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低碳經濟發展的探討
一、中小企業低碳經濟發展現狀
中小企業對治污沒有任何積極性與主動性,在沒有外部壓力的情況下不會積極主動的參與治污項目,直接導致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的外部不經濟最終轉嫁社會,同時造成對環境的污染。企業環保工作并沒有真正納人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的正常軌道,形成中小企業環保部門工作被動地圍繞中小企業生產經營進行工作的局面。資源的稀缺與環境的外部性迫使企業必須轉變現有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首先,粗放的經濟增長模式需要持續大量的消耗不可再生資源,目前的資源狀況已不足以滿足我們發展的需求以及發展所帶來的這些不可逆轉的環境傷害。其次,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迫使我們尋找新的生態發展模式,是現代社會得以生存與發展的內在要求和迫切需要。無論是從資源的稀缺還是環境問題的角度,我們都必須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實施低碳經濟。在我國,目前的碳排放控制所采取的末端治理措施治理方法在三個方面產生了不利的影響:一是末端處理意味著更多的資源投人;二是碳排放控制處在末端,一定程度上鼓勵了生產與消費的碳排放;三是目前技術條件下,末端治理不能完全達到零排放甚至有新的碳排放或其他污染物產生。為了保證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由末端治理轉向源頭治理是生產的必然選擇,從產品的設計、生產、運輸和消費都以最小的排放、最少的資源輸人達到最大的產品產出,從而減小經濟增長對環境的壓力。
二、促進中小企業低碳發展的對策
2.1中小企業環境污染的治理措施
其一,積極研究、推行低碳發展模式。在市場經濟中,政府推動低碳發展的主要角色應是營造有利于低碳發展的環境,也就是為低碳發展的廣泛開展創造良好的法律制度、政策環境和文化氛圍。盡快出臺低碳發展相關法律;抓緊制定低碳模式的有關政策措施;加大對科技技術進步和資源與環境保護的投人;加大對低碳模式的輿論宣傳。其二,加強中小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由于中小企業所處行業、技術水平、規模、發展環境以及企業體制等呈現無限的多樣性,可以通過產品創新、服務創新以及工藝創新等方面來提升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其三,深化和發展環境政策。積極建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共同建設的一體化決策機制,使環境保護能夠促進經濟發展;建立并完善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同時建立有效實施機制及完備有效的監督體制;大力發展清潔生產,建立綜合污染控制及過程控制體系;大力開發各種創新的環境經濟手段,利用市場的力量發展自發的低碳可持續發展機制;其四,建立中小企業污染防治投融資機制。政府可以讓社會中介機構承擔融資和投資事務,但企業最終必須承擔污染防治的成本。為提高中小企業治污的投資效率,國家應鼓勵在條件具備的地方建立中小企業工業園,實行污染集中治理;對分散治理,鼓勵采取委托治理等專業化模式。
2.2促進中小企業低碳發展的市場手段
其一,全面發展低碳產品消費群體。要解決消費者對環保產品認識不足,就要大力宣傳環境友好產品。當然企業在這一方面努力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要確保產品質量,才能建立良好的環保產品口碑[3]。其二,利用市場那只“無形的手”促進低碳技術研發。提高低碳產品生產技術水平,減低成本,增加低碳產品的需求量。從企業角度來說,在產品設計和生產過程中,應當從綠色環保的角度來進行定位、設計、選材,貫徹綠色設計的意識,使設計出來的產品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符合“低污染、省能源”的原則。
2.3強化規范經營意識,提高自我低碳意識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法律的逐步完善和國際化程度的逐漸提高,競爭和生存的規則將更加科學、完善、透明,而違規的成本也將越來越高。強化中小企業規范意識主要體現在四點:一是企業行為要規范,事實也證明的確有部分中小企業被淘汰正是因為經營不規范;二是企業內部規章制度要健全,這是內部高效和成本低碳的保障。三是企業要與國際接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四是企業管理制度創新,使得中小企業在自我意識上能夠有效的符合國際軌跡,踐行低碳經濟模式。
三、總結
解決中小企業低碳發展的問題是個系統工程,不僅要對中小企業管理者進行教育,同樣還需充分利用中小企業的人才力量及創新能力,鼓勵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節能減排。與此同時,政府部門的法律法規支持,以及對市場消費者和供應商的消費投資引導也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中小企業低碳發展的問題。本文旨在通過分析中小企業中成功走出適合自身的創新低碳發展模式的典范,給廣大的中國中小企業找出低碳發展的創新突破口。
作者:張沖 單位: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36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