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SCI論文作者署名一直是爭論不休的話題,之前在學術界也有搶第一作者、搶通訊作者的新聞,后來又出現了共同一作,共同通訊,而在共同一作中誰排在第一位也是有爭議的,因此就有了SCI共同一作中的第一是不是比第二要好?
共同一作很多單位也是認可的,說明兩位作者的貢獻是一樣的,從理論上來說并不是排在第一的作者就比排在第二位的要好,但是從實踐來看,學校的評獎評優,單位的晉升中還是認可排在第一位的共同一作。
原則上按照定義來說,共同第一作者就是對文章有同等貢獻的作者。但其實大家都知道,同等貢獻太難衡量,因此大家一般默認共同一作中物理排序的第一位要比排序靠后的貢獻大一點。尤其是在國內的評價體系中,共同一作第一位給人感覺就是一作,共同一作第二位就感覺不是第一作者了。所以,共同一作的第二位,只能是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在關鍵的時候可能起不到作用。
在以往的經驗中,有的學校或單位評獎評優時,會根據物理排序計算系數,比如共一排第一系數為1.0,共一排第二只能算0.6的系數。有時候在畢業時候,所有共同一作都可以順利拿到學位,但是在之后發展就業深造中,常常是會被詬病的,排在第二位的共一,不能按照第一作者同等對待,共同通訊作者也是這個道理。
對于通訊作者,往往認為排在最后一位的才是比較重要的,還有人建議按照姓(last name)的字母順序排名共同一作,只要并列第一作者是同意的,而且在文中注明順序是這么產生的就可以,也許這是解決作者順序困擾的一個不錯的方案,但必須也要得到用人單位或者評獎單位的認可才行。
總之現在不僅雜志越來越重視共同貢獻作者的排名問題,在學術界也是高度關注的話題,更多疑問也可以咨詢在線學術顧問,幫助大家在SCI文章中所做的貢獻進一步做出界定。
論文指導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
EI常見問題 >
SCI期刊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