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城市生態論文
在城市化快速進行的今天,千百年來人們生活的城鎮環境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由于城市空間的不斷擴展,成排的樓房取代了原有低矮的平房,城鎮的擴展侵占了大片綠油油的農田,坡地和池塘,小時候留在記憶中的綠色和樹木越來越少。不僅是城鎮中原有的自然風貌,及我們記憶中的生活場所均在逐漸消失,曾經生活的老房子不在了,父輩們喝茶下棋的樹木下涼亭被夷為平地,連家門口為我們遮陰的老樹也無處尋覓。
近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實施,新疆各地區新農村及城鎮化建設發展得到快速發展,有關小城鎮的建設及我國城市化的道路也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關注。認為生態規劃應成為小城鎮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將城鎮綠洲空間的構成布局研究以及與居民的集聚互動關系作為小城鎮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今天,在新疆綠洲荒漠化現象時刻危害著該地區人們的生存和城市文明的延續,挽救該地區城鎮聚居地的綠洲已刻不容緩。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綠洲擁有國之一,也是目前世界城市化進程最快的國家,近年來隨著我國西北地區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沙進人退,此興彼繼,形勢十分緊迫,如何協調城市發展與周邊荒漠自然環境及城市綠色環境之間的關系將越來越重要,也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柯坪縣城概況
1.自然概況
柯坪縣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西北邊緣,屬于新疆阿克蘇地區。南面和西面以柯坪山為界與喀什地區巴楚縣接壤,東面與阿克蘇市,阿瓦提縣相鄰,西北和北面以柯爾塔格山為界,與烏什縣和柯爾克孜自治州的阿合奇縣相連。柯坪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其主要特征是:氣候異常干燥,春夏季多干熱風,日照時間長、降水量少、蒸發量大、無霜期長。從衛星圖上看,柯平地處一片浩瀚沙漠戈壁之中,只有唯一的308省道通向314國道,是沙漠中綠洲的典型代表。
2.縣城發展存在的主要矛盾
在柯坪縣的發展中,主要面臨幾個矛盾。首先,城鎮拓展與有限耕地的矛盾。根據人口預測,柯坪縣至2016年全縣總人口5.7萬人,縣城人口約2.2萬人,2020年全縣5.9萬人,縣城人口約2.4萬人。城鎮的擴展需要土地,但城鎮耕地資源有限,難以支撐人口的快速增長。其次,水資源總量有限與城鎮化需求的矛盾。柯坪縣城水源為蘇巴什河,河水流量穩定,但只能滿足規劃期內的縣城居民生活用水,目前尚有13.3萬公頃的宜農荒地因缺水而沒有得到開發利用,水資源尤為緊張。再次,集約城鎮發展與城鎮綠色空間減少的矛盾。城鎮綠化面積十分有限。
二、規劃中綠洲空間的構成理念
縣城的發展是通過適度的開發建設來實現的,從構建綠色生態、生活宜居的綠洲城市這一城市總體定位出發,城鎮可用于綠化的土地面積十分有限,面對新的挑戰:用什么樣的城市發展理念去平衡縣城周邊脆弱自然生態環境與拓展的城鎮人工環境之間的關系。在柯平縣城的生態規劃中,從小到大,從局部到整體,我們提出了三種規劃理念。
1.綠色細胞單元
一個有效的綠化系統應該是把各個綠化植物組成部分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整體,單一植物種植的方式不利于生物多樣,事實證明,混合配置的生態效益更加可持續。在規劃設計中,我們引入生物學中“細胞”的概念。具體以某些固定數量、種類和屬性的植物作為“細胞”,綠色植物細胞自然地“散落”在城市的各處,形態各異、變化豐富,形成綠色細胞生長的起點,組成綠色組團、綠色廊道或綠色場所的單元。即“綠色細胞單元”,該單元生于自然,長于秩序,轉為功能,構成整體,各單元均由三到五種植物配合組成,可體現生物多樣特點,更加有利于細胞單元內各植物的生長[1],本規劃中采用了三種細胞單元形式,(即點狀、線狀和網狀),通過各細胞單元微生態環境之間的整合形成縣城綠色整體形態的有機特征。
根據柯坪當地地理氣候條件,樹種的選擇上確定以喬木為主體,因喬木占用地面空間較小,遮蔭效果好,可以作為行道樹和庭蔭樹的主要樹種,對縣城綠化現狀調查結果表明,喬灌木的比例為2∶1,有數據表明,這種復層結構的綜合效益(如釋氧固碳、蒸騰吸收、減塵殺菌、減溫防風等)是草坪的4—5倍,而維護費用僅為草坪1/3,同時,更利于植物群落的穩定性,可最大程度地提高總葉面積及綠化覆蓋率,同時使得景觀層次豐富,季相變化明顯。綜合以上因素,初步確定“細胞”的構成為十顆喬木、五顆灌木、四分之一綠地(在后文中我們稱之為“細胞單元”)。
在“綠色細胞單元”樹種的選擇上,由于柯坪縣城地處西北內陸干旱區,受內陸干旱氣候受惡劣自然條件及其它因素的影響,喬木樹種以適于本地生長的云杉、國槐、刺槐、新疆楊、垂柳、檉柳,白臘、垂榆等為主,灌木樹種以丁香、紅刺玫、黃刺玫、連翹、山養麥等為主。同時,大量發展如爬山虎、五葉地莖、山蕎麥、爬地柏等藤木和地被、草坪植物。
2.由細胞單元組成綠色廊道(沿人工水系統和空間形態組成展開)
細胞單元的另一種形式為綠色廊道,對城鎮景觀美化及休閑步行走廊公共活動區的形成等起著重要的作用。縣城規劃中由綠色細胞通過各種組合方式構成綠色廊道,其中最主要的是綠色步行廊道,它貫穿了縣城居住區道路、廣場和公園步行路,發揮著重要的游憩功能,在形成優美風景的同時,也代表了一種具有特殊形態和綜合功能的城市綠地形式,它不僅形成了城市中的生態自然系統,而且為維持生物多樣性,形成優美環境提供了保障[2]。
3.由細胞單元組成綠色場所和綠色網絡
在城鎮中,人們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場所來游玩、散步、呼吸新鮮的空氣以及展現自我、建立社會生活和創造文化,綠色場所正是給人們提供了這樣一個空間[3]。綠色單元通過各種組合方式形成某種特性,這種特性包括“硬質或者軟質綠化的材料,質地、形狀、肌理和色彩”,所以,每個綠色場所都是獨一無二的,體現出與周圍環境的聯系,也包括更多無形的文化交融,比如城鎮中的公園、廣場,是某種經過人們長期使用而獲得的印記[4]。
隨著城鎮規模的逐漸擴大,將綠色細胞單元、綠色廊道和綠色場所等逐漸發展為綠色網絡,將城市公園、街頭綠地、庭園、苗圃、自然保護地、農田、河流和濱水地帶等納入到城市網絡,形成一個自然、多樣、高效、有一定自我維護能力的綠色動態生態體系,即綠色網絡,促進城市與自然的協調。(如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