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業在果斷拋棄家電產業后,以零部件制造作為關注點,以極強的創新能力作為轉型的基礎,以國際化戰略布局作為轉型的頂層設計,以第四次工業革命作為轉型的推動力,走出了自己的轉型之路。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大背景下,日本制造業企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其經驗可以給我國制造業企業帶來一些啟示。
果斷拋棄家電產業
以家電產業為例,20世紀70年代之后,美國產業政策向高新技術、高端制造等傾斜,傳統制造業逐步衰退,而日本制造業則進入國際化布局階段,日本逐步取代美國成為全球家電領域的領先者。
隨著電器從模擬信號型向數字化發展,技術上的壁壘越來越低。半導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制造出相同功能和性能的產品變得容易。進入21世紀之后,日本家電企業受到韓國和中國企業在市場上的強烈沖擊。日本企業認為,韓國和中國企業成本管理能力更強,這是日本企業無法實現的,不如主動轉型到中韓企業未涉足或雖有涉足但競爭力不強的領域。
隨著主動放棄家電業務,近年來日本多家企業的家電業務被中國企業收購。
2011年7月,海爾宣布收購松下旗下三洋在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的白色家電業務,交易金額為100億日元(8.27億元人民幣)。松下同時宣稱不再對等離子和液晶顯示器業務進行投資。其實,三洋在2009年成為松下子公司后,就開始削減物流、半導體、小型電機等重復事業。徹底從日本和東南亞地區撤出白色家電業務,主要也是為了減少重復項目,為今后專心投入蓄電池等方面的事業做準備。
2015年10月,長虹宣布收購松下旗下三洋電視業務,獲得“三洋”品牌在中國大陸地區的電視品類獨家使用權,并承接“三洋”品牌電視的開發、生產、銷售和服務。
2016年3月,美的宣布收購東芝家電業務主體——東芝生活電器株式會社80.1%的股份,交易金額為537億日元(約4.73億美元),美的獲得了40年的品牌授權還有超過5000個家電產品方面的專利授權。
2017年11月,海信宣布收購東芝映像解決方案公司95%的股權,交易金額為129億日元(7.5億元人民幣),完成交易后,海信集團將享有東芝電視品牌、產品、運營服務等一系列業務,并可享用東芝電視全球40年品牌授權。
零部件制造成為關注點
平成時期(1989—2019),日本制造業先后遭遇了泡沫經濟破滅、亞洲金融危機、IT泡沫破滅、次貸危機、歐洲債務危機、自然災害等諸多困難。日本制造業占GDP的比重從1989年的26.5%下降到2009年的最低點19.1%,2017年已恢復至20.7%。基本保持在20%的水平,維持著日本的經濟狀況。零部件制造充分發揮了品質力與技術力,作為一項優勢長久以來支撐著日本經濟。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即便在成品市場份額大幅下降的產品類別中,構成成品的零部件仍維持著較高的市場份額。
從日本企業的市場規模及世界份額中可以看出,電子產業的最終制品的銷售額和份額都在下降,而汽車及零部件的銷售額和份額都在上升。2016年,份額60%以上的產業共有270個,占總體的30.2%,其中212個為零部件。以汽車零部件為例,2017年全球汽車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百強排行榜中,國家數量最多的是日本,達到28家,占比為28%。日本的汽車零部件企業營收額也是全球最高,達到了2206.7億美元,占比約28%。
極強的創新能力是轉型的基礎
從日本總務省于2018年12月發布的《2018年科學技術研究調查結果》來看,日本全社會研發投入恢復上升,各項投入指標仍位居世界前列。其研發經費總額次于美國、中國排名世界第三,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在主要國家中位居前列。
2017年度(2017年4月—2018年3月),日本制造業研發經費投入為11.5748萬億日元,占企業研究經費的86.9%,其中包括汽車在內的運輸機械制造業研發投入創歷史新高,達3.646萬億日元,占企業研發投入的22.2%,其次是醫藥品制造業,占企業研發投入的10.6%。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企業研發經費占經營收入的比重)為3.30%,其中制造業為4.11%。
日本創新企業的數量在全球居于領先位置。專業資訊服務提供機構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于2019年1月公布了2018-2019年度全球創新百強企業與機構(2018-2019 Derwent Top 100 Global Innovators)榜單,排名基于專利相關的四個維度,包括每年申報的專利總數、獲得審批的專利比例、專利組合在全球的分布情況以及通過被引用次數所得出的專利影響力。其中包含39家日本企業,數量居全球第一。
國際化布局是轉型的頂層設計
整個平成時期(1989—2019),日本制造業的戰略布局共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上世紀90年代后半期,產業空洞化的憂慮。當時日本重視通過加工貿易獲得外匯。由于向東盟各國轉移生產設備的情況不斷增加,日本社會開始憂慮國內工業基礎的空洞化。
第二階段是2000年代,國際產業分工理論。日本對新興國家的投資變得活躍,鼓勵生產工序的國際分工,國內保留骨干部件的生產戰略。
第三階段是2010年代,零部件立國理論。隨著半導體、液晶等的世界市場份額下降,日本開始關注各工序間磨合極為重要的“高端零部件”。
第四階段是當前,日本以災害為契機,發現了生產過度集中的危險。以新興國家人工費用上升為背景,尋找包括日本本土在內的下一個合適的發展區域。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轉型的推動力
2015年6月,日本推出《日本復興戰略2015》,首次將“第四次工業革命”視為引起經濟社會根本性變革的推手,制訂了相關的應對政策。
2016年4月《第四次工業革命先導戰略》發布,意在從國家創新計劃層面,通過“第四次工業革命”,推動國家經濟和社會的變革。同年6月,日本從“第四次工業革命”應對的角度出發,對戰略進行了大幅度調整,發布了《日本復興戰略2016》。
2017年6月,日本內閣會議通過《2017年未來投資戰略》,高度肯定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歷史地位與潛在經濟價值,認為包括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AI)、機器人、共享經濟等新興概念在內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是打破日本經濟發展長期停滯、實現未來中長期經濟增長的關鍵所在。
日本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主要依托四大新興科技載體的集合,即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通過有序整合或綜合利用上述四大創新科技的實用價值,或提升既有生產力的質量與效率,或創造更具附加值和競爭力的產品及服務等。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日本制造業企業選擇主動轉型至需要更高技術門檻的商用市場,尋求商業形態的轉變。
以奧林巴斯為例,其傳統的主業影像業務已經急劇萎縮,醫療事業已成為企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從數據上看,目前醫療領域所占的公司凈銷售額比重已經超過70%。2019年2月,奧林巴斯宣布將人工智能(AI)技術導入醫療內窺鏡檢查。同年7月,奧林巴斯發布了搭載AI技術的顯微鏡系統。人工智能(AI)技術的引進顯示了奧林巴斯對技術變革的敏銳把握和對行業趨勢的深刻理解。
總的來說,日本的經驗給我國制造業企業帶來的啟示主要有三點:一是應加大創新力度,二是要做好產業頂層設計,三是要把握科技革命歷史機遇。只有真正做到了這些,制造業轉型才不是一句口號。
推薦閱讀:設計論文發表知識產權維護和工業設計的關系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