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基于概念隱喻理論,利用語料庫梳理漢語和土耳其語“吃”的隱喻,對比漢土“吃”喻指向。 結果表明:漢語和土耳其語共有 16 種“吃”的概念隱喻,其中“感受情緒是吃”“承受困難是吃”等15 種概念隱喻為兩種語言共有,“獲得性格特征是吃”1 種概念隱喻為漢語特有。 漢語“吃”喻傾向于指向吃者,而土耳其語“吃”喻傾向于指向食物。 該差異的動因是土耳其語為空主語語言,在施事性表達中傾向于忽略吃者所受的影響,而漢語傾向于不省略主語。 可見,隱喻的跨語言差異觀應當將語言因素視為一個可能的動因。 概念隱喻并非全然取決于文化體驗,也取決于使用者的語言結構,土耳其語獨特的句法特征提供了隱喻對比研究的新視角。
[關鍵詞]概念隱喻;土耳其語;“吃”喻;隱喻指向
徐知媛; 房照旭 哈爾濱學院學報 2022-01-20
一、引言
作為人類普遍熟悉的生理現實,“吃”在許多語言中存在非字面或隱喻性語義。 1980 年,Lakoff 和 Johnson 提出概念隱喻理論,認為多樣的隱喻性語義的實質是多樣的隱喻性思維。[1]自此,“吃”喻研究發生了從一詞多義到概念認知的轉向。 在概念隱喻理論框架下,Newman指出,“吃”的概念隱喻具有“指向吃者”和“指向食物” 兩種隱喻指向。[2 - 3] 本研究基于概念隱喻理論,結合“吃” 的隱喻指向觀點,利用語料庫探究漢語和土耳其語“吃”的隱喻,對比漢語和土耳其語“吃”喻的指向,分析漢土“吃”喻變異的動因。
二、相關研究
1. 概念隱喻理論下的“吃”喻
Lakoff 和 Johnson 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指出隱喻不僅存在于語言層面,也存在于概念層面。[1] 該理論認為,隱喻是人利用始源域建構目標域的工具。 始源域中的經驗元素借助概念隱喻機制系統性投射至目標域,而隱喻性的語言是這種投射機制的表現方式之一。 Lakoff 還指出,隱喻的產生基礎是身體經驗,人們傾向于借助始源域中的身體經驗元素理解目標域的抽象概念。[4]根據概念隱喻理論,漢語“吃驚” 的隱喻性語言反映“感受情緒是吃”的概念隱喻,是用始源域“吃”建構目標域“感受情緒”的隱喻性思維。 該概念隱喻基于吃的過程中,吃者受到食物帶來心理影響的身體經驗。 因此,“吃”的隱喻性語義的實質是“吃” 作為始源域建構多樣的抽象概念,與不同的目標域建立隱喻投射。可見,概念隱喻理論為“吃”的隱喻性語義提供了多層次、經驗主義的詮釋方法。根據概念隱喻理論,漢語“吃驚”的隱喻性語言反映“體驗情緒是吃”的概念隱喻,是用始源域“吃”建構目標域“體驗情緒”的隱喻性思維。 該概念隱喻基于吃的過程中,吃者受到食物帶來心理影響的身體經驗。 在概念隱喻理論框架下,許多研究分析了不同語言“吃”的概念隱喻,發現“吃” 喻存在豐富的跨語言變異現象。 例如,“理解是吃”的概念隱喻在南非荷蘭語中存在,而在北索托語中不存在;[5] 再如,漢語關于“吃”的概念隱喻在種類上多于英語。[6]
2. “吃”的隱喻指向
Næss 指出,吃的語義具有向心性。 吃者不僅是動作的啟動者(控制食物),也是動作的空間終點(受食物的影響)。[7]Newman 指出,這種向心性導致了“吃” 的隱喻性語義具有雙重指向性。[2]根據這一觀點,“吃” 的隱喻性語義可分為“食物影響吃者”和“吃者影響食物”兩大類,分別對應“指向吃者”和“指向食物”兩個隱喻指向。 其中,“指向吃者”強調吃者受到食物帶來的生理或心理影響,如“吃拳頭” “吃苦”; “指向食物”強調食物受到吃者的影響,消失或受損,如“ 把他吃得死死得” “ 吃人的封建禮教”。 Newman,Tajlard 等進一步指出,“吃” 的概念隱喻也可根據這一標準歸類。[2,5] 例如, “感受情緒是吃” 概念隱喻基于吃者受到食物影響的身體經驗,因此是“指向吃者”的概念隱喻。 上述研究將英語、南非荷蘭語和北索托語 “吃”的概念隱喻分為“指向吃者” “指向食物” 和“同時指向吃者和食物”三類,這一分類為梳理“吃”的概念隱喻提供了系統性。 基于“吃” 本身語義特征的方式,將作為本研究對比漢語和土耳其語“吃”的概念隱喻的一個維度。
3. 跨語言隱喻變異觀
