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文史相關
1引言
近年來,隨著各大都市的快速發展,歷史古跡特別是市區中的文化街區建筑改造活動成為城市未來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基于生態理念的可持續性發展要求下,面對遺產保護的必要性和城市發展的必然性,成都寬窄巷子的文化街區改造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典型模板,重構后各方面的利弊得失也積累了不少寶貴經驗。
2千年少城的歷史底蘊
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國”美譽。成都作為歷史上的西南重鎮、七朝古都,歷時兩千年名聲顯赫,歷史古跡不計其數,文化底蘊雄渾濃厚。大慈寺、文殊院、寬窄巷子并稱成都的三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街區,尤以寬窄巷子地位顯著,成了老成都特殊的標志和永恒的記憶(圖1)。寬窄巷子承載了蜀都千年“少城文化”,展現了“最成都”的特色。據史料記載,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國后,張儀、張若筑城,少城肇興,其后格局變化甚微。至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清朝廷調荊州八旗三千官兵來川。清朝廷在成都西垣秦代少城遺址上修建了滿城,以駐旗兵,亦稱作少城。滿城方圓十里,城墻高聳、樓閣相望,城內建筑結構、衙門位置、營房方位都嚴格按照八旗軍的傳統方式來安排,建有官街8條、兵丁胡同42條[1]。如今保存完好的寬窄巷子擁有200多年的歷史,處于鬧市中長順街和同仁路之間,由寬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條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四合院落群組成,是成都市中心遺留下來的規模相對完整的清朝古街建筑。由此可見,寬窄巷子擁有非凡的歷史地位和極高的文化價值。
3寬窄巷子的今夕對比
2008年6月14日,中國第三個文化遺產日,歷時四年的改造重建,寬窄巷子舉行了隆重的開街儀式。作為汶川大地震過后成都旅游重建啟動的標志,寬窄巷子歷史文化街區有著特殊的意義。如今,表面上寬窄巷子躍居成都“新十景”之首,被譽為成都的“第一會客廳”。然而,其歷史格局在潛移默化中已經破壞,喪失了原生性與真實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要求我們在城市建設領域,不僅要保護歷史文化傳統,延續社會生活脈絡和維護場所精神,而且應著力提倡現有資源充分利用的觀念[2],寬窄巷子的部分改造活動顯然違背了環境友好型的生態理念要求,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空間布局的失衡
寬窄巷子歷史格局以面狀空間為主,布局形似蜈蚣,以三條平行的胡同巷子將各院落連接成四通八達的平面網。“千年少城”有著合理的中軸線和界限分明的院墻,四向開展形成極具特色的魚脊骨形道路結構,街道斷面高寬比不大于1.0,由此自然形成寬窄巷子街道氛圍靜謐親切、疏緊宜人,院落空間封閉、內斂的特色,可謂我國古代城池和兵營陣地的完美結合體。寬窄巷子空間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平面區劃和立面裝飾。平面上在街區東西兩端新增的入口節點增強了區域的可識別性和吸引力,豐富多變的庭院與街道結合呈現出以線串點的總體空間結構,營造出休閑、愜意的歷史文化氛圍(圖2)[3]。改造后,增加了停車場等服務場地,新增的現代設施延伸到街區中,顯得十分突兀。立面裝飾大多使用現代材料,與原有環境很不協調,比如增加玻璃隔墻,絢麗涂料或是金屬構件。一些園藝盆景也隨著現代建筑物從上而下零星地排布,傳統灰墻黛瓦與現代材料的摻雜混合,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給人以格格不入之感,整個空間層次略顯紊亂,打破了歷史氣息的原真性。
3.2建筑特色的潛移
江南的烏鎮,北方的胡同,麗江的四方街,成都的寬窄巷子,這些歷史遺存的老街古巷往往極具特色,蘊含當地的民俗特色,成為一張張地理名片。走進成都的寬窄巷子,一律的青磚墻,四合院,高門樓,花墻裙,既有南方川西民居的特色,也有北方滿蒙文化的內涵[4]。由街巷胡同進入院落內部圍合空間,形成一院一景一天地,這種布局和建筑風格不僅是老成都千年少城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風貌的最后遺存,亦是北方胡同建筑在中國西南大山深處的川西平原上的孤本[5]。院落房屋以一到二層居多(圖3),采用青瓦灰墻、竹編壁墻、鏤空雕花、門頭鑲飾,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川西民居傳統建筑。建筑的底樓和頂樓對外開放,底樓可看人,頂樓可賞景。而中間閣樓擺上幾張圓木桌,琴棋書畫一應俱全,文人墨士在此談古論今,庭院中也注入了自然古樸的川派園林景觀特色,這正是老成都以安逸休閑著稱的體現。如今寬窄巷子雖然規劃是“修舊如舊”,行動上確實“修舊如新”,改造后的寬窄巷子融入了較多的現代元素(圖4)。內部新舊建筑混雜,約有20%的明清古建筑得以保留,40%進行更新,窄巷子則幾乎全部推倒重建。新建建筑以青磚、灰瓦、棕木為主要材料,在總體上呼應了原有老建筑的特色。但有部分店鋪出于商業需要設置了大面積的落地玻璃窗和鋼結構支撐,雖然具有現代感,但在清雅、淳樸的民居風貌中稍顯突兀[3]。水泥、玻璃、金屬等材料濫用破壞了原本川西建筑的和諧,現代的燈光照耀下,閃閃金光卻是那么刺眼。還有白色涂料的墻面裝飾,顯然是江南水鄉的基調,與西南灰墻青瓦的深灰色傳統顯得格格不入。這些不尊重歷史的設計缺陷的確是改造者的一大敗筆。
3.3功能導向的轉換
寬窄巷子原本以居住休閑為主要功能,而如今卻演變成活生生的商業區(圖5)。寬窄巷子改造過于借鑒上海“新天地”市場運作的全新模式,迎合現代人的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充分將成都特有的休閑文化變為一種可利用的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商業效益。項目定位為高品質的,以體驗旅游、休閑、美食、會館等主要業態構成的商業文化街區。誠然,合理的商業轉變無可厚非,原則是在保護老成都原建筑風貌的基礎上,以保護為先導。在具體運作上,不能只是最大限度地攫取商業價值,置文化內涵于不顧。我們應該進行街區整體的保護、整治、宣傳、招商、經營和資產運作,統一協調保護區范圍內的經營行為,塑造整體品牌形象,以宣傳老成都文化的方式實現無形資產和總資產的升值。然而,開發商借寬窄巷子的名聲大肆炒作,單方面建立各種商業用途,謀取豐厚的私利。為了新的商業格局不惜破壞原有古建筑,這種徹底“功能置換”的改造方式功利色彩太過嚴重,刺痛了原住居民的心,也抹殺了老成都的美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