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生態保護論文
太安省級自然保護區(簡稱保護區)是省級生態系統森林類中型自然保護區,其宗旨是保護遼東櫟林為主的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天然油松林及其森林生態系統,拯救瀕危物種,保存生物物種的多樣性和遺傳基因的優異性,保證對生態系統和生物物種的持續利用,對整個地區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保護好當地自然資源,進行環境監測與評價,對維護其環境健康,保護和發展珍貴的生物資源,實現包括保護區在內的社區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3]。本文通過對該保護區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研究,分析國家高速公路包頭至茂名線(G65)陜西境內黃銅高速公路(黃陵—銅川)建設對該保護區的影響,提出符合該保護區特點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為保護區的管理和建設及公路隧道設計、施工、營運提供科學依據。
1保護區區域環境概況
1.1自然環境
保護區位于陜西省中北部,關中盆地以北,陜北黃土高原南端,地處關中平原向陜北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及陜北黃土高原南緣黃土高原溝壑區,包括銅川市新區、耀州區、王益區、宜君縣和延安市黃陵縣。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08°54'40″~109°12'24″,北緯35°19'40″~35°35'20″之間。保護區南北長25.5km,東西寬26.5km,垂直分布范圍為1567~870m,總面積25872.0hm2。區內地勢總體特征北高南低,呈北西向帶狀展布,最高海拔標高1525m,最低海拔標高625m。地貌類型包括黃土太塬溝壑區、黃土梁峁溝壑區、低山區等。該保護區屬陜北基低單斜黃土高原半干旱水文地質區,地下水不豐富。河流主要為玉華河和山岔河,近乎平行分布,由西南流向東北,依次以陰坡粱、廟兒梁、岳家嶺為分水嶺,均為洛河水系。
1.2植物資源
1.2.1植物
調查表明,該保護區內有種子植物105科、410屬、833種、61變種、3亞種、9變型,其中裸子植物2科、3屬、3種,被子植物103科、407屬、830種、61變種、3亞種、9變型[1]。保護區內分布有國家2級重點保護植物野大豆和陜西省省級重點保護植物杜松。
1.2.2植被及其特征
根據分類系統和各級分類單位的劃分標準及命名方法,保護區的自然植被分為5個植被型組、6個植被型、10個植被亞型和21個群落類型,其中常綠闊葉林為該區地帶性植被。包茂高速公路在保護區路線兩側300m區域內植被主要有闊葉林地、灌叢、草叢、農業植被,其中農業植被面積最大,為770.90hm2,約占38.4%。保護區內植被劃分及面積統計見表1。
1.3動物資源
太安省級自然保護區脊椎動物物種豐富,珍稀瀕危性高,地域代表性強,具有很高的生態、科研、經濟等保護價值。目前已知的野生脊椎動物有5綱23目60科163種(亞種)。保護區內,國家1級重點保護動物有黑鸛、金雕、金錢豹3種;國家2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鴛鴦、黑鳶、雀鷹、普通?、大?、灰背隼、長耳?、縱紋腹小?、豺、青鼬、水獺11種;陜西省重點保護動物有中國林蛙、中華鱉、蒼鷺、黃喉?、斑頭雁、豆雁、狼、赤狐、狗獾、果子貍、豹貓、狍。
2保護區生態環境現狀
2.1生態現狀
保護區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的地形地貌特征,孕育出種類豐富、復雜多樣的生物資源及天然森林植被。保護區主要將以天然油松林、遼東櫟林為主的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和森林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作為保護對象。保護區所在區域位于鄂爾多斯地臺南緣,具有明顯的黃土高原特點。保護區內設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保護區內天然次生林密布,水源涵養功能和保持水土能力明顯,是渭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一塊“綠洲”,對保護周邊居民的生產、生活用水及自然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但其獨特的自然環境使其生態系統結構功能相當脆弱并極易發生變化,一旦遭到生態破壞,區域內環境短期時間內將很難恢復[4]。
2.2黃銅高速公路與保護區的關系
由于工程需要,黃銅高速公路穿越保護區,沿玉華河由南向北有24.69km穿越保護區的實驗區,其中65%的路段以橋隧方式通過,實際穿越陸地長度8.64km;K20+100~K22+480段(2.38km)全部以隧道形式穿越保護區的緩沖區底部。公路線位與保護區的關系見圖1。從圖1中可以看出,該高速公路穿越了保護區核心邊緣、部分緩沖區及實驗區[5]。
2.3公路建設對自然保護區的影響
黃銅高速公路的建設對保護區自然景觀、自然生態系統、自然資源、主要保護對象等都有一定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對該保護區生態結構和功能進行了一定分割,對保護區自然生態的完整性、系統性和連續性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且這種影響在某種程度上是非可逆的。通過對保護區環境現狀調查和公路施工過程中可能產生影響的綜合分析,認為本項目在施工過程中可能產生如下問題:1)保護區實驗區的自然景觀面貌不同程度有所改變;2)局部森林植被、森林資源遭受一定損失,生態服務功能受到影響;3)阻礙野生動物遷徙,干擾野生動物活動;4)產生“三廢”;5)隔斷地表及地下徑流,擾動地表,引發水土流失等;6)運營期內帶來的的汽車尾氣和交通噪聲等增大了保護區生態的壓力,森林火災、病蟲害發生、獵捕和盜伐的概率相對增加[6]。因此,對于生態系統極其脆弱的黃土高原地區,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的提出和實施就顯得尤為迫切。
3保護區、緩沖區生態環境保護及減緩措施
黃銅高速公路24.69km穿越保護區實驗區,2.38km穿越緩沖區。在保護區實驗區,由于農耕化程度較高,擬建公路兩側200m范圍內已難見保護物種及保護動物,故公路建設對保護區生態的影響較小。在保護區的緩沖區及核心區,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豐富多樣,工程以隧道形式穿越這部分地區,可以把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但對生態系統還是會造成一定影響。黃銅高速公路以特長隧道的形式通過保護區的緩沖區,極大程度避免了工程建設過程中大填大挖、盤山繞行,較少改變自然景觀,減少了農業植被和森林生物量的損失,避免了水土流失,降低了引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也降低了對野生動物棲息、遷徙、覓食和繁殖的影響[7]。隧道建成后,雖然會對沿線不同路段保護區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但對保護區生態環境整體性影響不大,在采取了多項生態、景觀恢復措施及水土保持等措施后,可加快促進保護區原有生態系統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