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體育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是我國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它不僅是一部偉大的醫學著作,也是一部光輝的養生名典,是歷代養生家必加研習的著作。
《黃帝內經》全面反映并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養生學成就,對中醫養生學的有關理論、原則和方法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論述,確立了“治未病”的養生思想,并提出外以避邪、內以養正的養生原則和多種養生方法,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養生體系。
《黃帝內經》中有大量關于體育養生的論述,其《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又說:“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黃帝內經》中關于“體育養生”方面的論述內容豐富、哲理深刻,直至現代對人們的健身養生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黃帝內經》體育養生的原則
1.1順應四時的養生原則
《靈樞•本神》中說:“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邪僻不至,長生久視。”《內經》中的四時養生理念告訴人們養生必須注意氣候的變化和晝夜的更替,不同季節的起居時間、戶外運動的時間和地點以及運動的方式是不同的。
1.2動靜結合的養生原則
動靜結合是指練習形式上的動與靜的緊密配合及合理搭配,是思想與形體的活動及安靜,二者是相對的,形動則神易靜,靜極又能生動。因此,在練習過程中要注意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一般來說,動對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有良好的功效,而靜對平衡陰陽、調理臟腑和安定情緒有獨特的作用。只有兩者結合,發揮其長處,彌補其不足,才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起到強健身體,增強體質的作用。
1.3運動適度的養生原則
《黃帝內經》主張生命在于運動,但“動”應適度有節制。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言要“形勞而不倦”、“不妄作勞”。過勞會耗損人體的氣血、臟腑,如《素問•舉痛論》說:“勞則氣耗”,《素問•宣明五氣論》說:“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適度的勞動或形體鍛煉,可使人體氣血調和,氣機通暢,臟腑功能活動旺盛進而體質健壯,有利于人體的身心健康。
1.4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養生原則
體育養生是通過運動鍛煉的方法來達到養生益壽的目的,因此在習練養生功法時不能急于求成,要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選擇了合適的運動項目后要安排固定的時間,堅持不懈的鍛煉。俗話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要刻苦耐勞,不急不躁,只有堅持鍛煉才能達到健身養生的目的。
2《黃帝內經》體育養生的方法
2.1廣步于庭以調節心情
《素問•四氣調神論》中說:“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這是一種在神形均無所拘束、悠然自得、安閑舒適的狀態下進行的晨間緩慢散步的運動形式,尤其適合于老年人。此時,大腦沒有任何思想負擔,因此,這種運動可以改善大腦皮層的機能狀態,提高大腦皮層的功能,進而增強大腦皮層對內臟功能的調控,達到養生的目的。對于《黃帝內經》所選擇的季節,應該靈活看待,不應拘泥于春季。
2.2導引按?以通經宣絡
《素問•異法方宜論》中說:“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靈樞•病傳篇》中載:“黃帝曰:余受九針于夫子,而私覽于諸方,或有導引行氣,喬摩、灸、熨、刺、炳。”導,指導氣,是在意念的配合下,通過調節呼吸,吐故納新而養生防病;引,指引體,是通過肢體的運動或自我按摩而增強體質,前者強調意念的運用,后者側重肢體的運動。
“按蹺”又稱推拿、蹺摩,唐代王冰解釋說:“按,謂按摩;蹺,謂矯捷之舉動手足,是所謂導引也。”現代醫學解釋為在人體的特定部位上,運用各種按摩手法和進行特定的肢體活動來進行防治疾病的方法。
2.3吐故納新以避疫祛疾
“吐故納新”主要是指通過調整呼吸、吐音,運用呼吸、發音、吞咽等動作,對內臟進行按摩和疏導。《素問•上古天真論》的“呼吸精氣”,即是以口呼氣、以鼻吸氣的鍛煉方法。呼吸的精氣來源于自然界,呼接于地,吸通乎天,所以古人認為調節呼吸應很好地把握天地陰陽之氣的升降運動規律,順應自然界大氣之升降以調自身氣機的升降出入,故《素問•刺法論》云:“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復入本元,命曰歸宗”,這便是吐納以養生的奧妙所在。
3結語
綜上所述,《黃帝內經》的體育養生思想是在對宇宙觀、人體觀整體認識的基礎上提出的,主張在順應自然的前提下通過自身的運動來進行養生活動,提倡形神兼養,動靜結合。本文旨在喚起人們對傳統體育養生的重視,發掘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養生的精髓,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民健身體系。