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還林背景下農戶生態農業研究
一、分析框架、變量選擇與數據來源
1.理論分析
在退耕還林政策背景下分析農戶的生態農業生產方式采用行為,本質上就是研究農戶的生產決策行為。傳統的農戶理論認為農戶的生產決策目標就是單純的利潤最大化,而現代農戶經濟理論認為農戶的生產決策目標可能是多元化的,而且這些目標還有可能因為經濟與社會發展、政府政策等外部因素而變化。因此研究轉型時期中國農戶的生產決策行為需要結合當前中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必須承認農戶的生產決策行為應該是合乎理性的,但我們不能狹隘地理解農戶的經濟理性,而應該是將農戶個體諸如利他、追求社會認同等基于社會偏好和私人的利己性偏好二者共同放進農戶個體行為的效用函數中。綜合已有的研究,本文認為當前中國農戶的農業生產決策主要考慮三個目標:利潤最大化、規避風險、減少家庭勞動力投入,不同農戶對這三個目標的權重也不一樣;而其主要約束條件則為土地面積、水利條件、勞動力數量、資金投入以及政府政策等。理論上我們可以據此建立數學模型來研究農戶的生產決策行為,然而現實中的中國農戶大多并不具備實際量化決策的能力,他們的生產決策主要憑經驗與直覺,同時也兼顧其他農戶的示范以及政府政策的引導與限制。因此本文將主要基于計劃行為理論,在完整的理論分析基礎上,利用實地調研數據,建立計量經濟模型來分析退耕還林地區農戶的生態農業生產方式采用行為。計劃行為理論(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由Fishbein和Ajzen于1988年最早提出,該理論認為個人行為不完全取決于個體行為態度和行為規范,同時受到外界資源條件的約束。目前計劃行為理論已發展成為較主流的關于行為內生影響因素的理論模型,被廣泛應用于消費者行為、生產決策行為以及健康行為等研究領域。農戶的生態農業生產行為是農戶有計劃的行為決策,因此計劃行為理論也適用于解釋退耕還林地區農戶對生態農業生產方式的采用行為。計劃行為理論認為,個體擁有的與行為相關的信息可能會形成認知,認知將形成行為態度,同時個體對信息的處理會形成信念(包括行為信念、規范信念、控制信念),這些信念在一定的時期和環境下只有極少的信念會被個體獲取成為突顯信念,突顯信念將決定個體的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行為。行為態度是個體對執行某一特定行為的認知與評價,主觀規范是個體在決策某一特定行為時所感受到的外界壓力,它反映了重要他人、團體或制度等對個體決策的影響力,知覺行為控制則是個體感知自己在執行某特定行為時的難易程度和可控能力。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是決定個體行為意向的三個主要變量,行為態度越積極,重要他人、團體或制度的支持越大,知覺行為控制越強,個體的行為意向就越強烈,反之則越小;準確的知覺行為控制也可以直接預測行為發生的可能性。個體是否執行某種行為受到個人能力、機會以及資源等條件的制約,在上述條件充分的情況下行為意向將直接決定行為。基于上述理論,結合本研究的需要,本文將農戶生態農業生產方式采用行為的影響因素分為三類:第一類因素是農戶戶主的個人特征和家庭勞動力配置情況,主要包括戶主的年齡、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非農就業程度[13]。戶主會根據自身所具有的教育水平、生活閱歷、農業生產經驗以及家庭勞動力配置狀況對發展生態農業的利弊進行評估,從而形成對生態農業的行為態度;另一方面,農戶的勞動力資源稟賦、土地資源稟賦、農業生產經驗等將是農戶考慮是否采用生態農業生產方式的促進或阻礙因素,從而形成知覺行為控制。第二類因素是政府相關政策,在本研究中主要指退耕還林政策、農技培訓以及其他政府支持政策,其中退耕還林是一種強制性政策,對農戶而言就是主觀規范,作為重要的外界行為控制變量,它還會影響農戶對于生態農業的認知;農技培訓以及其他政府支持政策可以幫助農戶有效規避生態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從而會讓農戶更加傾向于采用生態農業生產方式,由此形成較強的知覺行為控制。第三類因素是農戶的相關認知水平,如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注程度、對生態農業的認知水平。如果農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越關注、對生態農業的認知水平越高,則其愿意采用生態農業生產方式的可能性就越大,由此形成行為態度;另一方面農戶對生態農業越了解,他會覺得采用生態農業生產方式越容易、越可控,因此農戶對生態農業的認知還將形成知覺行為控制。以上三類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從不同角度影響了農戶采用生態農業生產方式的行為意向,進而影響了農戶的生態農業生產行為。
2.變量選擇
根據前文理論分析,本文具體選擇如下變量:因變量為農戶對生態農業的采用行為,自變量包括戶主個人特征、家庭非農就業程度、是否為退耕戶、是否參加農技培訓、農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注程度、農戶對生態農業的認知以及政府支持政策等,
3.數據來源
本文所用數據來自課題組于2012年1—2月對陜南地區商洛、安康和漢中三市多個鄉鎮的農戶實地調查所得,調研樣本采取隨機抽樣方法,并綜合考慮了樣本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地理區位、地形地貌以及退耕還林工程實施進度、政府支持力度等方面的差異,共獲取291個有效調研樣本,其中退耕戶114戶,非退耕177戶。調查問卷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農戶個人及家庭特征,具體涉及農戶家庭戶主的年齡、受教育程度程度、家庭人口規模、勞動力配置情況、家庭收入水平及來源情況;第二部分是農戶對生態農業的認知情況以及對生態農業生產方式的選擇情況;第三部分是農戶參與農技培訓情況、政府對農戶的政策扶持情況。
二、計量方法與實證結果
(1)農技培訓是影響農戶對生態農業生產方式采用行為的顯著因素之一,數據顯示該變量在10%的水平上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并且也與預期符號相符。如果農戶參與過農技培訓,則其更傾向于進行生態農業生產方式的行為選擇。農戶參與農技培訓,掌握農業生產相關方面的技能,進行生態農業生產就變得相對容易,也就更愿意進行生態農業的生產,因此,農戶采用生態農業生產方式的可能性就更大。
