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商業保險發展思路
2000年,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到2012年,我國老齡化人口占比達到9.4%。據聯合國預測,1990-2020年世界老齡人口平均年增速為2.5%,同期我國老齡人口的遞增速度為3.3%,世界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1995年的6.6%上升至2020年的9.3%,同期我國由6.1%上升至11.5%,到2020年我國65歲以上老齡人口將達1.67億人,養老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難題。不管是從國外發達國家經驗來看,還是從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的經歷都說明,應該對養老保障體系作出進一步優化和改變,并適當程度引入商業保險機制。2002年上海友邦保險公司推出面向老年人的友邦永安綜合意外險,出現了中國商業保險的第一個案例。在隨后的幾年間,有了許多家保險公司推出保險產品,但是無論是從種類或是市場普及范圍來看,與我國龐大的老年人口基數相比,呈現出極端的不平衡。
一、我國老年人供養體系現狀及發展趨勢
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經濟發展已經取得了較大成就,但同時老年化進程加快、缺乏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我國目前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經達到了1.8億,對我國老齡化現狀以及以后的發展進行充分研究和了解,這對我們及時制定相應措施和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所謂的老年人供養體系也就是老年人生活經濟來源的組成狀況。在我國1994年和2004年兩次對老年人經濟狀況進行了抽樣調查。根據1994年的調查可以看出,中國老年人的主要經濟來源依次為子女或其他親屬供給(57.1%)、勞動收入(25.0%)、離退休金(15.6%)、社會保險或救濟(1.2%)、其他(1.1%);2004年則分別為45.0%、19.3%、31.5%、2.0%、2.1%。從以上對比可以看出,我國老年人的自給自足的能力已經有了很大提升,不再過多的依賴于家庭成員;而城市的老年人已經將以往主要依賴于子女供養的狀況進行了徹底扭轉;但是從整體上來講,家庭養老仍將在很長時期內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的養老方式。因而當下中國年輕人面臨的問題除了子女教育問題,父母贍養的問題,居住空間問題......同時還要面對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高強度的工作。而當前城市的現狀則是———許多老人現在都處于獨居狀態,因為與年輕人生活節奏,觀念......存在一定的差異,很難融入到一起;而在農村地區,由于資源匱乏,個人發展空間受限,所以通過高考走出農村的學子一般都不愿意再回到家鄉,而是選擇向城市進軍,并隨著農村科技作業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在不斷的增加,而城市化建設進程加快的同時,勞動力匱乏,大量農村人口進城務工,造就了諸多的農村空巢老人,相依為命或孤苦伶仃的生活。上海財經大學相關課題組于2014年對河南、甘肅、安徽、廣東等21個省份537個村的養老狀況的調研結果顯示,盡管有七成農村老人希望能與子女同住或住在子女附近,仍有86.5%的老人對與子女間的關系現狀表示滿意。“流著眼淚說滿意”,成為很多農村老人的真實寫照。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留守兒童與空巢老人不斷的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因為這個基數太過于龐大了?;诋斍暗那闆r來看,因為獨生子女的增加,導致了年輕一代所承受的生活壓力在不斷加大。早在2000年,由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進行的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一次性抽樣調查項目中,也對老年人的養老經濟保障來源選擇進行了意愿調查。調查結果表明,老年人把子女保障作為第一選擇的人數最多,然后依次是自己儲蓄保障、社會保障、商業保障。所以,老年人更期望能夠獲得多支柱的經濟保障體系,而且他們對自身和子女的保障非常重視。這項指標可以說是進行的一項意愿性的調查指標,但是調查群體是老年群體,他們的回答在很大程度上會基于現實的養老保障基礎,因此,也可以作為中國老年人供養體系現狀及發展趨勢的一個參考指標。
二、社會保障覆蓋面低,國家財政負擔重,是加快老年商業保險發展的重要社會基礎
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1.78億,其中農村老年人已超過1億。全國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000萬,其中1200萬生活在農村。據民政部統計,截至2010年末,我國城鄉失能老人總數達到3300萬,其中完全失能老人達到1080萬,約80%的失能老人住在農村。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2011年3月發布的《全國城鄉失能老人狀況研究》報告指出,到“十二五”期末,完全失能老人將達到1240萬,農村有照料需求的占61.8%,農村照料需求增長速度遠高于城市。早在2004年的全國人口抽樣調查就已表明,33.5%的老年人主要依靠退休金及社會保險,其中城市老年人中這一比例達到62.8%,農村僅7.9%。