針對概念隱喻在不同語言的變異現象,Lakoff 和 Johnson 認為所有的體驗歸根結底都是文化性的,即所有的身體經驗都借助于文化體驗得到概念化,而身體經驗是概念隱喻的產生基礎,因此文化差異是概念隱喻跨語言變異的主要動因。[1] “吃”喻研究廣泛采用這一觀點來解釋“吃”喻的跨語言個性。 例如,李娟鵬和張紅指出,中國“民以食為天”的飲食文化是造成漢語“吃”隱喻比英語豐富的主要動因。[6]然而,根據 Deignan 的觀點,不應將隱喻個性全然視作文化性體驗的產物,語言因素也應當受到重視。[8]跨語言隱喻變異研究往往根據認知人類學的定義,將語言視作文化的一部分,而忽略了語言因素在隱喻機制中可能存在的獨特作用,這一觀點得到了 Tajlard 和 Bosman 的支持。 但語言因素在“吃” 喻變異中究竟扮演著怎樣不同于文化性體驗的角色,仍有待考察。土耳其語屬于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 在土耳其語的基本語序中,賓語位于動詞之前,且常常省略主語,這一點與當前“吃”喻研究主要關注的漢語、英語均有較大不同,可能導致“吃” 喻對比未曾關注的隱喻變異現象。 本研究選擇漢語和土耳其語對比,試圖考察語言因素在 “吃”喻變異中的角色。
基于以上討論,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問題:(1)漢語和土耳其語在“吃”喻的種類上存在哪些變異;(2)漢語和土耳其語在“吃”的隱喻指向上存在哪些變異;(3) 如何理解漢語和土耳其語“吃”喻的變異。
三、研究方法
為獲取廣泛、真實的“吃” 喻語料,本研究選擇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CCL)語料庫和土耳其 TS 語料庫(TS Corpus)作為檢索范圍,二者均為大規模語料庫。 為保持選取語料的文體特征具有可比性,分別選擇兩個語料庫的報刊、文學和科技三個類別的語料進行分析。運行 Wordsmith 5. 0,使用“吃”和“ yemek” (吃)在兩個語料庫中檢索,得到有效索引行漢語 127 466 行,土耳其語 78 851 行。 采用隱喻識別程序(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9]從兩種語言的索引行中各識別隱喻性語言 500行, 并 結 合 Kövecses 的 常 見 目 標 域 列 表 和Newman 英語“吃” 的概念隱喻列表,[10,2] 從隱喻性語言中提煉概念隱喻 16 種,即“吃” 作為始源域與 16 種目標域建立了隱喻映射。 其中,體驗情緒、承受困難等 15 個目標域為漢語和土耳其語所共有,而獲得性格特征目標域為漢語所特有。根據 Newman 與 Tajlard 等對英語等語言 “吃”喻指向的劃分表,將漢語和土耳其語共 16種“吃”的概念隱喻目標域分為三組:指向食物(吃者影響食物)、指向吃者(食物影響吃者)、同時 指 向 吃 者 和 食 物 ( 吃 者 和 食 物 互 相 影響)。[2,5]兩種語言 16 種目標域的頻數分布及隱喻指向總結如表 1 所示。
四、討論
1. 漢語中頻數較多的“吃”喻
“情緒體驗是吃”。 吃者在食用的過程中對于食物的味覺、軟硬程度等產生感知,且食用后受到食物帶來積極或消極的生理影響,這些生理現實與情緒體驗帶給人的生理或心理刺激具有相似性,建立“情緒體驗是吃” 的隱喻投射。 漢語的“吃驚” 等語言表達來自該概念隱喻。 該概念隱喻強調吃者受食物(情緒刺激)的影響,而非食物受吃者的影響。 此類隱喻表達在漢語 “ 吃” 喻中占 34. 4% , 在土耳其語 “吃”喻中僅占 4. 00% 。 可見,漢語比土耳其語中“吃”和“情緒體驗”的隱喻性聯系更強。 “承受困難是吃”。 吃者在舔舐、啃咬或吞咽食物的過程中時常遭受食物帶來的物理阻礙,之后也可能受到食物帶來的消極生理影響,該生理現實是“承受困難是吃” 隱喻投射的建立基礎。 漢語的“吃紅牌” “吃閉門羹” “吃零蛋”,以及土耳其語的“ceza yemek”(吃懲罰)等語言表達來自該概念隱喻。 該概念隱喻也強調吃者(承受困難者)受到食物(困難本身,或施加困難者)的影響,而非食物受吃者的影響。
2. 漢語中特有的“吃”喻