(2)農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注程度對生態農業生產方式的采用行為有很大影響,并且在1%的水平上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而且就影響系數而言,達到了1.2513,是所有影響因素中最顯著的因素。農戶越關注農產品質量安全,就越會注意到農產品的種植、養殖以及其他生產與流通環節是否安全無害,而生態農業生產這一安全環保的生產方式無疑是其最佳選擇,注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戶會更傾向于選擇生態農業生產方式。
(3)家庭非農就業程度對生態農業生產方式采用行為有很大的負向影響,并且在5%的水平上通過了顯著性檢驗。非農就業已經成為當前中國農戶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近年來非農就業機會及其工資率不斷增加,意味著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的機會成本也在不斷加大;另一方面,隨著中國農戶家庭收入的不斷增長,農民對閑暇也產生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因此,農戶在進行生產決策時有可能將最小化勞動力投入作為其決策目標之一。生態農業較傳統農業需要投入更多的勞動力,因此非農就業程度較高的農戶可能因為缺乏足夠的農業勞動力從而放棄選擇生態農業生產方式。
(4)政府支持政策是影響農戶進行生態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的實證研究表明,如果政府提供技術與資金扶持政策,農戶進行生態農業生產的可能性就越顯著。回歸結果表明,政府支持政策顯著提高了農戶參與生態農業生產的可能性,在5%的置信水平下顯著,這與本文理論預期的結果完全一致。
(5)戶主年齡、戶主受教育程度、農戶對生態農業的認知、退耕還林等變量對農戶是否選擇生態農業生產的影響并不顯著,并且退耕還林變量與生態農業生產方式的選擇成負相關,這與本文理論分析部分嚴重不符。可能的原因是,退耕戶由于耕地面積的大幅度減少,可能會更加關注農產品產量而非質量;各地區農戶進行生態農業生產的情況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也有可能是樣本分布不均或太少,不具有普遍性。值得注意的是,農戶對生態農業的認知對其采用行為的影響并不顯著,這說明要將農戶對生態農業的認知轉化為現實的采用行為還需要更多的外部激勵和內在動力。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以陜南地區為例,基于計劃行為理論,采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了退耕還林地區不同類型農戶對于生態農業生產方式采用行為的影響因素,主要研究結論如下:農戶的年齡與受教育程度對生態農業生產方式的采用行為影響并不顯著,但農戶是否參與過農技培訓嚴重影響農戶對生態農業生產方式的采用行為。對農戶進行農技培訓,可以提高農戶進行生態農業生產的意愿。同時,政府是否實行技術與資金扶持政策對農戶的生態農業生產方式采用行為也有顯著影響,具有政策扶持的農戶選擇生態農業生產方式的可能性較大。農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注程度對生態農業生產方式的采用行為有很大影響,農戶越關注農產品質量安全,進行生態農業生產的可能性越大。農戶家庭非農就業對生態農業生產方式采用行為有很大的負向影響。家庭非農就業收入比例越高,農戶選擇生態農業生產方式的可能性反而越小。但農戶是否參與退耕還林、農戶對生態農業的認知對其生態農業的采用行為影響并不顯著。雖然受教育程度、生態農業認知等因素對于農戶的采用行為影響并不顯著,但影響方向與理論預期仍是一致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對生態農業生產方式的認知水平越高,選擇生態農業生產方式的可能性越大,這說明可能還需要更多的外部激勵和內在動力才能促使具有生態農業認知的農戶去選擇生態農業生產方式。基于以上研究結論,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一是要完善農村教育體制,提高農民的人力資本素質。通過財政轉移支付方式,加大教育投資力度,補充和完善退耕地區教育資源,形成對教育的有效激勵機制,著力打造以農村基礎教育為核心,輔之以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村職業技能培訓的綜合性教育體制,努力提升本地農民的人力資本素質,只有這樣農民才能長期增收,退耕地區的退耕還林工程和生態農業才能可持續實施。二是要普及和提高農戶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退耕地區各級政府和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應加大對農民的宣傳培訓和技術指導力度,引導和幫助農民掌握科學、安全的農業生產知識,促使農民養成安全生產習慣,增強對消費者、對社會的責任感,從而培養和提高農戶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三是要利用農忙季節以及春節等時機對家庭非農就業程度較高的農戶進行生態農業生產的宣傳與培訓,幫助他們提高生態農業生產的意愿與技能,同時要在政策上引導其他農戶采取換工、有償幫工等形式為非農就業程度較高的農戶進行生態農業生產提供勞務支持。四是地方政府應為農戶提供長期的技術與資金扶持政策。如果沒有農技推廣部門的技術指導,退耕地區農戶不太容易掌握生態農業的生產技術與市場特點,因而存在較大的技術風險;同時發展生態農業需要維持一定的資金投入,農戶面臨的經營風險也較大。調研過程中不少農戶表示希望政府能提供長期的技術與資金扶持政策,以幫助其規避農業生產中面臨的技術與市場風險。因此地方政府應該為退耕地區農民開展生態農業生產的關鍵技術培訓,同時為其農產品運銷提供技術指導與支持,并盡可能為貧困農戶提高低息、貼息貸款以及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最終達到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發展生態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目標。
作者:朱長寧 王樹進 單位:南京農業大學 金陵科技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53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