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社會進展探究
本文作者:侯晉雄 單位:中共重慶市委黨校
為更好地了解基層工作和群眾疾苦,加強黨性鍛煉,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密切黨群關系,根據中共重慶市委有關文件規定和重慶市委黨校的安排部署,筆者前往重慶市彭水縣新田鄉石龍村和團結村開展了為期一周的進基層、進農村、進農戶,以及與當地農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的“三進三同”活動。通過學習體驗、會議座談、實地走訪、資料搜集、結對幫扶等方式,對渝東南農村基層情況有了較深的認識和了解,以彭水縣新田鄉石龍村和團結村為例,渝東南廣大農村近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傾向性問題。
一、石龍村和團結村的發展成效
(一)石龍村
石龍村位于新田鄉東南部,距彭水縣城33公里,離鄉政府所在地6.5公里,幅員面積6.5平方公里,全村轄4個村民小組,354戶、1396人,有耕地1448畝,林地5000畝。以生豬養殖、玉米種植、勞務輸出為支柱產業,2009年人均收入4150元。2009年、2010年連續兩年被評為重慶市文明示范村。
1.村級組織運轉情況。石龍村建有黨支部一個,黨支部委員5名,黨員24名,村委會成員5名,村民小組4個,村民代表30名。村委會議和黨員會議定期召開,工作正常運轉。“村兩委”成員精神面貌良好,辦事規范公道,在群眾中的威信較高。
2.村經濟發展情況。石龍村面積的90%以上種植玉米、紅薯、土豆和小麥。畜牧業主要以生豬養殖為主,全村年出欄生豬2000頭以上。70%的農戶庭院衛生干凈,院子用水泥硬化,家用電器、通訊工具普及。10萬元戶、幾十萬元戶大量涌現,絕大多數農戶已過上了小康生活,展現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風貌,但也有少數農戶家庭比較困難。農戶萬元增收工程主要項目是玉米綜合示范基地1100畝、高淀粉紅薯基地2000畝、經果林板栗300畝。
3.村社會事業發展情況。完成院壩建設87戶;通暢工程10公里2010年5月完工;2010年巴渝新居建設風貌改造30戶;2009年修建日供水150噸花園式供水站1座,全村人畜用水基本解決;人行便道8公里,入戶率87%。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有村衛生所1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農民參保率達90%以上,設有五保家園一個。
(二)團結村
團結村位于重慶市彭水縣之東南部,距縣城33公里,距離新田鄉政府駐地10公里。轄區面積9.6平方公里,屬于大向型斜槽亂石坡地,有“三日無雨用水愁,半天大雨平地流”的說法。轄區內有村級公路27公里,有場鎮一個,小學一所(學生900人,教師40人),煙草收購點一個,場鎮上有摩托車修理業7家,電焊業2家,廢品收購業一家,汽修業一家,全村森林植被好(9850畝),占總面積的70%。全村轄6個村民小組,由21個大院組成,共515戶,2027人,有黨員36人。在黨支部書記任建成的帶領下,取得了巨大進步,收到了良好成效。
1.黨建工作。團結村實行村干部每天值班制度,支部書記、村民委主任為值班責任人,并實行簽到制,每逢趕場天為群眾接訪日,每月9次。在村公共服務中心設立了黨組織與群眾“零距離”接訪辦公室,并將當天的接訪情況匯總、據實登記、分類處理。“三項制度”工作開展以來,團結村在全縣率先推出了“黨群聯心卡”,將村干部的聯系電話,工作職責,村的工作目標和思路制成名片印發到戶,作為紀律規定,村干部電話24小時不關機,讓群眾有問必答。黨群關系似家人的感覺、如親人般溫暖。為化解基層各種矛盾,凡事公開、公平、公正,定期召開群眾會,村干部進家入戶,單獨走訪,集中座談,收集群眾意見,解決遺留問題,至今無一件上訪、上交案件。根據群眾建議,調整了產業結構,形成了以支部抓專業社、專業社抓大戶、大戶帶農戶、黨員為示范,促進全面發展的“以生豬養殖為主”的產業模式,提高了全村的經濟收入水平。團結村黨支部先后獲得了“重慶市落實聯系服務群眾‘三項制度’先進基層黨組織”、“彭水縣先進基層黨組織”、“新田鄉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
2.村經濟發展情況。全村耕地面積2277畝,經濟收入以種植烤煙、蔬菜、養殖生豬、勞務輸出為主,人均收入2917元,實施了600畝的蔬菜基地建設,規劃了2000畝的經果林建設。3.村社會事業發展情況。全村90%的農戶都安上了自來水;已動工修建4.5公里的通暢公路;全村的農網改造工程已完工;2000畝中低產田土改造工程已完工;危舊房改造56戶,場鎮面貌煥然一新。
二、主要問題和制約因素
從了解的情況看,石龍村和團結村為典型的農業村,沒有特別突出的特色產業和優勢資源,雖然黨員干部們都努力為群眾服務,都想帶領大家致富,但是收效不是很大。目前,兩村群眾生產生活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村經濟社會整體發展水平依然較低
農民收入依然較低。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農村產業層次較低,以傳統產業為主,種養殖品種檔次較低,缺乏產業優勢。社會事業服務設施建設落后,公益事業體系不完善。村集體經濟薄弱,干部群眾想干事但缺乏資金保證。
(二)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交通條件亟待改善
村民出行難問題并未徹底解決,部分社的公路、人行便道因資金問題還未修建或中途停建。如團結村有兩個村民小組地處山上,交通極不便利。
