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態環境污染現狀及保護對策
1新疆農業生態環境污染現狀
1.1農田廢舊地膜污染
為了克服淡水資源短缺和土壤鹽堿化等制約農業生產的瓶頸問題,新疆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推廣應用了農用地膜覆蓋種植技術,先后推廣了全膜雙壟溝播、膜下滴灌、半膜覆蓋地等多種農用地膜覆蓋技術。目前,地膜覆蓋種植已經成為旱作農業區農作物高產穩產的關鍵技術。由于地膜覆蓋技術在應對農業自然災害、擴大農作物的種植區域以及提高作物產量等方面的效果明顯,過去30余年以來,新疆農用地膜的使用范圍和使用面積得到迅速增加,由1982年僅666.67hm2,到2012年已達到313.33萬hm2,占總播種面積的75%以上,年地膜總用量達18.5萬t,但與此同時,土壤耕作層地膜殘留量也在逐年遞增,據統計,新疆農田已累計投入農用地膜逾300萬t。由地膜造成的農田“白色污染”也在逐年加重,社會關注度越來越高,進而影響到新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日趨嚴峻的地膜污染,嚴重威脅耕地健康,影響農產品產量和質量。2013年全區農作物覆膜面積已達312萬hm2,占總播面積的70%以上,年使用地膜總量18.5萬t。土壤耕作層地膜殘留量達252kg/hm2,其中部分棉田耕作層中殘膜量已達268.65kg/hm2,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5倍。
1.2農產品產地重金屬污染
新疆地區礦產資源豐富,有色金屬開采、冶煉歷史較長,部分區域土壤重金屬污染已有顯現,已逐步威脅到新疆地區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而農產品產地安全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前提和重要內容,關乎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農業高產增效。2012年起,利用國家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普查項目,對新疆地區主要農產品產地布設土壤樣點14786個,進行了5種重金屬污染的普查工作,已經發現一些地區農產品產地重金屬超標情況。
1.3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隨意排放
新疆農村畜禽養殖業逐漸走上了規模化道路,其產生的畜禽糞便等污染物隨意排放,對大氣、水體、農田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壞,嚴重破壞了農業生態環境。此外,法律在農村地區適用弱、農民環境保護意識淡薄、資源開發方式粗放、農業生產結構不合理是導致新疆地區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的又一方面的因素。
1.4工業“三廢”污染
新疆地區每年排放的工業廢水、廢氣和固體物排放量逐年增加,給農業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尤其近年來,農村鄉鎮企業迅速發展,其中一些企業環境保護意識差,技術含量低,對于農業生態環境的破壞更是雪上加霜。
2原因分析
2.1工作資金短缺,保護不力
新疆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處于起步階段,工作周期性長、任務重、區域性強,要研究和加強管理的課題多,但資金短缺。新疆是少數民族邊境地區,地方財政困難,同時,農業生態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但由于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經費投入嚴重不足,使工作難度加大,不利于各項工作的開展。
2.2體系不完善,技術支撐不足
新疆大部分地州和縣市都沒有專門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機構,缺少整體布局和規劃,缺乏相應的工作管理制度及程序,專業技術人員、科技支撐能力、基礎設施等投入嚴重不足。相關部門間沒有建立起有效的配合機制,給環保工作帶來困難。
2.3重視程度不足,認識有待提高
盡管各地在不斷宣傳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但仍表現為思路不清,措施不配套,有些人認為新疆地大物博、農業生態環境良好,安于現狀,缺乏憂患意識,導致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緩慢,日常監管工作難以開展。
3新疆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3.1完善管理體系,加大執法力度
加強基層機構能力建設,建立多層次、多形式的監督機構和監督機制。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能力,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有其自身的特點,需要采取相對獨立的防治措施。我國還沒有建立起專門針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行之有效的監管體系和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農業生態環境污染。因此,建議加快完善、制定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使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突破法律制度缺乏的瓶頸,進入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
3.2爭取多方支持,加大資金投入
鼓勵單位和個人參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多渠道籌集資金,建立穩定的投入機制。地方政府要隨著財力的增強,不斷加大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各級人民政府要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
3.3探索和建立公眾參與機制,強化宣傳教育
建立基層宣傳教育專業隊伍,加強基層機構的宣傳教育設施建設,充分發揮主流媒體在宣傳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作用。突出宣傳國家相關法律法規,重點提高科研人員、直接從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開發活動的基層群眾的遵法和守法意識,增強保護與持續利用農業生態環境的自覺性。
3.4提高人員素質,加強科學研究
通過各種機制,培養大量科學及相關專業技術人才。提高政府部門決策層人員素質,培養和充實大量優秀的基層管理人才。重點開發防治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各類技術,加強部門、機構和項目間的信息溝通和協調。
作者:蘇海英 秦曉輝 候洪 周明冬 單位:新疆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站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53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