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財務管理論文發(fā)表了制造業(yè)企業(yè)財務風險防范對策,信息素養(yǎng)教育可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能力,論文以上海交通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為例,介紹了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全流程,為未來開展適應框架的信息素養(yǎng)教育提出了建議,以下是深入的研究分析內容。
【關鍵詞】財務管理論文,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yǎng)教育,案例研究
1背景
2010年的《高等教育信息素養(yǎng)能力標準》,將信息素養(yǎng)定位為一系列能力,需要個人“識別什么信息是需要的,并有能力定位、評估和有效使用所需的信息”。2015年2月5日,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協(xié)會(ACRL)理事會推出了“高等教育信息素養(yǎng)框架”(簡稱框架),新的框架定義了6個要素,分別是權威的構建性與情境性、信息創(chuàng)建的過程性、信息的價值屬性、探究式研究、對話式學術研究和戰(zhàn)略探索式檢索,同時每個要素框架中包含提高個人信息素養(yǎng)能力所需的知識技能和行為方式[1][2]。信息素養(yǎng)是終身學習的基礎,發(fā)展終身學習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信息素養(yǎng)在高等教育中占據重要的地位。
劉彩娥等認為高校信息素養(yǎng)教育需與學術過程進一步融合,并建立相應的教學內容與評價體系[4]。在框架的操作層面,HessA.N.強調了圖書館員需要進行理論的相關學習,將理論融入專業(yè)的學習實踐,以適應新的框架[5];劉彩蛾等認為可以借鑒相關指導性文件,使信息素養(yǎng)教育內容、目標明朗化;楊鶴林同樣認為框架的可操作性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從圖書館館員的自身定位來看,JunisbaiB.等認為成功的信息素養(yǎng)教育不需要徹底改變學科課程內容,只需通過支持學科具體的研究目標,研究表明學生的研究技能達到顯著改善[7]。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于2008年廣泛開展了學科服務[8],至2014年實現(xiàn)了院系全覆蓋。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科服務基地于2012年建成,學科服務團隊通過基地值班、參加院系大會、拜訪教授、招募信息專員等各種形式深入學院,全方位地為學院的教學與研究提供支撐。信息素養(yǎng)教育作為學科服務的重要內容之一,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已經開展了多類型、多層次、全方位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具體實踐[9]。本次研究以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為例,研究了圖書館嵌入院系的分層次的信息素養(yǎng)教育案例,同時與框架進行對比分析,為未來的信息素養(yǎng)教育提供方向指引。
2研究方法
將5年來服務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信息素養(yǎng)教育活動進行了匯總研究,根據不同的需求共有3種培訓類型,包括基礎型—新生普適培訓、拓展性—專題系列培訓和縱深型—科研團隊培訓,如表1所示。本次研究采用數據統(tǒng)計法和對比分析法進行深層次的分析。
2.1數據統(tǒng)計法
將不同培訓類型的相關數據進行匯總分析,獲取不同層次培訓的場次、課時、人數等信息,全面了解當前學院對培訓的需求程度,并根據培訓反饋系統(tǒng)的數據,進一步分析培訓的成效,為未來的培訓提供新的思路。
2.2對比分析法
對比分析3個層次培訓的培訓形式、培訓內容、培訓館員和培訓成效,全方位深層次地剖析當前嵌入院系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操作流程和現(xiàn)有反饋,同時與框架進行匹配,尋找目前信息素養(yǎng)教育在框架內的盲點。
3研究結果
3.1基礎型—新生普適培訓
