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低碳建筑市場推廣方法研究
1低碳建筑市場發展現狀
對于低碳建筑的概念,自2010年起就得到了廣泛的研究,但當前低碳建筑市場的發展仍然處于初步推動階段,具體表現為市場開發以及需求動力不足。
1.1消費者購買動力不足
相關調查顯示,對于低碳建筑這一概念,大部分消費者都表示不太了解。在對其概念進行解釋后,有80%的受調查消費者表示在購買房屋時會考慮低碳因素,但卻會由于價格過高而放棄購買。由此可見,當前低碳建筑市場有一定的需求量,但購買動力不足。主要由于低碳建筑的初始價格較高,而很多消費者在無法清晰認識和判斷低碳建筑的后期效益的情況下,選擇了購買普通建筑。因此,當前購買低碳建筑的消費者還比較少,多為收入較高以及教育水平較高的人群。他們對于價格的敏感性相對較低,且對低碳建筑了解更多。
1.2開發商開發動力不足
開發商是利益驅動的經濟個體,考慮較多的是產品的盈利情況。目前的低碳建筑建設成本高于普通建筑,加之巨大的開發成本,導致開發低碳建筑的風險較大。并不成熟的低碳建筑市場以及較大的開發風險,導致目前進入低碳建筑市場的開發商數量還比較少,多為風險承受能力較大以及社會責任感較強的大型企業。
2低碳建筑市場推廣遲緩的原因分析
2.1消費者進入低碳建筑市場障礙分析
消費者是否選擇購買低碳建筑主要是由他們對價格的承受能力、對低碳建筑效益的判斷以及市場上低碳建筑信息獲取程度決定的。當前消費者進入低碳建筑市場面臨以下障礙。
2.1.1低碳建筑價格較高
從消費者的需求角度來看,據研究表明價格是影響消費者低碳住宅購買行為的重要因素,且5%的溢出價是低碳住宅消費者對價格滿意與否的中界值。消費者在購買建筑時考慮較多的是初始的價格貸款利率等,而當前低碳建筑的售價一般會比普通建筑高出20%左右。以一套90m2的住宅為例,若普通住戶售價為8000元/m2,則購買同面積的低碳建筑將需要多付144000元。相對較高的售價導致消費者轉而選擇普通建筑。
2.1.2消費者對低碳建筑的效益不了解
相關調查顯示,有81.4%的消費者對低碳建筑不甚了解;在夏熱冬暖地區(如南方空調高能耗區),這一比例甚至超過了90%。公眾對于低碳建筑的效益了解不夠導致無法正確衡量普通建筑與低碳建筑的差別,也無法預見到低碳建筑所帶來的能耗節約以及生活舒適度增加等優點,從而阻礙了他們對低碳建筑的選擇。
2.1.3低碳建筑信息不對稱
當前對于低碳建筑并無標準的認證方式,消費者在進行選擇時缺乏明確的信息對建筑本身的特質進行說明。此外,很多開發商往往以低碳建筑為噱頭,并不能真正實現低碳建筑的要求。低碳建筑市場信息不對稱導致消費者無法合理對建筑進行預估和判斷,從而阻礙了他們購買低碳建筑。
2.2開發商進入低碳建筑市場障礙分析
開發商是否進入低碳建筑市場的決策主要由銷售風險、開發成本和企業自身社會責任感決定的。當前開發商進入低碳建筑市場主要面臨著以下障礙。
2.2.1開發低碳建筑銷售風險大
由于當前低碳建筑市場尚未成熟,消費者購買低碳建筑的信心較弱,而開發商關注較多的是房屋的銷售情況與市場反應,由于開發低碳建筑的市場風險較大,導致開發商選擇建造普通建筑。
2.2.2低碳建筑的開發成本高
建造低碳建筑需要采用許多低碳化的技術,由于當前低碳建筑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很多低碳技術的應用將會帶來初期成本的增加。一般而言,建造低碳建筑的成本會比普通建筑高出10%左右。面對較高的初期成本,很多開發商為了資金的合理運用與快速回收,會選擇開發普通建筑。
2.2.3開發商社會責任感不夠
低碳建筑碳排放量的減少與能源的節約,能夠產生保護環境的效益。在缺乏政府合理分擔的情況下,低碳建筑的額外環境效益需要開發商來買單。然而開發商主要考慮企業的盈利狀況,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往往不夠關注。由于開發商的社會責任感不夠,一定程度上導致其放棄開發低碳建筑。
3低碳建筑推廣方式
