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生態保護論文
一、貧困、生態貧困的基本內涵
1.貧困的概念。諾貝爾經濟學獲得者阿馬蒂亞.森認為:貧困是缺乏人類發展最基本的機會和選擇—長壽、健康、體面的生活,自由、社會地位、自尊和他人的尊重。
2.生態貧困的概念。我國學者于存海則認為生態貧困是特定社區的人地關系動態變化的過程和結果。即生態貧困是指由于低質量的原始的社區生態環境,或由于社區生態環境的內在演化、社區活動對社區生態環境的副作用,導致社區生態環境質量下降,進而引起社區人口基本生存條件衰變或喪失,使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因缺乏必要的客觀物質基礎而處于貧困的狀態。
3.生態反貧困的概念。生態型反貧困是指當一個貧困地區生態系統失衡情況嚴重,或生態環境問題突出地阻礙了經濟社會發展,使貧困問題難以解決或貧困問題不能得到穩定的解決時,通過優先進行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條件,或采取措施實施人類社會活動轉移恢復生態環境,進而促進貧困問題的緩解或消除貧困的形態。
二、自然生態環境與農村貧困之間的關系
環境退化與貧困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二者互相影響,相互交織,互為因果。我們需要從高度上來認識這個問題,并努力改變環境退化與貧困之間惡性循環的狀況。
1.貧困直接或間接導致生態環境退化。首先,由于人口大量增長,需要土地產出更多糧食來滿足需要。農村貧困人口為了生存,為了多種糧食,往往不斷砍伐森林,開墾土地,陡坡開荒,“種糧種到山頂”,導致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嚴重和石漠化。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使土地產出率降低,農民的收成越來越少,形成“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惡性循環。其次,在西部農村的深山區、石山區,農民的生存更多的是依賴當地的自然資源。貧困人口為解決生存問題往往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性開發,導致生態環境退化,更加劇了貧困,形成貧困與生態環境的惡性循環。
2.生態退化和環境污染反過來使貧困人口的生存條件進一步惡化。農民的生存主要依靠土地產出來維持,而由于水土流失嚴重使土地更加瘦薄,產出更低,從而導致貧困人口更加貧困。另外,如果地面水和地下水受到污染,使貧困人口不能直接取水飲用,需要花錢購買經過加工的水,必然增加貧困人口的經濟負擔,使之更加貧困。這樣就形成了“粗放式開發———環境污染———生態退化———健康受損———貧困———掠奪性開采———資源破壞———資源枯竭———更加貧困”的惡性循環。
三、我國西部農村生態貧困的特征
1.人口增長過快,人口與資源的矛盾突出。在西部貧困的農村地區,“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惡性循環現象比較普遍,人口增長率一般在2—3%以上,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40-100%。由于人口增長過快,使人口密度增大,人口密度的增加又導致了土地開發和其他經濟活動范圍的擴大,增加了對環境的破壞程度。
2.貧困程度深重,返貧率高,脫貧難度大。生活在西南大石山區、西北黃土高原區、秦巴貧困以及青藏高寒區的生態貧困人口,生存環境惡劣,不少貧困人口仍過著衣不遮體、食不裹腹、房不遮風雨的貧困生活,貧困程度深重,部分地區甚至缺乏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需要搬遷。生態貧困地區自然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差,災害發生率高,因此脫貧之后又很容易返貧。
3.生態貧困人口的結構特征。西南大石山區、西北黃土高原區、秦巴貧困山區以及青藏高寒區等幾類地區,集中了我國絕大部分生態貧困人口,同時上述地區也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因此少數民族人口在生態貧困人口中所占比例較高。
四、我國西部地區生態貧困的形成機理
1.生態環境脆弱致使當地的生存條件差。生態貧困地區由于生態環境脆弱,致使當地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較差。在我國生態貧困集中分布的幾個區域,都存在農業生產的突出障礙。
2.生態環境脆弱致使土地生產力低。生態貧困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致使土地發生退化,土地退化則主要表現為土地生產力下降。雖然土地生產力下降的原因除土壤侵蝕、自然災害等生態環境脆弱因素之外,還有農業科技投入偏低、重用輕養等方面,但生態環境脆弱是土地質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3.生態環境脆弱,使疾病增加。生態貧困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導致較高的地方病發病率和弱智人口比率。以秦巴山區為例,該區是我國各種地方病的多發區和出生缺陷的高發區。
五、我國西部農村生態貧困的治理建議
1.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建立生態文明社會。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新形態。它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只有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才能擺正人與自然的關系,從根本上避免生態貧困的產生。
2.大力推行循環經濟模式,實現經濟與生態的“雙贏”。循環經濟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以資源循環利用紐帶形成生態產業鏈,以清潔生產為重要手段,最終達到物質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廢棄物排放的目的。循環經濟以資源的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到盡可能小的程度,降低了生產活動對自然資源環境的負面影響,對生態貧困問題的解決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3.多管齊下緩解人口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