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背景下區域生態文化發展
引言低碳經濟被認為是人類社會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信息經濟之后的又一次劃時代的革命浪潮。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發展低碳經濟、培育生態文化、建構生態文明成為新形勢下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明確要求。2015年5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公布《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堅持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堅持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重要支持”,“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弘揚生態文化”。低碳經濟背景下的生態文化建設被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支撐。如何解讀低碳經濟背景下的區域生態文化新內涵、建構生態文化發展的推進體系、探尋生態文化發展的有效路徑,成為區域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區域生態文化推進現狀與問題分析
區域實踐層面,到目前為止,全國有福建、浙江、遼寧、天津、海南、吉林、黑龍江、山東、安徽、江蘇、河北、廣西、四川、山西、河南、湖北等16個省正在開展生態省、生態市縣、生態鄉鎮建設,生態文化建設在各地的生態省建設過程中成為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化建設已經取得初步成效,生態創建示范工作成績顯著,生態文化氛圍日益濃厚,生態文明意識不斷增強。但是,因為生態文化的區域差異性特征、演變性特征沒有被關注,在具體實踐層面上缺少區域生態文化建設的系統化研究,各地區存在生態文化建設“認知不足”、“體系缺失”“、主體缺位”的情況。
(一)認知不足
據2014年環保部發布的首份《全國生態文明意識調查研究報告》顯示,我國公眾生態文明意識呈現“認同度高、知曉度低、踐行度不夠”的狀態,公眾對生態文明建設認同度、知曉度、踐行度分別為74.8%、48.2%和60.1%。生態文明知識的普及度不高,呈現“了解率較高、準確率較低”的特點。另外,經濟與文化水平對生態文明意識的影響較大。東部地區的知曉度、踐行度要比中西部高,但認同度不如中西部;被調查者文化程度越高,知曉度越高,但認同度、踐行度卻不高;城市居民的生態文明意識明顯高于農民。生態文化的認知不足是導致生態文明意識傳播不暢的重要原因。公眾對生態文化的認知更多的是專家研究的專業詞匯,生態文化并沒有本土化、規范化、通俗化,導致公眾對生態文化的認知不足。
(二)體系缺失
區域生態文化的發展并未形成系統化的建設體系。根據各區域生態文化推進的經驗,生態文化的理念與生態安全、生態產業、生態景觀的融合度并不高,沒有一套成熟的實踐體系,將生態文化的培育內嵌到具體的生態建設中,對于生態文化的引導與文化自覺性的培育意識不足。整體提升社會生態文明意識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生態文化的培育并非是孤立的,整體提升社會生態文明意識,必須按體系逐步推進。
(三)主體缺位
2014年環保部發布的首份《全國生態文明意識調查研究報告》指出,公眾生態文明意識具有較強的“政府依賴”特征,被調查者普遍認為政府和環保部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主體。這也間接反映出,我國生態文化建設的主體主要是政府,多元參與機制尚未形成。政府、企業、NGO是生態文化發展中的主要參與者,目前,生態文化培育的主導者偏重于政府,企業、NGO在生態文化的傳播與培育中尚未發揮應用的作用。
二、低碳經濟背景下區域生態文化發展策略建議
(一)萃取區域生態文化,引導公眾文化自覺
如何使公眾深入理解生態文化內涵、確立生態文化理念,從而內化為生態文明的具體行動,是生態文化建設應該首要解決的問題。區域生態文化的界定將為強化區域社會生態文明意識奠定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導向。隨著低碳經濟的發展和區域差異特征的顯現,生態文化理論應從最初的人類學角度研究逐步關注生態文化的時代演變、區域差異特征。為了使公眾對新時期的生態文化進行有效認知,生態文化的內涵應融入這兩種特征。基于此,低碳經濟背景下區域生態文化內涵界定應該遵循以下原則。一是萃取區域生態文化特色。結合區域特色文化,如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等,提煉區域內被廣泛認知、公眾易于接受的生態文化。二是融入低碳經濟理念,在萃取區域特色文化的基礎上,挖掘“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的文化基礎。三是結合區域發展規劃,對不同地區、不同城市進行生態文化理念的整合,提升生態文化自信和自覺,增強生態文化的引導力。在具體操作方法層面,還要力求通俗化與規范化。通俗化要求集聚生態文化的集體智慧,創新公民參與的機制,搭建公眾參與的平臺,群策群力、集思廣益,進行生態文化的萃取研究,規范化要求生態文化細化為易懂、易記的規范性道德操守,便于政府、企業、公民強化生態文化與自覺行為的一致性。
