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生態建設論文
昆明市東川區位于云南高原東北部,昆明市最北端,地處東經102°48′~103°19′,北緯25°47′~26°33′,東鄰會澤縣,南倚尋甸縣,西與祿勸縣毗連,北連巧家縣,北與四川省會東縣隔金沙江相望。東川區曾以“天南銅都”聞名于世,銅礦采選歷史可追溯到西漢時期,清朝乾隆年間盛極一時,年產量高達6000~7000t,被稱為“京銅”、“云銅”。建國后,東川礦產資源的開發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1-2]。
東川區地處長江上游,由于地形地貌和地理環境的復雜性與多樣性,形成了東川地區光、熱、水、氣等自然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差異極大,是極為典型的生態脆弱地帶。加之礦產資源過度開采、亂砍濫伐、毀林開荒、陡坡種植等造成水土流失、地力衰竭、土地貧瘠、生態赤字,環境質量嚴重下降[3]。東川區的發展不僅面臨日益加劇、不可持續的嚴重危機,而且也嚴重危及三峽工程和整個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十一五”計劃實施以來,林業生態建設得到了快速推進,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對維護長江上游的生態安全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然而東川區林業生態建設還存在一些不足,在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過程中,以及當前建設生態文明的大環境下,究竟應該堅持何種類型的發展觀,如何找到生態與產業的最佳結合點,如何化解發展與保護的矛盾,是一個需要東川區人民及社會各界思考的問題。因此,從長遠來看,需要制訂并實施一整套有效的戰略方案和措施,才能使東川區林業生態建設持續健康的發展。為此,需要先對東川區林業生態建設的內部和外部環境進行系統分析,明確其發展過程中的優勢、劣勢、機遇和危機。
1建設條件分析
1.1林業生態建設的優勢
(1)區位優勢。東川地處“兩省四縣”的交匯處,為出滇入川的大通道、昆明市的北大門、倘甸產業工業園和轎子山旅游開發的聯動區。隨著金沙江水能資源的深入開發,位于昭通市巧家縣的白鶴灘電站建設即將開工,庫區建成之后,東川境內金沙江水位將上升逾100m,屆時3000t以下的輪船可直接進入東川,與長江主航道相連,東川將成為云南連接長江經濟帶的重要內陸碼頭,使東川重新獲得交通樞紐的區位優勢。此外,東川區地處金沙江沿岸,是“長江上游防護林工程”首批啟動縣市之一,水土流失嚴重,是世界泥石流博物館,大多為干熱河谷地區,森林生長困難,生態區位十分重要。
(2)氣候優勢。東川區由于地形復雜,海拔高低差異大,最低海拔695m,最高海拔4344m,具有從干熱河谷到高寒山區梯度分布的典型立體氣候特征。根據高、中、低海拔氣候帶、土地資源情況和現有基礎條件,應大力發展各種特色農林產業。
(3)社會經濟建設基礎條件優勢。改革開放以來,素有“天南銅都”的東川,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實力穩步提升,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等主要指標均居云南省各縣(市、區)前列。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便利、充足、完備,經濟外向度逐步擴大,質量、效益不斷提高。文化、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障和福利事業全面進步,協調發展,城市化水平顯著提高,社會秩序穩定,居民安居樂業,為林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社會經濟基礎。
(4)勞動力資源優勢。在東川區幾十年的發展中,培養和積聚了一批技術、管理人才和大量的熟練工人,他們在東川區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隨著東川區產業結構的多元化發展,對勞動力資源的需求將大大提升。因此,東川區豐富的勞動力和人力資源將是最有力的保障之一。(5)政策優勢。東川區是云南省再就業特區,被列為國家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和省“擴權強縣”試點城市,因其具有特殊的政策優勢,因而為東川區林業生態建設創造了良好條件。
1.2林業生態建設的劣勢
(1)宜林土地資源不足。截至2005年底,東川區行政轄區范圍內土地總面積為186570hm2,其中農用地面積134543.34hm2,占總土地面積的72.11%;建設用地4491.20hm2,占總土地面積的2.41%;未利用地47535.27hm2,占總土地面積的25.48%;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建設用地還將在較長的時間內持續增加,加之農用地的嚴格管理,用于林業發展的土地相對不足。林業發展用地的主要潛力是未利用地,而未利用地中有大部分荒草地和裸巖地,這些地方立地條件極差,林木難以生長,開發難度較大。
(2)水資源匱乏,利用率極低。隨著近年來降水量的減少和經濟建設用水的不斷增加,可利用水資源日趨短缺。據調查,全區地表水徑流年均總量9.32億m3,地下水資源因開礦、多年連續超采,導致水位急速下降。目前,東川區水資源利用率極低:高山區年徑流量6.28億m3,水資源利用率僅為2.1%;半山區年徑流量2.51億m3,水資源利用率僅為4%;河谷區年徑流量5254萬m3,水資源利用率為21.8%。全區年平均地表水資源利用率為9.3%,境外客水利用率1.9%。因此,水資源短缺和利用率低已成為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發展高效林業的制約因素。
(3)林業生態意識淡薄。通過近幾年來村莊綠化、城市面山造林、龍東格公路沿線綠化、南大門建設等一系列全民責任(義務)植樹活動的開展,人們對林業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重大作用有了一定認識,但只停留在林業是一項基礎產業,在一定程度上能改變自然面貌較淺的層次上,對其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環境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對其長期性、艱巨性缺乏思想準備,因而造成部分鎮辦林業建設滯后,工作不扎實、不系統,進度不快。
(4)林業產業化發展水平較低。林業粗放經營現象普遍存在,集約化水平較低,總體效益不高,產業發展隨市場供求變化波動較大。優勢產業少,產業鏈條短,競爭力不強,商品化率低,沒有形成帶動能力較強的林產加工企業。林業產業科技含量低,缺乏競爭優勢,尚未形成強勢林業品牌效應,森林旅游業還處于起步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