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育教學水平下生態學論文
一、校長作風與學校管理風格
學校內部組織環境對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而在學校內部組織環境中,校長作風以及學校管理風格是重要的構成因子。校長是學校的領袖,同時也是學校管理工作的宏觀調控者。因此,校長本身所具有的素質與能力直接決定著學校辦學質量以及教育質量。在一些學校的管理工作中,一般都是由校長做出相關決策,而在決策的形成過程中,教師的意見則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這種具備專職特征的校長領導風格會對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產生負面影響,尤其是校長對教師所具有的與實際不符的期望、欠缺科學性的評價以及對教師隊伍發展所給予的行政支持不足、對教師所具有的教學能力不信任等情況都十分容易令教師產生職業倦怠。另外,學校制度對學校管理風格所產生的影響也并與亞于校長所發揮的作用。學校制度包括評價制度、學習制度等。從評價制度方面來看,雖然大多數學校的領導者都認可評價工作對推動教師專業素質發展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但是在評價過程中卻往往關注組織需要以及事務性工作內容。同時,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創造性等也被轉化為具有抽象特點的數據并作為評價工作中的重要指標。尤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大部分學校在教師評價工作中所制定的指標體系指向教師之前階段的工作,這種評價工作雖然能夠促使教師對之前階段工作進行反思,但是卻并不利于在教師的可持續發展中發揮推動作用;從學習制度方面來看,許多學校中負責教師培訓工作的單位都具有籠統簡單的特征,并且并不具備完善的教師培訓職能,部分學校將教師培訓工作直接交給人事處中下設的師資科管理,并且這些管理部門與其他部門之間也存在一些諸如職能重合、交叉管理的問題等。而為了提高教師培訓工作過質量,我國各級學校有必要構建完整的教師培訓體系與配套機制,不僅要重視教師的在職進修與在職培訓,同時要重視教師的崗前培訓,不僅要重視教學團隊的建設,同時要重視教學平臺的優化。
二、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發展中的“花盆效應”
在生態學中,花盆效應又被稱之為局部生境效應。從這一名詞的字面就可以看出,教師教育教學平發展中的花盆效應指的是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局限性,這種局限性往往是由校園組織文化所造成的。首先,校園中存在的個人主義會導致花盆效應的出現。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其他教師并沒有聯系,在這種發展環境中,教師只能在狹小的時空中將自身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課堂事務以及教學事務當中。這種組織文化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主要體現為教師之間欠缺溝通,不會對自身所面臨的教學困境進行交流,也不會對他人在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實踐問題作出反思與探討,因此教師解決教學實踐問題的能力難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對于這一問題,學校要重視強化教師之間的關系,重視在教師之間進行經常性的溝通與交流。如學校可以組織教師定期開展座談會、報告會等,要求教師將自身在教學實踐中面臨的困境、難題表達出來,并在教師的共同研討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其次,“物種”單一性也會導致花盆效應的出現。無論是在教師隊伍建設、管理還是培訓工作中,一些學校都忽略了不同教師所具有的個性差異和需求差異,對生命多樣性的忽視導致了“物種”單一性的出現,而這種“物種”單一性的現象又會不可避免地讓教師隊伍建設出現花盆現象。如在教師培訓工作中,統一的培訓內容、標準化的培訓評價體系只能夠培養出標準化的教師,在這種教師發展文化氛圍中,教師容易失去個性走向大眾化。針對這一問題,學校要重視對教師多元化個性以及需求做出調查,同時有必要對陳舊的教師培訓模式做出改革,豐富培訓內容,從而適應不同教師的不同成長需求和心理特點。另外,教師的培訓工作不能被封閉在教育系統中,而應當重視與教學實踐和實際生活的緊密結合,避免坐而論道情況的出現,從而有效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并切實提升教育教學工作的質量與效率。
三、教學時空環境的超耐度失衡
在自然生態中,生物的生存需要依賴于綜合環境,如果綜合環境中的某一因子具有過多的量或者出現不足,則會導致物種的生存環境出現惡化甚至導致生物的滅絕。從教育生態學角度來看,教師作為社會個體在生存和發展方面所具有的生態耐受度與承受力也是十分有限的,如果教師所承受的壓力超過限值或者沒有達到限值,則會導致教師工作倦怠以及難以形成有效激勵的問題出現。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影響教師耐受度與承受力的主要因素體現為教學時間和班級規模。雖然我國的教育行政部門對班級人數做出了明確限制,但是在教學實踐中,班級規模較大的情況是普遍存在的,而這種情況的存在則會增加教師的工作負荷。較大的班級規模會增加師生心理壓力,在產生煩躁情緒的基礎上也容易導致班級沖突,這不僅會對教學效果產生直接的影響,而且會導致教師產生教學低效感。另外,教學時間也是教學時空環境中重要的構成要素,這種要素直接影響著教學活動的順序安排以及開展進程,同時也影響著教師與學生的學習行為與心理。不同的學生學習需求、學習興趣、學習動機都具有差異,而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不得不將大量的精力放在教學工作上。同時,教師還需要負責組織班級課外活動以及學生輔導。雖然教師的工作時間較長,但是大部分時間都用于事務性的工作,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師創造力的提升,從而對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制約。
四、總結
綜上所述,從教育生態學角度來看,影響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因素主要包括學校校長作風、學校管理風格、學校組織文化以及教師的教學時空環境承受能力,在對這些影響因素做出分析的基礎上,各級學校應當以提升教師教學能力與教學質量為出發點,對傳統的學校決策制度、教師評價制度、教師培訓制度、校園組織文化以及教學時空安排等做出優化,從而確保教師具備一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環境。
作者:耿娟娟 單位:咸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52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