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生態建設論文
1區位及規劃背景
1.1區位背景
阿克蘇市位于新疆西部、“環新疆經濟圈”內,距庫爾勒市約541km,距喀什約466km,距和田約552km,距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市約530km。阿克蘇紡織工業城位于阿克蘇市東南部,距市中心10km,處阿克蘇南工業園區。阿塔公路和紡織大道是紡織工業城與市區的快速連接通道。阿克蘇紡織工業城距機場17km,對外交通有314國道和南疆鐵路。
1.2文化背景
阿克蘇市是龜茲文化和多浪文化的發源地,龜茲文化是多種文化融會貫通并結合龜茲人文特點、地域特色的一種文化綜合體。其文化特征主要是兼容并蓄的古佛教文化、佛教石、窟壁畫、石窟題記、樂舞、戲曲、文物、詩詞等。多浪文化一直以民間的形式存在著,主要表現在歌舞方面,南疆少數民族風情,被譽為“歌舞之鄉”。
1.3現狀資源分析
阿克蘇紡織工業城為“林-水-城”格局,具有豐富的耕地資源、森林資源、水資源和深厚的民俗文化資源,周邊眾多的旅游資源。耕地優勢為全市耕地面積5.2萬hm2,人均耕地面積2733.33m2。農產品豐富,尤其是棉花,具有“中國棉都”和“中國長絨棉之鄉”;森林優勢為森林面積4.67萬hm2,森林覆蓋率達40.3%;穿城而過的多浪河對城市建設具有不小的推動作用。但區域發展也有多項瓶頸,如新區景觀體系分散、沒有形成綠色生態網絡、缺乏對現狀森林資源和水域資源利用、原總體規劃缺少用地性質之間的聯系。
2規劃規模及目標
規劃規模為從2010~2020年完成600萬錠紡織總規模;規劃面積為54km2;規劃人口為產業工人和通勤人口20萬人;城市功能分區為生活配套區、棉紡加工區、農副產品加工區、物流倉儲區、綜合商貿區、針織加工區、生態林區。規劃目標為致力營造以自然林水為背景,以多浪文化為底蘊,以紡織經濟為引擎,集工業發展、休閑娛樂、康體養生、生態居住、農業觀光于一體的復合型工業新城。形象定位為以林水城市為依托,營造中國西部生態工業新城。市場定位為立足南疆、拓展西北、望眼全國。發展戰略為貫穿綠色生態網絡,促進相關產業發展,營造多浪文化特色,再造水與沙的傳奇。
3規劃概念闡述
阿克蘇為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中國民族舞劇的典范,設計用紡織文化的紡織肌理及道路路網的橫縱肌理相結合,來體現“絲路”之寓意;用植物的綠色斑塊和縱橫交錯的水系來體現“花雨”的內涵;規劃設計以“絲路花雨”為設計主題,彰顯新疆阿克蘇紡織工業城“紡織文化”魅力。中心商務軸、文化大道、清涼湖公園、社區運動公園為一期啟動區設計區域,設計緊扣“絲路花雨”主題,采用流暢及飄動的絲帶形式來體現水系的柔美與靈動,用“盛開的棉花”抽象形式來詮釋清涼湖公園的深刻寓意,用一片片灑落花瓣的清新與動感來描繪文化大道、中心商務軸、社區運動公園的活力與繁華(見封四彩圖1)。
4綠地系統規劃及方案特色
在區域景觀規劃的尺度上,選擇性傳承地方文脈并尊重場地屬性,創造性的提出“絲路花雨”的規劃理念,將區域內的水系、綠廊、綠色斑塊有機整合在一起,并有效對接周邊業態,努力實現其產業升級。一條環形的綠色慢道系統,顯示規劃對生態宜居、宜業的人性思考。對原有規劃的調整為:將居住用地給予置換,使居住用地鄰近商業、公共綠地,避免工業、鐵路對居住區的干擾;將商業軸周邊增加居住用地,發揮資源優勢,帶動商業發展;將現有的盡端路貫穿,使紡織工業城區道路系統更為完善。綠地系統以“兩軸、一廊、多節點”為框架體系,兩軸即為中心商務軸及濱水大道軸;一廊為慢行休閑廊;多節點即為清涼湖公園、鐵路防護林、清涼湖公園、農業觀光園、科普文化園、生態防護林。充分保護和利用現有樹木和果園,采用綠色板塊與綠色廊道的聯系,形成綠色生態網絡,使產業園區成為具備完善的綠色網絡系統、便捷的交通組織系統、可達的公共開放空間和集果品生產和旅游觀光于一體的工業園區綜合體(見封四彩圖2)。
5景觀設計中主題概念的表達
5.1清涼湖公園景觀設計
清涼湖公園位于紡織工業城紡織工業大道西南側,設計規模約為142萬m2,其中景觀用地面積117.5萬m2(含水域面積),非景觀用地24.5萬m2。由高端商住開發區和公共休閑活動區組成(見封四彩圖3)。高端商住開發區位于公園西、北兩端,主要分為:星級酒店區、濱湖別墅區、花園洋房區。其中星級酒店區以寬闊大湖面為景觀前景,彰顯了簡潔、尊貴與大氣的氛圍;濱湖別墅區創造性的將湖泊水系引入其中,潺潺溪澗縈繞其間,增添了別墅臨水、觀水面的多樣化感受,實現了場地利用最大化,最大程度挖掘了場地的商業價值;花園洋房區濱湖而建,建筑錯落,散點式布局,使景觀視線向湖面滲透與延展,促進了地塊的價值提升。公共休閑區主要分布于公園的東、西兩側,主要功能區包括:“胡林沙洲”島鏈區、公園入口展示區、生態綠島區、濱湖康體健身區、森林觀演臺、兒童游樂臺地園、文化藝術展示區、婚禮慶典體驗區。設計旨在以人為本,滿足不同市民對各類活動空間的需求,使服務人群多元化,實現綠色公共資源的共享最大化。其中“胡林沙洲”島鏈區位于清涼湖公園的中心地帶,作為公園的核心景觀、各功能空間的視覺焦點,島上種植大片胡楊,體現“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的胡楊精神,其沿襲并傳承“絲路花雨”的地域文化主題。湖岸輪廓設計來源于“盛開的棉花”,與設計主題充分融合(見封四彩圖4)。在規劃設計形成主要2大分區的同時,一條環湖綠色慢行步道的設置,使清涼湖公園高端商住開發區與公共休閑活動區形成了統一的景觀有機體,相互依存。高端商住開發區以公共休閑活動區為景觀依托,實現了產業的升級;而公共休閑活動區又因高端商住的適度有效的設計開發,提升了景觀的層次和品味,兩者共同將清涼湖打造成為集產業升級開發、高品位綠色空間共享的濱湖景觀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