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生態保護論文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增長給自然環境帶來的壓力也不斷加重,導致水土流失和土壤沙漠化的現象日益嚴重,作為天然的積水單元和生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山區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現象一直是影響山區生態平衡、制約山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了解山區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開發模式,并采取恰當的措施對水土流失嚴重的小流域進行治理,對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思靈江小流域自然環境概況
1)思靈江小流域有兩個源頭,一源于良慶區那陳鎮的定子嶺東麓,另一源出自大塘鎮的園林坡,兩源于那陳鎮百派坡匯合后,流經那馬鎮境內,在邕寧區的蒲廟鎮的那岳坡融入八尺江,流域面積150.42km2,主河道長44.36km。流域海撥高程一般在70~250m之間,土地坡度>25°的面積為115.1hm2,占土地面積的5.16%;坡度為5~25°的土地面積有1787.3hm2,占土地總面積79.44%。其中水土流失面積11.2km2,占流域總面積的43.92%。思靈江是八尺江流域的二級支流,該小流域內溝壑發育,土壤侵蝕模數達1000t/km2.a以上,年輸入流域的泥沙約1.50萬t。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流域內土地瘠薄,生態環境趨于惡劣,糧食產量低而不穩,農業生產系統總體功能衰退,給當地人民生產和生活帶來很大困難。由于大量流失的泥沙淤積思靈江下游河床,使下游洪害威脅逐年增長,防洪負擔日益加重,直接危害下游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安全,也嚴重制約了農、林、牧業的發展。
2)流域地貌為扇形地貌,地形呈南高北低,山體比較寬厚,山頂較為平緩,沖溝較發育,山坡表層為坡殘積粉質粘土夾礫石,土質一般較密實,厚度1~4.5m,水田主要以第四紀紫色砂巖、沙頁巖為母質的紅壤土、水稻土,旱地以沙頁巖為母質的磚紅壤、沙頁巖紫色土等為主。土壤層較厚,有機質含量較高,適宜種植甘蔗等各種經濟作物及林木等。
3)思靈江小流域植被類型多樣,主要由森林、灌叢、草類構成,以松、杉、常綠闊葉林、灌木、草類為主,但其中上游由于人口密度較大,墾植嚴重,加上農村生活能源柴草消耗量多,植被遭受嚴重破壞,有些地方已成光山禿嶺,有些只有少量疏殘林和稀疏灌叢雜草植被,暴雨易形成面蝕、溝蝕,水土流失嚴重。而同時,思靈江小流域又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但降雨時空很不平衡。夏季高溫多雨,極易發生洪澇災害;春季和秋冬季雨量較少,經常因蒸發量大于降雨量而出現干旱現象。植被覆蓋率低與夏季降水量大這二者相結合,便造成了思靈江流域水土流失嚴重的現狀。
2山區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開發的意義和目的
通過開展山區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開發工作,能夠有效地改善水土流失對自然環境的侵襲,減緩甚至修復水土流失對小流域及其周邊地區造成的損害,對山區小流域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均有著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由于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經濟增長方式的不同,在開展山區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開發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也各有不同,只有針對問題分析原因,找到恰當的解決路徑,才能夠發揮出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最佳效果,切實有效地解決水土流失問題,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將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實現山區小流域地區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3思靈江流域水土保持治理與開發模式簡介
3.1思靈江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模式
受到水土流失的影響,思靈江小流域的地表呈現出較大的起伏,如果能夠充分利用地表溝壑匯聚的位置修建蓄水設施,則可以對因水流沖刷而發生移動的污泥起到良好的緩沖作用,進而起到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同時,想要從根本上避免水土流失的發生,就必須增大思靈江小流域的植被覆蓋面積,降低水流的沖刷與搬運作用對地表的侵蝕,最終達到防風固沙,減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此外,由于思靈江流域屬于丘陵地貌,因而地表起伏現象明顯,傳統的坡耕地在外力的作用下很容易產生較為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在對思靈江小流域進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過程中,基于退耕還林的理念將坡耕地改造為水土保持林,不僅能夠起到減緩水土流失的作用,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當地的經濟增長模式,帶動林業的發展,提高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3.1.1施工便道
施工便道的建設是思靈江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開發模式得以實現的基礎,同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當地的交通狀況,對思靈江小流域的經濟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為了防止思靈江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現象對施工便道造成損害,在實際施工的過程中需要將施工便道的坡度控制在8%之內,并保證路面的結構穩定、排水良好。
3.1.2谷坊
在思靈江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模式中,谷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具有鞏固并抬高溝床、制止溝底下切、穩定溝坡、防止溝岸崩塌、制止溝岸擴張的功能。谷坊設計與建造要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則,以確保設計完工的谷坊能夠抗滑抗傾、經久耐用。為此,在對谷坊進行設計時,要充分地考慮到降水的作用。由于思靈江小流域的降雨量大,且主要集中出現在夏季,降水過程具有時間短、雨量大的特點,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應當重點預防暴雨對谷坊的影響,以10年一遇3~6h最大降雨量不沖毀為原則進行計算,確保谷坊的使用壽命。
3.1.3水土保持林水土保持林的建設是思靈江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模式的中心和重點,也是改善思靈江小流域自然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對水土保持林進行設計時,需要遵循科學劃分、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考慮到思靈江小流域的環境特點,盡量采用鄉土物種來縮短植被對環境的適應時間,提高植被的成活率,降低外來物種入侵對當地生態系統的破壞作用。例如思靈江小流域在春、秋、冬三季的降水量偏小,且部分地區由于水土流失導致土壤土質松散、肥力較低,選擇抗旱能力較強的馬尾松可以明顯地提高苗木的成活率,降低管理與維護的難度。同時,在設計時還應營建復層林相,充分利用空間,確保水土保持林能夠取得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