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濤翻譯語言藝術研究
一、翻譯的主體性問題
1969年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指出,翻譯的真正問題不在于技術,而在于人。列維指出,各國都越來越重視翻譯家的研究,在普遍提倡提高翻譯家的文學和社會地位。皮姆也曾指出,在翻譯史的研究中,我們應該注重翻譯家的研究,做到以人為本。哈提姆和梅森也強調,譯者的角色是協調人,在動態的交際過程中,譯者處于中下地位。美國的翻譯理論家道格拉斯•羅賓遜提出譯者是作者的化身,也就是譯者如同作者,同樣具有主體性。在現代闡釋學的基礎上,1975年,著名英國翻譯理論家喬治•斯坦納提出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當具備的四個步驟,即信賴、侵入、吸收、補償。實踐證明這四個步驟無不展現著譯者的主體作用,同時也告訴我們,對翻譯家的研究仍是不可忽視的。我國對翻譯家也有了比較系統的研究,自上世紀80年代至今,約30年中對翻譯家領域的研究也逐漸形成體系。張威廉在《怎樣提高我們文學翻譯的質量》一文中說到,普列漢諾夫曾用最通俗的語言表達了翻譯者在整個翻譯過程中的重要性,作為翻譯的主體,譯者要通曉所要譯出的語言,通曉所要譯成的語言,熟悉所要譯的作品中所處理的事物。楊武能明確提出翻譯的主體性問題,他指出翻譯首先是人的翻譯,翻譯的作品,讀者和原著這幾個方面的鏈接點就在于譯者,譯者作為一個主體,可以說有著在整個創作活動和信息傳輸過程中處于樞紐和核心的地位。楊麗華的《中國近代翻譯家研究》介紹了翻譯家嚴復、梁啟超、林紓、馬君武的生平譯事,并對其翻譯的片段做出了賞析,而且對其譯論進行了闡釋。郭著章的《翻譯名家研究》整理了郭沫若、林語堂、徐志摩、茅盾、錢歌川、蕭乾在內等名家的譯事年表及翻譯見解。
二、對于滿濤的研究現狀
對于滿濤先生的研究目前還僅限于國內,且寥寥無幾。顧征南先生在文章《懷念著名翻譯家滿濤》中簡單地介紹了滿濤的文學之路及滿濤的部分譯作,對擁有如此才華,卻在1955年的那次大災難中遭災,最后落寞而逝的滿濤先生,表達了無限憐惜。樓適夷曾在紀念滿濤的文章中寫道:“滿濤這青年,他不大會高談闊論,議論風生,常在會中,半開著嘴,笑嘻嘻靜聽,不時還往前后門口望望風??墒菚芭芡韧ㄖ?,會后分配他工作,他無不勤勤懇懇,按時完成……”“他譯別林斯基,譯果戈理,以翻譯家出名,實在他寫文章,又好又快……他身體不好,有時白天不足,還得熬夜,一次竟然昏倒?!钡沁@樣一個低調的人,竟然遭到迫害。雖然“此時,組織上正式宣布,滿濤問題,徹底平反。但滿濤自己卻聽不到了!”由于“四人幫”的迫害,滿濤心中憋悶,被壓得喘不過氣來,突然病危,而溘然離世。王元化作為滿濤先生的親戚、摯友、知己,陪滿濤走過了人生最后一段路。王元化在給陳冰夷信中說到,“一旦人天兩隔,我就失去了心上最寶貴的那一部分?!薄拔沂チ艘粋€兄長,一個友人,一面可以照出我的靈魂,使我不敢妄為、促我上征的鏡子。這損失太大了,這是無可彌補的啊。”在一九九四年九月二十日的日記中寫到,“我曾用《安娜•卡列尼娜》的書前題詞‘申冤在我,我必報應’來概括書中的中心主旨,這是一種機械觀點??上M濤已無法知道了?!边@其中囊括了多少遺憾。陳殿興在其文章中說,“我們不能不為滿濤這樣一位杰出的優秀翻譯家過早的去世感到惋惜,同時也不能不感到后來者責任的重大?!痹谌藗兯鸭馁Y料中,在談及滿濤先生翻譯特點之時往往一筆帶過,沒有做過比較系統、全面的介紹,滿濤本人亦從未確切提出過翻譯理論。
三、語言藝術的研究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在某種程度上講,語言本身就是藝術。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在《語言論》一書中給語言以崇高的評價:“語言是我們所知道的最龐大最廣博的藝術,是世世代代無意識地創造出來的無名氏的作品,像山岳一樣偉大。”“每一種語言本身都是一種集體的表達藝術?!闭f明語言具有美質,具有自己的審美性能和美學表現。劉勰在《文心雕龍-練字》中說:“心既托聲于言,言亦寄形于字,諷誦則寄在宮商,臨文則能歸字形矣”。《文心雕龍-物色》篇說:“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婉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王臻中、王長俊在《文學語言》中論述較為全面,對文學語言的定義、特性、社會屬性、風格進行了闡釋,對文學語言的創作和運用進行了探討,對敘事、抒情、戲劇等體裁的文學語言特色進行了深入的剖析。李潤新在《文學語言概論》中總結了一些前人對于什么是文學語言的定義,闡述了自己對文學語言的觀點,認為文學語言是文學家用以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具有具體感性的特點,這就構成了文學語言必須具有形象性的基本特性。雷淑娟在《文學語言美學修辭》一書中指出了語言文字美丑的相關要素,對文學語言節奏美、意象美、模糊美的美質構成及其呈現進行了研究、剖析、論說。在文學語言中運用多種語言素材、多種語言手段把所要表現的題旨、情境突出地表現出來的那種適切性。白春仁《文學修辭學》一書闡述了文學作品的結構層次包括辭章、形象、涵義、作者,四個層次的外部聯系,審美與四層次之間的關系,文學語言的地位,在音調、句法、詞語、章法平面的藝術功能,語言藝術的運用,語言與形象的關系,并舉例進行了分析,通過分析語言進而領會藝術形象。因此,分析作品中語言的藝術是十分必要的。萬志全在《藝術化語言》中指出“藝術語言”一詞在20世紀90年代被借用到語言學上來,但這種借用不是很縝密,所以還是“藝術化語言”比較穩妥。探討了藝術化語言的定義,并對藝術化語言進行了簡單的鑒賞。讓我們看到研究藝術化語言的意義,較之于一般的文學語言,能更廣闊地開拓想象,開辟解脫生存困境的新途徑。向新陽在《文學語言引論》中說明了語言、文學、文學語言的關系,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語言是構成文學作品的基本材料。指出了文學語言———美的語言,文學語言的藝術加工和運用體現在聲韻的調配、詞語的修飾、詞序的變化、句式的選擇上。
結語
從此基礎上可以看出,目前學界內對滿濤先生作品的研究并不多,這與其地位和作用是不相稱的。對滿濤先生的翻譯語言藝術研究,在國內仍然處于初探階段。
作者:田金慧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斯拉夫語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67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