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宗教工作強化路徑研究
長期以來,西方一些國家一直沒有放棄對我國進行和平演變。冷戰結束以后,一些非法宗教組織和敵對勢力利用民族宗教問題,以“民主”和“人權”為招牌,對我國實施宗教滲透戰略。一些非法宗教組織和境外敵對勢力把我國高校作為進行思想文化滲透的主要領域,他們不惜一切代價,采取各種手段對大學生進行宗教文化滲透。黨中央高度重視大學宗教信仰問題,2011年5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中央統戰部、教育部等六部委<關于做好抵御境外利用宗教對高校進行滲透和防范校園傳教工作的意見>的通知》(中辦發[2011]18號),對新時期加強大學生宗教工作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原則和具體措施,因此,高校必須把大學生宗教工作作為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
大學校園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和諧校園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性格養成有著積極的熏陶作用,對大學生的思想變化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在高校大學生中主動開展宗教知識教育,讓他們既要了解宗教的基本知識,又要了解黨的宗教政策,逐步消除對宗教的神秘感,正確看待宗教在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通過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和環境,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排遣大學生的消極心理,讓他們把內心的苦悶和煩躁慢慢地轉移到現實生活中積極健康的一面,避免到宗教世界里尋求精神慰藉和解脫,使大學校園成為大學生“愛”的家園。
目前,宗教的社會基礎、自然基礎和心理基礎依然存在,這就意味著宗教還將與人類社會長期并存[2]。目前,高校缺乏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宗教知識、宗教理論和宗教政策教育,很多大學生對宗教知識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因此,只有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和黨的宗教政策教育,使他們能夠對宗教的產生和發展有正確的認識,掌握宗教的基本知識,熟悉黨的宗教政策,才能使大學生對宗教活動有正確的鑒別能力,經受住各種宗教文化思潮的考驗,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新時期大學生宗教信仰的現狀和原因分析
(一)現狀
第一,信教大學生總量不多,但逐年增加。目前,盡管高校大部分大學生不信仰宗教,他們樹立了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但信教大學生數量卻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據目前掌握的調查資料顯示,我國不同地區、不同高校大學生信教比例不太一樣。大學生信教比例最高的高校大約在20%左右,最低的大約在3-4%之間[3]。信教大學生中以團員為主,也有一部分入黨積極分子和黨員。
第二,信教大學生宗教知識欠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參加宗教活動的多數信教大學生出于好奇或從眾心理,一般不帶有政治目的。他們對宗教的教義、教規了解甚少,缺乏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宗教理論,參加宗教活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第三,信教大學生總體積極向上,消極傾向時有表露。信教大學生能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社會活動,在涉及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問題上,大多數信教大學生能夠擁護,但是與無宗教信仰的大學生相比,在對待社會現象、人生態度上,他們一般不能辯證地看問題,容易出現偏激;在事關國計民生等方面,他們一般表現出冷漠的態度。
(二)原因分析
大學生信教現象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就目前的形勢來看,大學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比較復雜,筆者認為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和自身心理因素的影響是主要的。
第一,社會因素的影響。目前,盡管全球范圍內各國都在和平共處的原則下謀求發展,但因宗教和領土等問題而引起的局部沖突甚至戰爭不斷發生。這些事件表明,宗教對世界各國的改革、發展和建設有著深遠的影響,對世界經濟、政治和文化產生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因此,目前各大宗教派別都加大在全球宣傳的力度,不斷擴大其在全球的群眾基礎,而大學生是擁有知識的青年一代,是未來世界的主宰者。只要爭取到他們就能在未來有一席立足之地,所以,大學生群體就成為宗教爭取的主要對象。
第二,學校因素的影響。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突飛猛進的跨越式發展,高校在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實施教育國際化戰略和推進后勤服務社會化等方面,西方的價值觀念和市場經濟的趨利性對大學生的思維方式、思想觀念沖擊較大。盡管高校不斷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教學內容陳舊、方法簡單,注重理論灌輸,工作中存在著針對性、實效性差等問題,不能滿足大學生在思想上、心理上的需求,導致一些大學生在選擇信仰上出現困惑和迷茫。
