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突出問題研究
1有機農業
有機農業最早在歐洲興起,20世紀的30-40年代,在瑞士、英國、日本等國得到發展。60年代歐洲農場轉向有機耕作。有機食品的最大市場是美國、歐盟和日本,而德國則是歐洲最大的有機食品市場,部分發展中國家有機食品市場也正在發育[5-6]。環保部有機食品發展中心根據國際有機農業聯合會、國際食品規范委員會的定義,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對有機農業作出了明確解釋:有機農業實質是遵照有機農業生產標準,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過程。有機農業生產主張適應自然而不干預自然,在手段上主要依靠自然的土壤,把土壤作為生命體,主張依賴自然的生物循環;在目標上追求生態的協調性,資源利用的有效性,營養供應的充分性。有機農業生產遵循以下基本原則[7-8]: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循環利用有機農業體系中的物質;依靠體系自身維持土壤肥力;保護生態環境,多樣性種植和養殖;根據土地的承載能力飼養畜禽;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的自然調節機制。有機農業生產系統是基于土壤、植物、動物、人類、生態系統和環境之間的一種動態的相互作用的原則,主要依靠當地可利用的資源,提高自然中的生物循環。國外有機農業生產的實踐證明,有機農業耕種系統比其他農業系統更具競爭力。它與其他農業生產模式的最大區別是引入了工業領域有關清潔生產的理念,并對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各環節制定相應的標準,這是有機產品繼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之后備受青睞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國有機農業生產的規模日趨擴大,每年以15%的比例增加,但我國有機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較差,這歸因于我國有機生產的粗放式管理、過低的物質輸入和較低的技術含量。“一個持續的低投入的農業生產系統,或較長期的低收益的系統本身就是不長久的和不可持續的”[9]。我國有機農業生產的現實情況的確如此,多數有機農業生產只是進行單一的替代式生產,除不使用農藥、化肥外,與常規農業并無多大差異,在強調標準化的同時往往忽略了其科學性,在經濟效益方面對產品價格過分依賴,一旦未獲得較好價格,未進入有機食品市場則其效益普遍不高[10-11],從而影響生產者的積極性。對有機農業的認識被禁錮在和始終停留在不用農藥與化肥層面上,這是對有機農業的僵化的而非本質的理解。有機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生產的模式之一,它以生態、環境有益技術為特征,不僅吸取了我國傳統農業的精華,同時它并不排斥現代農業技術,它可以吸收一切來自其他農業模式并符合有機生產標準的高端技術,以保持自身的健康持續發展。
2問題及對策
有機食品將是今后10年中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一些國家的有機食品市場的年增長率將達到20﹪~30﹪,甚至50﹪。有機農業的生產成本比常規農業減少40%,其產品價格高約30%~50%,農民可以從較高的農產品價格和較低的現金投入2方面獲得收益[12]。有機食品目前已成為發達國家的消費主流,成為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出口的主要產品之一。近幾年來,我國有機食品的年出口額和年產量增長率都在30﹪以上[13],中國有機食品有著巨大的國際市場和潛在的國內市場。國際上對中國有機產品的需求逐年增加,越來越多的外商要進口中國的有機大豆、稻米、花生、蔬菜、茶葉、中藥材等,國內有機食品消費也呈上升趨勢。專家們預計,中國有機食品的國際市場占有額達到2%~3%是完全可能的,這意味著每年可出口創匯20~30億美元[14]。目前,我國的有機農業生產有一哄而上的趨勢,有些地區和部門沒有充分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開展有機農業生產,而是草草上馬,經濟效益較差;有機生產體系內部的質量控制不夠嚴格和完善,認證活動中出現了一些混亂現象。因此,針對我國有機生產的現實情況進行宏觀的有效指導、管理及突破有機生產的技術瓶頸是目前引導我國有機農業生產健康良性發展的重中之重[15]。
2.1疏通小生產和大市場溝通渠道,建立解決其矛盾的有效機制
有機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生產方式之一,其現代化必須體現在它的產業化、市場化、集約化、信息化、生態高效化和高技術的集成等多個指標體系中。目前,我國有機產品的目標市場主要是國際市場和國內大都市。因此,必須采取綜合措施宏觀管理和指導我國有機農業發展。一是從生產經營體系上,應避開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和分散經營缺乏與市場溝通的有效途徑的弊端,走規模化經營和產業化之路。政府部門對有機食品的發展必須進行合理的宏觀調控,避免各地盲目發展。二是經營和管理上注重集約化,建立行業統一管理的運行和協調機制,完善生態產業的基本結構體系,使管理更趨規范化和科學化[15]。三是針對我國有機產品市場發育程度很低的狀況,應加強專業化市場的培育,在借助傳統的商業流通渠道之外,努力探索綠色和有機產品的流通渠道和營銷模式(如專營店、超市有機專柜、VIP服務、直銷、家庭配送);有機農產品營銷企業間應建立信息共享的溝通渠道,使信息資源得到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加強社會化綜合服務、拓展市場化運作的空間尤為關鍵,應加速有機農業各項服務網絡建設,建立產、供、銷網絡式的服務,建立快速、高效的有機農業的技術服務、信息服務、市場服務、質量監控與認證服務的網絡服務體系,分階段、多層次地建立有機農產品營銷網絡[15]。只有如此,才能使我國的有機農業一開始就走上產業化之路,使之更具競爭力。