3.1.1培訓形式新生普適培訓是新生入學時,圖書館開展的面向全校師生提供的培訓服務,重點介紹圖書館的資源與服務。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自建立基地以來,共開展了9場培訓,其中,本科生4場培訓,研究生5場培訓,共計18課時,448人次參加。由于2016年學校的招生模式進行了改變,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農業(yè)與生物學院、化學化工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和藥學院共同構建了生命與環(huán)境交叉平臺[10],平臺學生第一學年采取貫通式培養(yǎng)模式,不區(qū)分學院和專業(yè),并于第一學期末和第二學期末進行兩次專業(yè)選擇,所以這一年度沒有開展學院的本科生新生普適培訓。
3.1.2培訓內容根據學生類型分為研究生版和本科生版,兩版內容各有側重。本科生版本中資源方面主要介紹資源總體情況、資源檢索、資源推薦、館際互借、下載友情提醒,服務方面主要介紹圖書館主頁、開放時間、借閱咨詢、電子教參、講座與培訓、小組學習室、多媒體服務、咨詢服務、思源悅讀APP等。研究生版本中根據研究生的資源服務需求,增加了單庫數據庫的檢索、校外檢索的方式、學科服務平臺、課題查新服務、信息專員等。3.1.3培訓館員新生普適培訓的培訓館員最低要求是學科咨詢館員,同時要求館員在學科團隊進行試講,并通過考核。
3.1.4培訓成效截至目前,學院的新生普適培訓已經延續(xù)開展了5年,獲得院系師生的正面評價。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系列專題培訓。
3.1.5框架要素與框架的要素進行匹配,新生普適培訓主要強調“信息的價值屬性”,培訓學生認識到信息的價值,規(guī)范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
3.2專題系列培訓
3.2.1培訓形式在前期與學院分管教學副院長、研究生會溝通下達成培訓意向,學科團隊為學院提供菜單式專題系列培訓,同時學院將培訓講座納入學分體系。具體形式為,在開展研究生新生普適培訓時,將圖書館滾動培訓[11]的清單(見表2)發(fā)放給新生,新生根據需求勾選深入院系培訓的題目。前期勾選這一形式,讓學生參與到信息素養(yǎng)講座的決定階段,進一步提升了培訓的效能。近5年院系專題系列培訓的列表見表3,學科團隊共舉辦了22場活動,計44課時,788人次受益。另外,針對本科生,在大四階段專門開展了本科生畢業(yè)設計講座,共有50人次得到輔導。
3.2.2培訓內容根據培訓內容將講座區(qū)分為4種類型,分別是檢索與利用素養(yǎng)類、科研素養(yǎng)類、工具應用素養(yǎng)類和數據素養(yǎng)類。從表3可以看到,環(huán)境學科文獻資源的檢索與獲取、開題與課題申請前的文獻調研、EndNote文獻管理軟件的使用和統(tǒng)計分析軟件SPSS應用方法是4種類型中選擇次數最多的講座。從年份分布來看,學生每年的關注點也略有不同,除去上述4場熱點講座,2012年學生重點關注學術論文的寫作與投稿,2013年學生關注學科發(fā)展跟蹤、分析和評價,2014年學生關注免費學術資源的檢索與利用、專題文獻的調研與跟蹤,2015年關注專利數據源與檢索方法,2016年學生關注MicrosoftExcel高級應用,同時也關注學術論文的寫作與投稿。對學生選擇的講座主題進行整體分析,在資源檢索方面,學生需要文獻信息檢索、學科發(fā)展追蹤和論文寫作等方面的培訓;在工具使用方面,對文獻管理軟件培訓需求非常強烈,同時,對統(tǒng)計分析軟件也有較強需求。
3.2.3培訓館員開展學科資源相關培訓的館員是學科團隊中的學科館員,要求至少有1年的學科服務經驗,對于學院的相關學科資源有全面的了解。同時,工具類軟件的相關培訓,要求專業(yè)相關的館內老師。
3.2.4培訓成效在培訓反饋系統(tǒng)中,針對系列專題培訓,共有152人反饋,99.34%的學生反饋“培訓對自己的學習和研究有幫助”,其中88.16%的學生反饋幫助很大;96.05%的學生反饋授課教師的講授非常好;90.79%的學生反饋培訓的內容和形式都比較好。關于對未來專題培訓的建議意見,在講座內容方面,學生提出希望增加和專業(yè)相關的檢索、加入更多案例的介紹;在講座形式方面,希望提供同步網絡視頻授課的模式、增加上機操作的練習。
3.2.5框架要素將專題系列培訓匹配框架的要素,資源檢索的相關講座符合“探究式研究”和“戰(zhàn)略探索式檢索”的范疇,培養(yǎng)學生認識到研究是循序漸進過程,同時通過介紹不同的檢索方式和相關的專題數據庫提高學生的檢索能力,實現(xiàn)高質量的檢索。學術論文的寫作與投稿和文獻管理軟件的培訓體現(xiàn)了“信息的價值屬性”。