“獲得性格特征是吃” 概念隱喻在本研究所涉及的漢語語料中存在,而在土耳其語語料中不存在。 本研究認為這是漢語所特有的概念隱喻。 該概念隱喻基于吃者攝入食物后,得到食物的營養,身體狀態隨食物性質改變的生理現實。 漢語中“吃槍藥” 等語言表達來自該概念隱喻。 顯然,該概念隱喻也強調吃者受食物的影響,而非食物受吃者的影響。
3. 土耳其語頻數較多的“吃”喻
“施加困難是吃”。 食物在吃的過程中受到來自吃者的破壞性影響,形態受損、破碎,這種物理現實是“施加困難是吃” 隱喻投射的建立基礎。 土耳其語的“birbirlerini yemek” (吃彼此[折磨彼此])、漢語的“吃人的封建禮教”等語言表達來自該概念隱喻。 與“ 承受困難是吃”恰恰相反,該概念隱喻強調吃者(施加困難者)對食物(承受困難者)造成的影響,而非食物對吃者造成影響。
“消耗金錢是吃”。 食物由吃者外部轉向吃者內部,狀態由可見、可觸轉變為不可見、不可觸。 這一轉變過程與消耗金錢的過程中資源的轉變具有相似性,是“消耗金錢是吃”的經驗基礎。 土耳其語表達“Koronavirüs borsalarda 28trilyon dolar yedi” (新冠肺炎在股市吃掉了 28萬億美元)、漢語表達“這個無底洞一年要吃掉四五萬元”來源于該概念隱喻。 該概念隱喻也強調吃者對食物(資源)造成的影響,而非食物對吃者的影響。 此類隱喻表達在漢語“吃”喻中僅占 0. 60% ,在土耳其語“吃”喻中占10. 60% ,可見,土耳其語比漢語中“吃”和“消耗金錢”的隱喻性聯系更強。
4. 隱喻指向分析
雖然兩種語言共享大多數關于“吃” 的概念隱喻,但漢語頻數最高的兩種“吃”喻和漢語中特有的“吃” 喻均強調吃者被動地接受食物的影響,而土耳其語頻數最高的兩種“吃”喻均強調吃者主動地對食物施加影響———食物消失或被破壞,而相對忽略吃者所受食物的影響。可見,漢語的“吃” 喻可能以指向吃者為主,而土耳其語的“吃”喻可能以指向食物為主。經過 2 × 3 卡方檢驗,兩種語言與三種隱喻指向組別之間確有顯著關聯(X2(2, n = 1000)= 188. 734,p = 0. 00 < 0. 05)。 漢語更傾向于使用指向吃者的“吃”喻,而土耳其語更傾向于使用指向食物的“吃”喻。根據 Fausey 和 Borodistky,土耳其語屬于空主語語言 ( null subject language, 或 稱 pro? drop language),而空主語語言的使用者在施事性表達中傾向于忽略施事者所受的影響。[11]而漢語與英語等語言類似,在施事性表達中默認不省略施事者。 兩種語言句法性質上的差異導致語言使用者隱喻偏好的差異———土耳其語使用者傾向于忽略施事者所受的影響,因此傾向于使用忽略吃者所受影響(即指向食物) 的概念隱喻。在本研究中,吃者和食物是“吃”的兩個必要的參與角色,這一點是全人類共享、共通的生理現實。 而共通的身體經驗基礎并未導致兩種語言的隱喻全然相似,兩種語言的隱喻指向因為語言差異導致認知風格的差異,從而產生隱喻變異。 可見,概念隱喻不僅以身體經驗作為基礎,也受認知偏好的左右。 本研究證實了Kövecses 的觀點,即概念隱喻并非全然取決于基于文化的身體經驗,也取決于使用者受語言影響的認知風格。[10]
五、結語
本研究基于概念隱喻理論,結合“吃”的隱喻指向觀點,利用語料庫探究漢語和土耳其語 “吃”的隱喻,對比漢語和土耳其語“吃”喻的指向。 研究發現, 漢語和 土 耳 其 語 共 有 16 種 “吃”的概念隱喻,其中 15 種為兩種語言共有,1 種為漢語特有。 “情緒體驗是吃” “承受困難是吃”等概念隱喻在漢語中的頻數較高,“施加困難是吃”“消耗金錢是吃”等概念隱喻在土耳其語中的頻數較高,而“獲得性格特征是吃”概念隱喻僅存在于漢語。 漢語“吃” 的隱喻傾向于指向吃者,而土耳其語“吃”的隱喻傾向于指向食物。 這種隱喻差異的動因是土耳其語與漢語在句法結構上存在差異,導致兩種語言使用者認知偏好的差異。本研究采用漢語和土耳其語對比,探索了在傳統漢英“吃” 喻對比研究中未受重視的隱喻指向問題,并揭示了隱喻變異中語言結構差異造成的影響。 本研究表明:(1) 概念隱喻并非全然取決于文化體驗,也取決于使用者的語言結構;(2) 土耳其語等非通用語種往往蘊含獨特的語言特征,非通用語隱喻可帶來有別于傳統漢英隱喻研究的新視角。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