針對以上兩大主體進入低碳建筑市場的障礙,綜合考慮低碳建筑市場的各類相關參與者,從政策引導、金融支持、輿論影響、運營商參與以及技術支持等方面研究低碳建筑市場的推廣方式通過為低碳建筑開發商提供一定稅費減免,后期建設經濟獎勵以及低碳標識獎勵等方式,提高開發商的低碳建筑建造意愿,實現低碳建筑的推廣。
3.1加強經濟激勵與政策引導
為了平衡和減少消費者與開發商對低碳建筑承擔的成本,政府可以通過經濟激勵的方式對兩者進行促進。政府的經濟激勵包括稅費的減少以及直接的經濟獎勵。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低碳建筑的增量售價,政府可在購買階段分擔消費者支付的增量成本,通過提供一定經濟獎勵及其他政策優惠,激勵消費者的購買。對于開發商,就現階段而言,由于低碳建筑市場還未成熟,因此需要政府進行一定的政策引導。
3.2制定低碳建筑評價標準并頒發低碳建筑標識
目前,我國尚沒有一套完整而成熟的低碳建筑評價方法,需要制定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合理的評價方法,并為達到要求的低碳建筑頒發低碳建筑標識。這樣一方面能夠對低碳建筑的市場進行規范化管理,引導開發商按照評價要求合理開發低碳建筑,另一方面也能通過低碳建筑標識為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進行引導,為消費者提供充分的低碳建筑信息。
3.3利用媒體輿論進行引導
由于消費者所接受的教育水平,文化背景不同,其對低碳建筑的理解及預期效益存在很大的差異,進而導致其消費行為上的差異,消費者的決策很大程度取決于消費者對低碳建筑效益的預期。通過有針對性地加強低碳建筑宣傳,如網絡傳播、社區講座、廣告宣傳等方式增加消費者對低碳建筑的認知,通過實際數據向消費者展示低碳建筑的優勢及其后期的運營收益,能夠很大程度上普及低碳建筑知識,增強消費者的購買信心。
3.4加快低碳建筑技術的發展
低碳建筑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相關技術的發展,這些技術的開發以及產業化的發展一方面能夠提升低碳建筑的實際運營效果,另一方面也能通過批量化的生產降低低碳建筑的成本。當前,應該積極加快自主低碳建筑技術的研發工作,主要包括相關的低碳材料、低碳施工技術以及低碳設備等。通過低碳技術帶動低碳建筑的產業化發展,降低建筑開發成本。
3.5加強金融機構的支持
金融機構主要指市場上的各類銀行、保險公司、信托公司等。低碳建筑的開發成本較普通建筑有所增加,銷售價格也隨之增加,因此需要金融機構的支持。可以從貸款利率,優先滿足低碳建筑的信貸需求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分攤消費者的購買成本以及開發商的開發成本,降低開發風險。金融機構的利率和貸款優先順序的調整需要受到政府宏觀調控的影響,因此政府對金融機構的政策引導也是必不可少的。
3.6促進開發模式的創新
政府可積極推進低碳開發模式創新,將開發商職能延長至運營階段。開發商除了進行低碳建筑的開發,還負責低碳建筑的運營,運營可采用自營或外包的方式。這一模式下,在銷售階段開發商僅向消費者收取普通建筑銷售價格,而將增量成本通過后期的運營收益逐漸回收。這樣既能促使開發商積極通過技術及管理手段實現運營期收益,又能分擔消費者在購買階段的成本。
4結語
當前我國低碳建筑市場的發展尚比較緩慢,低碳建筑市場的推廣主要應從減少消費者和開發商的進入障礙的角度進行。在推廣初期,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引導,同時輔以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技術開發企業的技術支持,媒體的輿論影響,以及運營企業的管理與利益分享。在后期市場培育完善以后,則可以主要依靠市場的力量自發促進低碳建筑的發展。
作者:何晨琛 王曉鳴 趙國超 吳晶霞 單位:華中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54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