(三)信息閉塞,文化素質低,制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少數村民在需求上停留在溫飽層次上,致富后勁不足;部分村民思維狹隘、小農意識依然嚴重;部分村民缺乏農村實用技術,難以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絕大多數農民對市場經濟沒有概念,直接影響了他們在生產中的收益。
(四)經濟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較大
部分村民率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學習新技能,積累新經驗,通過種植烤煙、養豬、做生意和外出打工等過上了比較富足的生活。但部分村民因老弱病殘、觀念落后、缺乏致富門路,生活仍很貧困,住的是泥瓦房,喝的是望天水,蹲的是豬圈坑,同村農民之間貧富差距較大。
三、思考與建議
(一)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渝東南農村發展創造基礎條件
1.加強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公共交通下鄉。一是進一步完善村級公益事業財政獎補政策,引導和鼓勵農民籌資籌勞建設農村基礎設施。繼續完善財政和農業橫向協作、市區鄉縱向暢通的財政獎補工作運轉機制,各村社在積極爭取上級相關部門支持前提下,大力發動村民集資修路,齊心協力提升村交通狀況,徹底解決出行難問題。二是推進公共交通向農村延伸。市委市政府在城鄉統籌大框架下,制定實施農村公共交通補貼政策,鼓勵引導公共交通向農村延伸,降低農民乘坐公交車輛出行的費用,為農民出行創造便利條件。三是通過捐贈或扶貧等方式為邊遠村級單位配備必需交通工具。隨著合鎮并村形勢的發展,農村規模逐漸變大,不少農村往往處于偏遠地區,距離縣城和鄉鎮較遠,配備村級交通工具對于搶險救災、救送病人、應對農村突發事件、方便基層干部開展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
2.積極發展寬帶網絡,推進信息化建設。要積極發展寬帶用戶,讓村民通過網絡加強與外界的溝通,了解市場行情,及時獲取各種信息,構建網上銷售渠道,在網上簽訂農產品銷售訂單。
(二)加強農村教育培訓,提高渝東南村民致富能力
1.抓好農村基礎教育,提高村民文化素質。要加大對農村小學的投入,對農村小學進行合理布局,在基本解決農村學校硬件建設的基礎上,合理配置師資力量,改變以支教形式出現的流動教師配備狀況,穩定教師隊伍,鞏固全村適齡兒童的入學率,千方百計解決村農孩子“就學遠”、“教學差”的問題。
2.加強新型農民培訓,提高村民致富能力。采取邀請專家和農技人員進村開辦講座,到示范基地或科技大戶現場培訓等方式,實施面對面、手把手培訓,讓絕大多數村民掌握1至2門實用技術,提高在家務農或外出務工的能力。
3.開闊村民眼界,增強村民致富意識。通過樹立致富典型,進行宣講,開闊眼界,看到差距,樹立致富的強烈意識。積極宣傳惠農政策和普及農村致富知識,讓農民能從中盡快吸收和掌握農村致富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農業商品率。
4.加強對黨員的教育,提高黨員干部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的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在黨員干部中開展人人爭當致富模范的活動,通過黨員干部身先士卒引導群眾共同走上致富之路。
(三)集中力量培育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
1.發展以蔬菜和烤煙為主的種植業。一是大力發展以優良品種為主的種植業。大力推廣種植新品種的玉米、蔬菜、紅薯等,如彩色玉米、紫薯,以優質、新奇農產品的種植提高土地的產出率。二是繼續擴大烤煙等經濟作物種植規模。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訂單烤煙,打造渝東南地區的燒烤品牌,增加農民收入。
2.發展特色養殖業。一是繼續提高生豬養殖水平。大力推廣科學養殖,引進優良品種,擴大養殖規模。二是發展綠色生態家禽養殖業。如土雞、土鴨等。三是協助農戶成立并壯大養殖專業合作社。變小為大,積少成多,既增強養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又增強養殖戶的抗風險能力。
3.實行退耕還林,發展長期經濟林。引進優質、長效經濟林品種,將農村現有的亂坡地全部退耕還林。充分利用渝東南地區廣大農村幅員面積廣、林地面積大、森林覆蓋率高的優勢,積極發展綠化苗木和速生豐產林木,大力發展林下養殖業和種植業。
4.堅持勞務輸出與勞務輸入相結合,抓好勞務經濟產業。一方面,搞好勞務輸出,引導有技能的富余勞動力到外地打工,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黨支部和村委會要適時地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帶動村民致富。
(四)切實貫徹社會保障和扶貧開發政策,讓村民共享發展成果
實現最低保障和扶貧開發“兩項制度”有效銜接,將因年老體弱、生病傷殘、生存條件惡劣和喪失勞動能力等,造成生活常年困難的群眾全部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范疇。引導農民群眾參加農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讓他們老有所依、老有所養、病有所靠、病有所醫,共享我市改革發展成果。對有勞動能力或勞動意愿的群眾進行幫扶,提高收入水平和自我發展能力,從根本上脫貧致富。對分散居住在偏遠、交通不便、生存環境差的少數農戶,可統籌規劃,動員他們搬遷到交通便利的平壩地區集中居住,實施搬遷式扶貧,保障其基本生活。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26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