截止到2005年底全國參加養老保險的離退休人員有4367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退休人員3761萬人。從我國經濟社會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不能夠一蹴而就的,還需要走長期、漸漸的發展道路。商業保險所具有的靈活、方便、多投多保、少投少保、不受就業與否、城鄉與否限制的特點使得這部分人將成為老年商業保險的潛在需求群體。從老年人供養體系結構角度來看,雖然當前依靠退休金養老的群體占比不到三分之,但是由于該群體的基數較大并且增速極快,已經為我國財政帶來極大壓力。在1978年時,我國養老金占GDP比例只有0.5%,但到2002年,這個比例已經提升到3.57%,并且在2025-2030年間,比例將達到10%,已經嚴重逼近或將超過“警戒線”。所以,快速發展老年商業保險,能將養老負擔分擔到個人、社會、保險公司上,同時也能大幅減輕由此帶來的財政負擔。
三、老年人個人經濟收入的提高及家庭供養模式的長期存在,是加快老年商業保險發展的經濟基礎
1.我國老年人收入的逐步增多是促進老年商業保險快速發展的經濟基礎。根據調查研究可以得出,在2000年我國老年人的自身經濟基礎相比1994年來說已經有了巨大幅度的提升,較低年齡的老年人主要經濟收入來自于勞動;據2000年對我國城鄉老年的一次抽樣調查顯示,雖然把商業保險作為養老保障的老年人占比最低,但是將第一養老保障選擇為個人儲蓄的占比達到了25.9%,而把個人儲蓄作為養老第二保障的甚至已經達到了61.5%的比例。老年人所儲蓄的主要經濟來源是來自于其工作勞動期間,依照儲蓄目的的不同可以將其劃分為五種類型,這五種類型中主要的兩種類型是應急儲蓄和養老儲蓄,并且這兩種消費儲蓄的主要群體則是老年人。在當前擁有諸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當中,個人儲蓄保險有著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個人儲蓄養老保險也就是個人根據自己意愿選擇機構進行保險辦理的方式,這些機構包括了保險公司、銀行等,雖然說儲蓄具有安全和穩定的特點,但是從近些年的情況來看,國家為了刺激國內消費,對存款利率進行了屢次的下調,并結合通貨膨脹所產生的影響來看,事實上銀行存款的收益基本上是負數。商業保險的種類繁多、發展迅猛,收益比儲蓄高出許多,在出現較大疾病或是事故的時候有極強的保障。所以在個人儲蓄的很大一部分能夠轉化為老年人的商業保險來源。
2.家庭供養模式的長期存在是老年商業保險加快發展的微觀社會經濟基礎。從供養體系發展趨勢可以看出,不管是農村還是城鎮,我國將在今后許多年依然會保持以家庭供養的養老模式。自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來,個人負擔正不斷加重。獨生子女一代已經逐漸步入成年,而以家庭養老為主要養老模式的發展基礎也隨之發生了改變,根據研究顯示,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是建立在平均每一對夫婦有四個子女基礎上的。而近年來我國家庭正朝小型化發展,這對即將步入或已經步入老年的群體來講,產生的老年照料問題越來越突出,步入老年以后,易發疾病,并且疾病周期長,一旦產生疾病將會為其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若老年人能夠得到一部分商業保險的補償,那么對減少家庭負擔、減少子女負擔是十分有益的。此外,從家庭整體來看,不管是對老年人還是其子女來說都能受益。兒女若給父母買一份保險,不但使老年人晚年生活得到經濟保障,事實上也實現了“尊老”;而部分較有經濟實力的老年人為自己買一份保險,能夠在將來為子女減輕負擔。從以上的分析來看,發展老齡商業保險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客觀需要。面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老年人正逐漸成為重要的社會利益群體,他們對各類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也在快速增加并且日益多元,在收入、醫療、服務和護理等方面的保障需求尤為迫切,市場空間巨大,但實際的市場有效供給不足。因此,有必要加快老年商業保險的發展力度,從政府角度來說,應該在稅收方面給予政策優惠;保險公司要加快針對老年人的保險產品的開發與推廣;社會應該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公眾的老年保險意識,為加快老年保險、建立多層次的老年保障體系創造良好的社會及政策氛圍。推動老齡商業保險快速發展,要不斷凝聚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共識,綜合考慮社會承載力、老年人意愿和不同人群的特點,研究相應的扶持措施,讓更多老年人花小錢、辦大事、多受益。要不斷推動老齡商業保險堅持市場化的發展道路,充分發揮政府、社會、家庭、個人多方面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本著廣覆蓋、低利潤、長盈利的原則,研發適應老年人多層次養老、醫療、健康、文化等需求特點的商業保險品種,在老年人自由選擇、自主消費、社會各界積極參與中實現老齡商業保險的繁榮。要不斷拓展符合老年人需求個性化的產品服務,主動適應老年群體消費特征的新變化,在改進管理和服務水平下更大功夫,不斷豐富適應老年人個性化需求的產品和服務,不斷增強理賠的及時性和人性化,實現需求的精準定位和市場的不斷細分。要不斷提升老齡商業保險的品牌形象,確立合理恰當的預期,注重打造品牌形象,注意給予老年人適當的優惠和照顧,在實現保值增值和商業利潤的同時,尋求合理利潤和社會公益的平衡點,讓老齡商業保險成為“銀色產業”的“金字招牌”。
作者:史忠勇 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67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