓、規章制度的同時,領悟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6]搭建校外教育陣地,與歷史文化博物館、英雄紀念館等積極溝通,建立校外實踐平臺,讓學生聆聽歷史,感悟文化。
三要充分發揮媒體傳播的方式,可以開設校園文化節目,請專業的老師進行學術講座,每期通過主題征集的方式,讓學生去設置內容模塊。同時可以鼓勵學生去自主宣傳和講解文化內容,擴大教育的影響范圍。積極培育優秀的思政宣講員和學生自媒體人,讓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文化學習習慣。
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結合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持續探索,在不斷的豐富、創新中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教育效果,從而為社會培養輸送更多優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英豪,劉奉.論高校將“四個自信”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考[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8,35(01):38-42.
[2]于守海,王新杰.傳統文化視閾下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創新[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33(04):48-51.
[3]宋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討[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5(02):104-107.
[4]白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運作模式與時效性探究———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運作模式探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8,38(04):87.
[5]張泓.基于文化自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3(02):98-101.
[6]李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J].文教資料,2019(10):84-85.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