3.3科研團隊培訓
3.3.1培訓形式基于新生滾動培訓和專題系列培訓,院系的學生對圖書館的資源和服務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同時,通過拜訪教授、聯(lián)絡信息專員、加入院系微信群等形式的學科服務推廣,學院的一些科研團隊提出了進行研究方向相關的嵌入式培訓需求。與科研團隊進行前期溝通后,學科服務團隊定制檢索的關鍵詞并進行課件準備,同時將準備好的資料在課前提供給科研團隊,在科研團隊提前學習的基礎上進行討論式授課,并進行實時解答。
3.3.2培訓內容針對科研團隊提出的具體研究方向,學科團隊量身定制該研究方向科研信息獲取與管理講座,介紹如何進行文獻調研、文獻分析、文獻管理、文獻跟蹤、全文獲取等,具體從構建檢索策略、數據庫檢索方式、專利分類檢索、主題和引用排序、文獻管理軟件、文獻跟蹤軟件、SFX和館際互借服務等方面進行展開。
3.3.3培訓館員對于科研團隊授課的館員要求是資深學科館員,至少有3年學科服務經驗,可以針對某一研究領域完成科研信息的獲取與管理專題培訓。
3.3.4培訓成效目前共嵌入3場科研團隊的培訓,計6小時,共45人受益。雖然人員數量與新生普適培訓、系列專題培訓有較大的差距,但培訓以科研團隊的研究方向為講座主題,能夠深度嵌入科研團隊的研究,為科研團隊的學科前沿探索提供精準的指導,團隊成員反饋認為幫助非常大,該項培訓效果最好。
3.3.5框架要素科研團隊培訓中與框架相匹配的要素為“探究式研究”和“戰(zhàn)略探索式檢索”,培養(yǎng)學生將研究作為開放式探索的研究過程,將信息檢索過程認為是迭代反復的過程,在廣泛的信息源中采用高級的檢索策略獲取所需信息。
4結論
4.1針對不同層次需求,有效開展階段培訓
面向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信息素養(yǎng)教育,學科團隊共提供了35場70課時的培訓,培訓1331人次。根據不同年級、不同研究階段學生的學習研究需求,提供3個層次,即基礎型、拓展型和縱深型不同類型的培訓,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水平。
4.2培訓反饋反映成效,意見建議促進提升
新生普適培訓的良好反饋進一步促進了院系專題培訓的開展。在院系專題培訓中有19.29%的學生給予了反饋,同時反饋結果為99.34%的學生認為對其學習與研究有幫助,表明菜單式的院系專題培訓滿足了學生的需求。科研團隊培訓由科研團隊主動提出,更體現(xiàn)了該項培訓的價值。另外,對講座內容增加專業(yè)檢索、講座形式增加網絡授課等意見建議,為未來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改進提供了一個方向。
4.3框架要素進行匹配,涵蓋其中部分要素
對照框架要素,目前嵌入院系的信息素養(yǎng)教育涵蓋了其中的“信息的價值屬性”、“探究式研究”和“戰(zhàn)略探索式檢索”的部分內容,表明目前信息素養(yǎng)教育與框架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時,當前培訓更多地從學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識技能出發(fā),而對未來學生實現(xiàn)的行為方式沒有有效的考核。
5展望
5.1信息素養(yǎng)框架要素,加強概念深度解讀
對與框架中未匹配到的要素“權威的構建性與情境性”、“信息創(chuàng)建的過程性”和“對話式學術研究”,需要從核心概念、知識技能、行為方式3個方面進行進一步的解讀,實現(xiàn)可查找到權威的信息源、認識到信息創(chuàng)建具有不同的形式、學術對話也是一種學術研究,為未來開展信息素養(yǎng)教育奠定理論基石。
5.2針對學校發(fā)展需求,改進服務方式內容
為實現(xiàn)多學科交叉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學校建立了生命與環(huán)境交叉平臺。面向越來越多的新興平臺,需開展專項培訓計劃,助力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在培訓形式上,實現(xiàn)在線直播、微課程、APP等多種形式,進一步提升培訓效能。
5.3推進科研團隊培訓,助力團隊科學研究
基于科研團隊嵌入培訓獲得的高度成效,未來將進一步加強與科研團隊的聯(lián)絡,為科研團隊的科學研究前沿信息的獲取與管理提供顯性支撐。
作者:申雅琪 范秀鳳 李佩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