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農業
1品種來源和概況
1.1品種來源:蒙古牛是歷史悠久的古老地方品種,具體來源尚無確切的文獻可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是新疆蒙古牛的主產區,品種分布在全州各縣(市),中心產區在和靜、和碩等縣。目前全州約有蒙古牛5900頭。
1.2中心產區自然生態條件:巴州蒙古牛主要產區位于巴州北部的焉耆盆地和天山山脈中段地區東經82°28"~87°52"、北緯41°06"~43°33"之間。海拔在1085~3000m之間;氣候條件:地處北溫帶,屬大陸性干旱氣候,是巴州光照資源最豐富的區域之一,全年實際日照時數為3138.6h,年平均氣溫為8.6℃,極端最高氣溫為38℃,年積溫為4063.8℃,相對濕度52%,平均無霜期178d。草場面積219.6萬hm2。
2品種特征
2.1外貌特征
蒙古牛屬乳、肉、役兼用型。頭型短、不寬、粗糙,但母牛頭較清秀。眼大突出,眼明亮有神,眼瞼有各種顏色;耳型平伸、殼厚、耳端不尖鈍;公母牛大多有角,角的形狀均自角基向兩側伸出后彎向上方,然后角尖再向內稍彎曲,兩角尖相對或向前,較長而尖細。頸長短適中而較細,頸下沿肉垂較少,耆甲平低肩峰不明顯;胸較深前,驅發育較好;腹圓大不下垂,背腰平直,十字部稍高,尻成屋脊形,后軀發育較差。尾長、尾帚小。尾梢顏色都不同。四肢結實而較短,蹄小而結實。乳房碗狀而較小,乳靜脈不明顯。體質結實,整個體軀較小且勻稱。蒙古牛毛色較雜,黃色較多,黑色次之,其他色及花色也占一定比例。
2.2體尺和體重
3生產性能
3.1產肉性能
蒙古牛屬非專門化品種,具有肉、乳、役多種用途。4歲公牛的產肉性能:屠宰重=335kg;胴體重=163.5kg;屠宰率=48.8%;凈肉重=133kg;A凈肉率=凈肉重/胴體重×100%=81.3%;B凈肉率=凈肉重/屠宰重×100%=39.7%;皮厚=0.35cm;A腹部肌肉厚=6cm;B大腿肌肉厚=12cm;脂肪厚度:A背部脂肪厚度=0.7cm;B腰部脂肪厚度=0.7cm;骨肉比=4.84;眼肌面積=40.75cm2。
3.2乳用性能
在牧區,牛奶是牧民的重要食品來源之一,蒙古牛經長期人工擠奶培育,具有一定的產奶能力。在牧區全放牧的條件下一般多在夏秋季產犢后擠奶,實際擠奶天數大多為150d左右,在農區有補飼條件的進行全泌乳期擠奶。泌乳期:305d;產乳量:1200kg;乳的成份:水分94%、乳脂率5%。
3.3役用性能
15cm土壤,8h工作,耕耙面積0.667hm2;經常挽力150kg。4繁殖能力性成熟年齡:公牛:18月齡、母牛:24月齡;初配年齡:公牛24月齡、母牛24月齡;繁殖季節:5~10月;發情周期:21d;妊娠期:283d;犢牛出生重:公牛21kg、母牛18kg;犢牛斷奶重:公牛85kg、母牛75kg;哺乳期日增重:公牛0.35kg、母牛0.32kg。
5提純復壯的措施
由于蒙古牛長期以來作為黃牛改良的母本,在農區和交通方便的牧區已經很少有純種的蒙古牛品種了。而目前保留下來的蒙古牛大多在邊遠牧區。因為蒙古牛長期處于封閉的自繁自育生存狀態,出現了毛色混雜,體格變小、生產能力下降等問題。如何保護和提高蒙古牛的生產能力,使其在利用中得以保護,成為該品種保種的關鍵。
5.1建立保護區:2009年,在新疆和靜縣建立了蒙古牛保護區,開展了保種的基礎工作。第一步是制定保種規劃;第二步是根據品種資源調查結果制定品種鑒定標準,開展品種鑒定歸屬工作;第三步是組建保種核心群;第四步是開展選種選配工作。保護區內沒有飼養其它品種的牛,實行閉鎖繁育,由專人負責保種群的選配及免疫工作。我們在保護區內按照群體有效含量與近交增量在保種群中每世代的近交增量不超過0.5%~1%原則,保護區內共建立了5個保種群,保種核心群蒙古牛母牛數量達到了600頭。
5.2開展提純復壯的研究:提高蒙古牛生產性能的研究主要方向是采用本品種的選育,以達到提純復壯的目的。蒙古牛的種質特征是耐粗飼、耐嚴寒、抗病力強,但生產性能低。針對這一狀況,在做好保種的同時,選擇生產水平高的公母個體,開展復壯工作,主要從體型外貌性狀和生產性能兩個方面確定選育內容。體型外貌性狀主要是毛色、外形特征、角型等方面的特征來選擇。根據蒙古牛資源狀況,選擇毛色為黃色、乳白色兩種組群;生產性能方面主要是產肉性能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