第三、心理因素的影響。我國自1999年擴招以來,基本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使得大學生不僅喪失了天之驕子的地位,而且還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他們在擇業過程中遇到的挫折,常常使他們感到內心苦悶和煩躁,加上社會生活中一些腐敗現象屢禁不止,這些都使大學生對前途感到迷茫,心里失衡轉而向宗教尋求慰藉。而宗教本身具有一定的心理調節功能,它可以使人們暫時忘卻現實中的不幸和煩惱,獲得精神上的滿足,這便滿足了大學生的心理需要。
新時期加強大學生宗教工作的對策
針對大學生的宗教信仰現狀,如何既能尊重和保護他們的宗教信仰自由,又能引導他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堅定他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方向,是擺在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務。目前,我們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教育和引導。
第一,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基礎上,加強唯物論和無神論教育。在對待大學生信教問題上,我們既不能驚慌失措,一概否定,也不能視而不見,放任自流。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之一,任何人不得干涉。因此,我們要在尊重信仰自由的基礎上,加強對他們進行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和無神論教育,幫助他們劃清宗教與科學、宗教與迷信的界限,揭開宗教的神秘面紗,在正確認識宗教性質的基礎上,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對待大學生信教者,既要依法保護他們正常的宗教活動,防止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強迫他們不信教,傷害他們的宗教感情,又要通過深入細致地思想工作,排遣他們的心理壓力,鼓勵他們立志成才、報效祖國。引導和幫助信教大學生實現愛教與愛國相統一、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4]。
第二,大力培養大學生的科學精神。實踐證明,科學知識是認識事物存在和發展的金鑰匙,科學精神是人們向迷信和偽科學發起挑戰的原動力。大學生雖然具有現代科學文化知識,但他們普遍局限于某一領域和學科的專業知識,知識不夠豐富。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誕生了大量揭示自然和人類社會奧秘的新科技知識。因此,要在大學生中廣泛開展科普宣傳,讓他們全面了解現代科學知識。同時,還要著力培養大學生實事求是、追求真理、不唯書、不唯上、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通過大量的科普宣傳和教育,鼓勵他們運用已掌握的科學知識,逐步區分唯物和唯心、科學和迷信以及宗教之間的不同,學會用唯物和辯證的方法,用聯系和發展的觀點,認識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分析解決和處理不同類型的矛盾。
第三,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服務。大學生正處于特殊的年齡階段,他們對未來充滿希望,喜歡自我設計、標新立異,關注自我價值的實現,同時又缺乏艱苦環境的鍛煉,抗挫折的能力不強。在我國高校擴招以后,他們不再是天之驕子,反而面對的是激烈的就業競爭壓力,導致一部分大學生產生自卑心理,對前途和命運感到迷茫、困惑甚至恐懼,在這種復雜的內外環境下,他們很容易在心理上出現問題。因此,要針對他們的心理特點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心理咨詢,使他們能夠正視自己的心理問題,不斷排遣心理壓力,不斷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適應環境的能力。
第四,依法管理大學生宗教事務。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們黨的一項基本政策,也是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因此,對于大學生信教者,我們應該尊重和團結他們,不能人為地造成信教大學生與不信教大學生和學校之間的隔閡。引導他們到合法的宗教場所參加正常的宗教活動,積極想辦法幫助他們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困難,鼓勵他們用宗教道德去規范日常交往,努力使他們和其他大學生一樣,成為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科技進步,促進社會和諧的積極力量[5]。同時,要加大抵御和防范境外利用宗教進行滲透和校園傳教工作的力度。按照保護合法,制止非法,抵制滲透,打擊犯罪的宗教工作宗旨,制止和打擊校內外的各種非法宗教活動。明確要求大學生、外籍教師和留學生不得在校園內傳教,不得在校園內成立各種宗教組織和團體,不得舉行各種宗教活動,對于少數違背法律規定、參與邪教的行為個人,要堅決制止,并依法從嚴處理。(本文作者:王永明 單位:內蒙古農業大學統戰部/組織部)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29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