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風格的翻譯是文學作品翻譯的核心問題,并且是文學作品翻譯成敗的關鍵。文章從語言風格及其可譯性談起,并通過文學翻譯的實例分析和探討了語言風格的翻譯對策問題。
【關鍵詞】語言風格;文學翻譯;翻譯對策 樹人論文發表網
閱讀不同語體的文章,會感受到不同的語體風格。同樣,閱讀不同作家的文學作品,讀者會感受到不同格調或個性的語言,偉大文學家魯迅的語言文白貫通、銳利凝練、形象生動、幽默含蓄、博大精深,而著名作家老舍的語言會給讀者一種口語化的感受,“凝練雋永而又溫婉多諷”。譯出原作的語言風格是文學作品翻譯成敗的關鍵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再現了原作的風格,即保存了原作的生命;反之,無異于斷其生命之源。”本文試圖從語言風格的要領和可譯性談起,通過一些文學翻譯實例,初步分析和探討語言風格的翻譯方法問題。
一、何謂語言風格
“風格”一詞,源于希臘文,意為“雕刻刀”,希臘人對此含義加以引申,“表示組成文字的一種特定方法,或者以文字裝飾思想的一種特定方式”。“在我國,風格的概念最早出現于漢魏,起初稱為‘體’,但不是用來品文,而是用來品人,評價人的體貌、德性和行為特點。”劉勰的《文心雕龍》中的“體性”就是風格的意思。風格就大的方面而言,可以指文學作品的時代風格、民族風格、地域風格;從小的方面講,包括選詞用句,語音節奏,修辭手段等。“每一篇作品有它的與內容不能分開的形式,每一個作者在他的許多作品中,也有與他的個性不能分開的共同特性,這就是‘風格’。”風格是作家在文學創作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綜合性總體特點,它包括作家的思想情感、價值取向和藝術風格。然而,對風格的研究最終還是要集中到語言風格上來。這里所談的風格主要是指語言風格。閱讀一個作家的文學作品,首當其沖感受到的是作品的語言,并且稍加品味,就會得到一個整體印象。若要具體一些,可以從文學作品中的詞匯、句式、典故、語音節奏、修辭手段、篇章結構這些語言現象看出一篇作品的語言特點。因此,語言風格并非什么不可捉摸、虛無縹緲的東西,它是存在的,并且是可以感覺到的。
同時,語言風格和語言內容是密不可分的。作家形成思想、進行創作時,不能一味追求獨特的語言風格,而置自己所要表達的內容和思想于不顧。思想內容要靠恰當的語言來表達,語言是思想的載體;而語言形式要受一定思想的支配,思想是語言的靈魂。另外,語言風格是一種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東西。采用什么樣的語言風格,與作家的世界觀、價值觀、審美觀、生活閱歷、地域環境、文字功底、精神境界等方面有密切關系。正如作家老舍所說:“我就寫不出斗爭比較強烈的戲,因為天性不是愛打架的人,又沒有參加革命斗爭,所以寫起逗笑、湊趣的東西就比較方便一些。我喜歡笑,寫悲劇就不適合。”這也就是法國博物學家兼文學家布封提出的“風格即人格”的觀點,類似于漢語中的成語“文如其人”。因此,要想在文學上取得成就,除了要有深厚的語言功底之外,還要修養品格。經過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給出風格的定義了。“風格就是作家創作個性與具體話語情景造成的相對穩定的整體話語特色。”
二、語言風格的可譯性
語言風格可譯不可譯?筆者的觀點是:語言風格是可譯的,并且語言風格的翻譯是文學作品翻譯成敗的關鍵問題。“古今中外的文學交流史,實際上是一部翻譯史。每個民族都希望把別的民族的具有獨特風格的優秀作品譯介過來,以豐富本民族的文學寶庫,或供閱讀欣賞,陶冶性情;或供創作借鑒,推陳出新;或供批評研究,對比反思。這就是譯出風格的重要意義。”著名語言大師林語堂繼承前人譯論的精華,提出了與嚴復的“譯事三難”大體相符的翻譯的三條標準:“第一條是忠實標準,第二條是通順標準,第三條是美的標準。”其中,“忠實”最不容易達到,如果原作“通順”且“美”,譯文不“通順”也不“美”,自然是不“忠實”;如果原作不“通順”也不“美”,譯文“通順”且“美”,雖然“再創作”進行得很好,卻仍屬不“忠實”。所謂“忠實”,不僅僅是對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的“忠實”,還要“忠實”于與思想內容息息相關的語言風格。對整個文學作品而言,語言風格就好象是人的生命氣息,出入于作品的字里行間。關于語言風格的虛幻說法已經不再盛行,我們接受語言風格是可以認識的觀點,認識的手段便是一些風格標記。劉宓慶(1999)將風格標記分為形式標記(formal markers)與非形式標記兩類(non-formal markers)。由此看來,不但語言風格是可以認識的,而且大多數風格標記是可以轉換的,否則,我們又從何去領略海明威作品的簡潔含蓄、福克納語言的新奇有趣、貼切雋永?因此,語言風格的傳譯是能夠實現的。
翻譯也可以說是一種特殊意義上的寫作,是要通過語言的轉換,進行“再創作”,用另一種語言將原作重新寫出。“這樣的翻譯,自然不是單純技術性語言外形的變易,而是要求譯者通過原作的語言外形深刻地領會原作者的藝術創造的過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體驗中找到最合適的印證。然后運用適合于原作風格的文學語言,把原作的內容與形式正確無遺地再現出來。這樣的翻譯過程是把譯者和原作者合二為一,好象原作者用另一國文字寫自己的作品。”由此看來,譯者要很好地傳達作品的語言風格,首先要能夠輕松自如地駕馭語言,還得恰倒好處,這就是說譯語的選詞造句要恰當。此外,譯者在翻譯文學作品時,要全心全意地去理解作者的心情,要設身處地地去體味作者的生活,要把作者當成自己多年來一直喜歡的戀人。因此,為了準確地傳達一篇文學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內容與風格,譯者得多下功夫,不僅要多讀書,而且要讀各種書,包括哲學、風俗地理、人文歷史甚至音樂、美術,還要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審美境界。在翻譯一個作家的作品時,還必須大量閱讀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盡量做到熟悉他(她)、理解他(她)。正如兩個相戀多年的戀人,彼此心心相印、情投意合,對對方的一言一行都心領神會,可謂“心有靈犀一點通”。譯者和作者的關系也可以達到此種境界。
三、翻譯實例分析與探討
語言風格的傳達最終是要通過語言符號的轉換,因此,在翻譯中先要領會原作的用詞造句、篇章結構、修辭手段等,這就是捕捉原文的風格信息。而且,在轉換原作的語言符號、傳譯原作的語言風格時,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文化差異所造成的各種困難。這就要求我們努力借助各種恰當的語言現象和手段,破譯文化差異,求得原作和譯作在語言內容和風格上的一致。
例文(一):
老黃老了,人稱“黃老”。老啦,沒辦法,吃過晚飯,看了點電視新聞,有些迷糊了,打算洗個臉,泡泡腳,上床尋夢去。
門鈴一聲響,來了客人。從不謝客,禮當接待。忙把襪子穿上,整冠而出。來客紅光滿面,一開口就知道是遠客。他拿出一張名片:“我是S文藝報記者,由X同志介紹來的。來京開會,兼帶訪問在京名人的使命。已拜訪過Z老、J老。”
“我算什么名人,哪能比他們兩老。既來之,則安之。那就請坐,不知要談點什么,請提吧!”
“您叫什么名字?”
老黃嚇了一跳,訪問名人,居然連名字還沒搞清。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