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企業管理
從1998 年開始實施的天然林保護一期工程,是我國林業由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轉變的重要標志,具有里程碑意義。天保工程區林業企業再次為秦嶺山脈的生態恢復和周邊環境的改善創造了世所矚目的成績的同時,也切身經歷了10 年間天保工程對森工企業所帶來的深刻變化和影響。這些變化和影響以及二期天保工程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宗旨,都要求我們對天保一期工程實施中以及當前面臨的形勢和困難進行客觀分析,并對天保工程區林業企業職工社會保障問題進行深入思考。
1998 年陜西省政府頒布“禁伐令”之后,省森林資源管理局下屬的寧西、寧東、太白、龍草坪、漢西、長青 6 個林業局全面停止原木材采伐等主營產業并開始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同時開展了大幅度的人員分流工作。各林業局對原有 10,728 名在冊職工,一次性分流職工5405 人。截至目前,這 6 個林業局共有在崗職工 3564 人;離、退休職工 4412 人,仍有 49 名混崗職工均已超過法定退休年齡但未能妥善安置,仍由企業負擔其生活費。并且,這 6 個林業局均已整體參加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項社會保險。
這 6 個林業局雖然在天然林保護工程建設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在職工社會保障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和困難,主要有:
1.職工收入偏低、工作艱苦、生活困難,難以安心工作。2.企業職工各類社會保險歷史遺留欠賬過多。3.混崗職工因為身份和戶籍等原因,無法一次性得到安置或享受社會養老保險待遇,長年上訪上訴。4.原林業企業所辦社會職能機構均未剝離,收入待遇與地方同類人員差距越拉越大。5.一次性帶資安置職工走向社會后,再就業難度極大,導致其經濟緊張,生活困難。
如何抓住天保工程延期、二期實施方案已經明確的有利機遇,改進和完善森工企業職工社會保障,已成為建設現代林業,構建和諧林區邁不過去的一道坎。隨著二期天保工程政策和資金的逐步到位,筆者認為:
1.提高天保工程區林業企業職工的工資收入,是切實保障職工社會保障權益的前提。陜西省屬6個林業局,連續多年職工平均工資達不到社保繳費的低保線標準,長期低水平的社保繳費,導致職工享受社保待遇較低。隨著天保二期工程政策和資金的逐步到位,用足用好國家政策和資金,大幅度提高職工工資收入水平,才能切實保證職工的社會保障繳費及待遇水平。
2.科學合理地設計參照體系,動態調整天保工程區林業企業職工的社會保障補助政策和標準,是切實保障職工社會保障權益的基礎。對于沒有經營性收入的天保工程區林業企業,建議提高職工社保補助標準。并且應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動態調整。
3. 對于一期實施方案中未涉及的諸如死亡職工遺屬撫恤費、精減人員生活費、退休人員統籌外負擔費用、混崗職工生活費等社會保障歷史欠賬,建議由國家或地方財政通過專項社保資金或轉移支付等方法進行解決,確保林區社會穩定。
4.對于超齡無法安置的混崗職工,建議按照未參保集體企業超齡人員辦理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辦法,放寬身份和戶籍限制,根據檔案資料,核實其工作經歷和年限,補繳相應基本養老保險費后,計發給其相應退休待遇。使這部分人員老有所養,從而徹底解決這一歷史遺留問題。
5.提高認識,強化監管,細化措施,加大力度,抓好落實,加快工程區林業企業辦社會職能的剝離。天保二期工程實施方案明確,森工企業負擔包括消防、環衛、街道等在內的公益性社會事業職能機構,凡移交地方政府統一管理的,中央財政將給予補助。
6.隨著天保二期工程的推進,在崗職工工資收入的逐步提高,造成一次性安置人員心理不平衡,出現了新的不安定因素。建議從政策角度考慮,應切實解決一次性分流安置人員存在的主要問題,各級勞動就業服務機構,加大失業人員職業技能培訓力度,增強一次性安置職工綜合素質,提高其再就業能力;細化社保補貼政策,擴大覆蓋面,適當加大補貼額度,提高失業人員社會保險參保率;加強社區管理,力爭讓更多的一次安置職工享受地方最低生活保障。
總之,在天然林保護工程區林業企業職工社會保障工作中,要始終貫徹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建立長效發展機制為目標,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為切入點,以完善政策措施為重點,維護職工切身利益,才能逐步實現林區資源、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建立生態文明的和諧林區,維護長治久安的大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