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職銜接主要是為了有效改變高職教育兩個階段互補溝通、各成一體的情況,也能夠使得傳統中高職人才分段培養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得到科學解決。對于電子技術應用專業來講,通過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的科學構建,能夠在課程社會、人才培養實施,以及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養成等方面形成完善統一的整體,促進授課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是電子信息學科的學術刊物,雙月刊 , 國內外公開發行。我們的辦刊方針是:發揮我校的學術優勢,反映國內外高質量、高水平的最新科研成果,體現通信與電子信息特色,擴大學報的影響,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熱心培養學術人才
近幾年,在中高職教育銜接這一教育模式不斷推廣下,中高職院校課程體系銜接上也呈現出了諸多有待解決的問題,不僅不利于中高職學生的學習、發展,也會給各項教育培養工作的開展帶來不利影響。因此,本文就針對電子技術應用專業,對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建設做出了深入分析,希望能夠促進中高職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一、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構架
由于各院校所處區域不同,所以學校服務于地方經濟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也存在一定差異,這些都給中高職銜接培養增加了一定難度。所以,為了使得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的人才培養能夠得到有效銜接,且能夠全面適應不同地域經濟發展提出的各項需求,可以構建技術平臺課程,專業方向課程”課程體系。技術平臺課程著重強調的是要加強學生本專業技術領域通用知識、技能的培養,結合技術應用 行業領域來進行專業方向的設置,加強專項技能培養。技術平臺的課程比較穩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職業知識、技能學習奠定良好基礎,方向課程設置較為靈活。課程的設置與開發也可以結合服務行業崗位技術方面提出的各項需求來進行。這種課程體系結構可以將專業的相對穩定性充分體現出來,不僅能夠使得專業建設、積累上提出的各項基本要求得到充分滿足,也能夠為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以及課程建設與管理等方面創造良好條件,為學生專業培養奠定良好基礎,同時,各學校也可以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特點來進行方向課程模塊的制定,這樣不僅可以為不同區域就業需求得到充分滿足,也能夠全面適應不同辦學基礎條件、相近專業在銜接上提出的諸多要求,真正實現中高職課程的通暢銜接,為學生的學習、就業創造良好條件[1]。
二、課程設置與銜接
通過上述的專業崗位分析,可以明確所需職業能力,結合學生認知規律、職業成長規律,以及中高職不同的培養目標、人才規格,積極引用一體化的設計理念來進行課程設置。
首先,文化基礎課程中,數學、物理是電子技術應用專業學習的重要基礎課程,為了實現中高職課程基礎知識體系的流暢銜接,應適當加強這兩門課程的對接,同時,在高職階段還要適當增加英語視聽實訓課程,促進學生英語水平的全面提升。
其次,專業課程可以進行電工電子、電子測量與維修,電子工藝和智能電子中等核心課程模塊的設置,以此來為電子技術應用專業中高職課程設置、內容的科學分工與銜接提供有力保障。通過對典型電路的分析,以及仿真測試等途徑來促進電子技術相關知識、應用的不斷提升,避免專業基礎課程出現重復情況,也能夠全面適應學生的認知規律。在高職階段,應運用C語言來開展程序設計課程的講解,強調學生必須要達到可以準確、靈活運用單片機來進行電子產品的設計,加強拓展[2]。
再者,針對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來講,應主要以單項技能訓練、校內綜合實訓,以及校外實習等教學環節來組成,對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給予遞進式培養。同時,對于專業技術技能方面,中職階段,應將基本技能、操作技能鍛煉視為主要培養內容,且要完成高級職業技能考核,獲得高級工整。專業技能課程上,要著重以電子產品項目制作為主要載體,通過分析電路、電子焊接組裝等方面的綜合運用鍛煉來培養、拓展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另外,為了更好的實現工學交替,在高中階段,可以增加兩個月專業認知、專業實習,然后安排高職一二年級學生,利用假期來完成,若能夠累積達到兩個月,就可以計兩學分[3]。
另外,除了專業能力的培養之外,在中高職銜接培養過程中,還應注重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入,將創新創業教育視為人才培養方案的關鍵組成部分。
三、結語
綜上所述,針對電子技術應用專業來講,為了促進中高職的科學銜接,應積極構建自身完整,能夠全面適應學生職業素養養成、技術 技能提升,全面挖掘、發揮學生潛能的課程體系,以此來確保中職的相關知識、技能可以在高職課程中得到有效延續,避免出現脫節、重復等問題,真正將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
參考文獻:
[1]張葉茂,莫淑賢,陳小長,凌永航,唐敢.新一代信息技術下高職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J].廣西教育,2017(35):115-117.
[2]邱富軍.基于地方特色的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建設研究——以瀘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17(09):14-15.
[3]徐航.贛州市承接產業轉移背景下應用電子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5(24):20.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