(二)建構低碳實踐體系,融入生態文化培育
在與浙江省相關部門進行的生態文化合作研究中課題組曾提出,在實踐層面,生態文明建設可以用“生態文明階梯”來表示,分為四個層次———生態安全、生態產業、生態景觀和生態文化。生態文化處于生態階梯的最高層,并作為其他形式生態文明建設的護欄。生態文化建設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也是實踐的過程。低碳經濟的背景下,可以以氣候變化、低碳經濟為載體,融入生態安全、生態產業、生態景觀和生態文化的建設過程,在此基礎上,生態文化在低碳背景下不斷內化。生態安全層面,氣候變化涉及到生態安全,全球變暖,已經逐漸開始對我們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影響。氣候變化的影響下,我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土地荒漠化加劇、極端氣候事件趨強趨多,自然災害頻發、甚至影響生物安全問題。生態安全處于生態文明階梯的最底層,關乎公民切身利益。在生態安全領域融入低碳經濟、氣候變化的影響,普及生態文化,會極大地激發公民的參與熱情。生態產業層面,與低碳經濟相關的產業,有綠色農業及食品加工業、環保產業、新能源產業、低碳科技服務業等。在低碳產業發展的全過程中,針對生產者和消費者,強化生態文化的溝通機制、反饋機制、監督機制等等,可以有效提升生態文化的普及效率。生態景觀層面,低碳經濟背景下的生態景觀體現出更加健康、節約、可持續的景觀發展目標的追求。可持續的環境倫理貫穿于景觀構成環節,能夠在城市景觀布局、生態文化塑造、低碳行為引導上最大限度的與公眾的生態文化意識提升相契合。結合區域發展,政府可以出臺相關優惠政策,激發公眾了解生態景觀知識、參與生態景觀保護的熱情,最大化發揮生態文化對生態景觀的認知與保護、生態景觀對生態文化的促進與提升作用。如建設低碳生態旅游產業、低碳休閑度假基地等。
(三)發揮優勢群組輻射效應,實現群組互動協同
發揮群組作用是《21世紀議程》的重點內容,亦是培育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明的必循路徑。這些群組主要包括政府、企業、NGO(非政府組織)。按照不同的角色又可細分為決策者、企業管理者、社區、學校、家庭、婦女、農民等。以往區域生態文化建設中側重于對傳統群組、單一群組的集聚宣傳、培訓教育,相關部門已提出了大量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對策,在某些區域已取得豐厚的實踐經驗,更多的關注到了“點”的集聚。但是,如何更有效的發揮群組輻射作用,架構暢通、有序的生態文明意識之“網”,迫切需要關注、群組互動的協同效應兩個關鍵問題。發揮優勢群組輻射效應。國外生態文明建設經驗表明,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的提升與NGO組織的活躍程度密切相關,環保NGO組織是傳播生態文明重要的群組。應充分利用區域優勢,創新政策環境,加大扶持力度,打造環保NGO品牌,使其成為區域提升生態文明意識、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亮點。在民間資本活躍、參與熱情高、創業氛圍濃厚的地區,具有發展環保NGO的良好環境和基礎,切實加以引導,充分挖掘各種社會資源,使環保NGO組織盡快找到自身的作用空間,將有助于激發社會活力,加大群組輻射作用、帶動作用,將成為社會生態文明意識提升的強有力的推動力量。政府應該努力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如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簡化審批手續等措施,激活環保NGO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輻射作用。發揮群組互動協同效應。群組具有共同的生產、生活意識形態,是生態文明意識集聚、傳播、提升的關鍵節點。點點成線,線線交互,發揮不同人群或組織在生態文化建設中的集聚與輻射作用,是架構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網絡的根本路徑。建立政府、企業、NGO、民眾的生態文化互動體驗交流機制,可以借助互聯網思維,創新互動平臺,完善公眾參與制度。如及時準確披露各類環境信息,健全舉報、聽證、輿論和公眾監督等制度,構建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體系;完善環境影響評價中的公眾參與,增強公眾參與程度等。
作者:劉麗莉 單位:東北財經大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60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