2.2加強有機農業技術研究,突破有機農業的技術瓶頸
我國的有機農業生產借鑒了中國傳統農業的精華和部分常規農業的技術要點,但農業的高新技術并沒有在有機農業生產體系中得到體現,我國有機農業生產企業的生存條件和效益空間多來自于政府的補貼和有機產品高昂的價格,這種價格優勢將隨著有機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和市場競爭的加劇而逐漸失去,而維持在一個更為合理的價格水平。經濟效益是實現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動力因素,盡管人們喜歡消費健康、環保、優質的有機食品,但很多人對有機農業都持懷疑態度,這主要因為有機農業生產產量較低。據AnnaSaba,FedericoMessina的一份調查研究顯示,相當一部分人對不使用化肥和農藥持否定的態度,擔心有機農業生產的現有水平無法滿足人們對食品的需求,相對于疾病而言,人們對大區域或全球性的饑荒更為擔心和恐懼[16]。有機農業的哲學思想是“天人合一”,強調人和自然的和諧,其現實的貢獻是為人類開辟了新的生產方式、新的消費方式、新的社會行為準則和新的發展模式。有機農業能否健康持續發展依存于技術投入和創新,因而,有機農業生產的技術研究必須得到加強。有機農業盡管已具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有機農業的技術研究尚不夠深入和成熟,中國對有機農業的技術研究近于空白。目前,均衡充足供肥和病蟲草害的綜合防治是制約有機農業發展的兩大技術瓶頸,亟待突破。通過有機農業關鍵技術的聯合攻關,改進有機農業生產資料(農藥、肥料、飼料、餌料等)的人工化學物質的配方,開發出高效用、低殘留、無污染的生物制品;大力研究替代化學制劑的高效病蟲害的生物制劑及雜草防治技術,解決首要的產量問題。應加快研發可取代化肥并符合有機生產要求的肥料,采用生物技術手段研制多功能生物肥料菌株,開發新型微生物肥料生產工藝,重點研究開發有機原料、有機無機復混肥、腐殖酸類肥料、礦質肥料及其摻和肥料、生態肥等;為提高有機生產體系的物質內部循環,同樣應加強對不同原料堆漚的有機肥料或飼料的具體制造工序、發酵時間、養分大小和養分釋放快慢等的定性定量化和有機肥的液化技術的研究;針對不同動植物種類和品種有不同的養分需求特性,研究適合于特定種類和品種的特定肥料或飼料的制作工藝與配方。
2.3加強有機農業示范基地及其產地的標準化建設
我國的有機農業生產起步較晚,在生產、管理、市場開拓方面沒有現成的經驗,我們必須借鑒國外有機農業的技術體系、組織管理、認證監督和市場運作的成功經驗,同時加強我國有機農業示范基地建設,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有機農業生產模式。一是加強有機農業基地的標準化和科學化建設。基地建設的標準化是基礎,而作為有機農業的標準化還必須涵蓋生產的標準化、管理的標準化和認證的標準化等,這樣才能使我國的有機農業從最初就走向產業化并與國際市場接軌,這還要求作為有機產品的認證機構盡可能統一標準并與國際標準銜接,減少和消除認證的混亂,做有機生產的指南,有機生產者或企業內部應建立相應的行業規范、質量控制和監管體系以及質量跟蹤審查體系,使有機產品成為信譽產品。二是加強有機生產的科學化研究和建設。首先要突出有機農業生產的生態化取向;其次要加快現代科學技術在有機生產中的運用、結合與集成。有機農業示范基地的建設可以走產、學、研一體化之路,有助于加速我國有機農業的發展,這不是有機生產的個體或企業所能做到的。因此,建設國家級有機生產示范基地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這不僅可以結合我國生態示范縣或生態示范區的工作同步開展,也可以為生態示范縣或示范區的建設提供指導。
3展望
有機農業作為環境友好型農業開發模式發展前景廣闊。加強有機農業關鍵技術、設備的研制與開發,對推動我國有機農業進程十分重要和緊迫。目前制約有機農業發展存在著兩個技術瓶頸,一個是病蟲害防治技術,另一個是土壤養分調控與施肥技術。要有效解決這些問題,現代生物技術將能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必須加大功能性生態肥料的研制和開發力度,突破土壤養分有效調控技術瓶頸;必須加快生物制劑研究,開發替代化學制劑的高效防治病蟲害的生物制劑及雜草生物防治技術。建立有機農業生產者與大市場溝通的有效機制,完善各級部門相關的管理措施;主動與國際有機認證體系接軌,建立符合中國實際情況和國際有機認證標準的認證體系;加強政府引導和調控并完善相應的激勵政策,使我國的有機農業生產步入健康、良性的發展軌道,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和諧發展的目標,從而實現區域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22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